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红楼独步》后记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易文网 邸瑞平 参加讨论
    我从小学五年级时就开始捧着《红楼梦》这本书读了,那时我家楼上大书房是不准小孩子去的,放在楼下书橱中的是扫叶山房影印的护花主人评本《红楼梦》。读久了,当哪一个人、哪一件事在第几本、第几页上可以随手翻到时,红楼人物在我心中已各具面貌了。不论什么名角儿来扮演林黛玉,我都会感到不足和苦闷:“怎么,黛玉是这个样子吗?”不仅如此,几乎我所喜爱的人物都是一种个人主观意识所形成,拒绝任何渗透的感情结晶,他们都是和我神交已久的。读中文系时,我们南开大学开这门课的是华粹深老师。天津六里台的文学院抱着一泓湖水,十分幽静,那灰砖宿舍楼的下边,正好是一个朝东南的避风角,学生就围坐在太阳下上课。华老师一口京白,曼声细语,至今仍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们中文系四年级一共只有六个学生。老师比学生还多,据说学校的招生精神是“宁缺勿滥”。现在,二分之一的世纪过去了,我这属于非“滥”之列的学生,半生庸碌,实有负于祖国及人民的重托,每念及此,汗未尝不发背沾衣!创作之花固然需要宽松、和谐的土壤,然而,我自己却不能以道路的曲折而原谅自己。负疚之情曾长期地折磨着我!1954年开展了《红楼梦》问题的批判、讨论后,很多新的、我过去没有认识到的问题,吸引着我去学习,去探索。我拜读过许多专家的文章获得一种思想、艺术饥渴的满足。十年浩劫中,我又因社会关系中有一“胡风分子”而受审查。我是解放以后毕业的,我既没犯过政治错误,也没犯过其他错误,只是我那难以改变的,兼有黛玉、晴雯缺点的脾气,却害了我一辈子!那时我已没任何书可读了,唯一的乐事是回忆《红楼梦》,从第一回默想到第一百二十回,然后按人物排出次序默诵他们的诗词。人的内心真是一个不可征服的世界,看着那么长的“认罪”的队伍,谁知他们,包括我在内都在想些什么?!用暴力、压力、手中的权力去打击、贬低别人,又是多么卑鄙愚蠢的行为!
    《红楼梦》这本书已伴随我度过了少年、青年、中年,不知不觉已老之已至,华东师大一进门的两溜梧桐树,开春就钻出小手掌般的嫩芽,转眼绿树成荫,不久又飘下满园金箔,当落叶在我脚下沙沙作响时,《红楼梦研究》的选修课又开了一年了。多少年下来,教学及科研都需要我不断开辟一些新的课题,凡是有了新题目,写好后一般先拿到课堂上去发表,我相信青年人的赏鉴能力及认识水平。我们祖国能有这样一部伟大作品,是值得我们引以为豪的。每当我怀着感激的心情去缅怀曹雪芹这位文学巨人时,我就急不可待地向青年们倾吐。选修课的第一节我曾用过“红楼梦和爱国主义”这样的题目,是曹雪芹赐给了我强烈的自豪感!
    《红楼撷英》这本书从1986年结集至1996年始获得出版的资助,竟经历了十年的时间。这漫长的十年,我不知接到过多少封索书的信,却不能作出回答;这漫长的十年,我不知讲过多少次课,而学生手里只有几张提纲。直到1995年我的书才经过系里推荐、专家评审、无记名投票等手续而列入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基金资助出版项目。当我拿到出版社给我出书的“通知”时,眼泪无论如何也止不住地流了下来,对我个人来讲,这真是终身难忘的人间温情!
    《红楼撷英》第一版3000册,再版5000册均已售罄,目今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在《红楼撷英》基础上修订扩充而成的《红楼独步》,在这里让我表示由衷的、深深的谢意!
    我的声音虽然微弱,但我愿意把它汇人弘扬祖国文化的雄壮的旋律之中,哪怕是一个音符,究竟是从我心里发出来的。当然,不可避免地会有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欢迎读者不吝赐教。拙作蒙《红楼梦学刊》多次刊用并加以推荐,该刊在推荐我的文章时,尚不知我是男是女,是老是少,这种热情的鼓励,给了我继续写下去的勇气,在这里让我对编辑部的同志表示深深的谢意!我从青年时代就倾慕太愚及蒋和森老师的华章,有的章节我都可以背诵,书中多所征引,以表私淑之谊。今天已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时代,我相信在这片沃土上会开出最美丽的花朵,我国会出现比曹雪芹更伟大的作家,因为我们中华民族是这样一个伟大而坚强的民族,又有着如此悠久又优秀的文化。我再一次祝愿伟大祖国繁荣昌盛,人民都美满幸福,我国社会主义大业如旭日东升,光芒万丈!
                                      邸瑞平
                                     2009年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