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钱锺书先生众多的学术著作中,人们往往推崇他早年的力作《谈艺录》和晚年的巨著《管锥编》。诚然,这两部著作内容浩繁,精义迭出,反映出钱先生对中西学术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史的深刻体认,以及对社会人生的透彻感悟。但是,这两部采用笔记或札记的体裁、用文言写成的著作,尽管作者有现代的眼光,毕竟用的是传统的形式,对于现在的初学者来说还是有阅读的困难。相较之下,他的两种论文集《旧文四篇》和《七缀集》虽然篇幅不大,但所收均为作者亲自选定的用白话撰写的单篇论文,其撰写时间从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几与《谈艺录》到《管锥编》的撰写时间相同,所论与《谈艺录》和《管锥编》中的相关内容相一致,但更为集中、系统,因此,可以说这些论文是钱先生的代表作。这些论文发表后尤其是结集后,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值得指出的是,这两种论文集能够结集面世,是与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努力分不开的。 1978年,独立建制的上海古籍出版社成立伊始,便把出版高质量的古籍整理和学术研究著作作为选题的重点。继1978年1月出版陈寅恪先生的《元白诗笺证稿》并启动《陈寅恪文集》的编辑出版计划后,又把钱锺书著作列入选题。负责《陈寅恪文集》编辑出版的文学室编辑魏同贤向钱锺书先生约稿,得到了钱先生的同意。 1978年10月6日,钱先生致信魏同贤: 同贤同志: 九月底自意大利归,得读 惠书,极感。我本想选旧作六篇,经再三考虑,只选了四篇,凡与《管锥编》中太重复者都不收,以免浪费纸张。故已写定,题为《旧文四篇》。约五万余字,作一小册子。这个动机全出于您的建议,因此前言内标明。即送上请教,如认为可用,便烦付謄后送我校看再将清本寄上;如认为不可用,便烦送郑煌同志一看。一切已详前信;如钞写,费用亦由我担负,亦详前信。收到后务请先来一两行,以慰挂念遗失,至盼。 我此次随许涤新同志出国,备受款待,而亦甚觉累乏,自愧衰老。发现我三十年前所作小说,乃英、俄、法、捷等语译本,译者皆纷来叙谈,甚觉惶恐,真乃贾宝玉所谓“小时干的营生”之感。一笑。现在当须总结汇报等等,先偷空了此文债。即致 敬礼! 钱锺书上 六日 杨绛同候 这四篇文章就是《中国诗与中国画》、《读〈拉奥孔〉》、《通感》和《林纾的翻译》。信中提到的郑煌,是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编辑。 钱先生在《旧文四篇》“卷头语”中也说: 我在发表过的文章里,选了四篇,合成这个小集。第一篇登载在《开明书店二十周年纪念文集》里,第二、三篇登载在《文学评论》里,第四篇登载在《文学研究集刊》里——这两个都是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刊物。第一篇写于三十年前,第四篇的写作时期最近,也去今十五年了。这次编集时,我对各篇或多或少地作了修改,第一篇的改动最多,但是主要论点都还没有变换。它们仍然是旧作,正象旧家具铺子里的桌椅床柜等等,尽管经过一番修缮洗刷以至油漆,算不得新东西的。 这本贫薄的小书的编选,是出于魏同贤同志的建议。……一并致谢。 一九七八年十月 同年10月30日,钱先生致信上海古籍出版社: 奉到来函,并拙稿謄清本,费心极感。汇上二十元钞写费,不知够否?如不够,当补寄,请勿客气。拙著《管锥编》,中华定于年内出版上册,前日将二校样送来;又须为一意大利汉学家审阅一书;故定于下月中旬将拙稿送上,望无其它干扰耳。先此敬谢,并致敬礼。 古籍出版社 钱锺书上 十月卅日 次月3日,钱先生又致信上海古籍出版社: 前日寄一信并汇款,想达。拙稿提前校改完毕,即寄上,请指正。如认为可付排,即将二校寄下一读。费神至感,即致敬礼!此上 古籍出版社 钱锺书上 三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