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8年以后,黄文弼先生两次对吐鲁番高昌古城、交河古城及其附近的墓葬作了考察、发掘,还调查了诸古遗址、寺窟,使得中国的吐鲁番学开始进入到了一个实际考察和研究的阶段。然而,这一阶段的成熟期却在上世纪的50至70年代。50年代以后,新疆考古队对吐鲁番古墓葬进行了大规模的科学发掘,70年代又开始了对吐鲁番出土文书进行国家级的整理,其重要的标志是以唐长孺教授为首的“吐鲁番出土文书整理组”的成立,及其成果《吐鲁番出土文书》的诞生。这意味着中国的吐鲁番学已经完全成熟地展现于世界学术之林,在此基础上,中国敦煌学界、吐鲁番学界、西域学界的学人们在讨论成立专业学会时,考虑到学术领域的异同特点,决定将学会名称定为“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并于1983年9月正式成立。“吐鲁番学”这一名称,就这样在中国大地上法定地被确立起来。 吐鲁番学与敦煌学虽然性质相同,但也有一些历史性的、地域性的特点,客观地、科学地、不断深入地分析、认识这些特点,也是从事吐鲁番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本人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追随唐长孺先生从事吐鲁番出土文书的整理与研究,对吐鲁番地区的历史发展做过钻研,对吐鲁番地区的东、西、南、北的历史遗跡、地形地貌、山泽泉渠及其生态,也不止一次地做过考察,故而能一直关注着吐鲁番学的发展及其学科的建设,对吐鲁番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性质、价值、意义及其学术史等,也发表了一些见解或议论,对吐鲁番学所涉及的历史及文化、吐鲁番文书学的研究方法及内容的扩展等方面,也做过一些归纳和自我总结。不论其是否正确,现均将其呈现出来,以就教于学术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