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台静农“咏怀史笔”是真正的中国文学史书写——访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何寄澎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文汇读书周报 朱自奋 参加讨论
  著名作家、学者台静农的遗著《中国文学史》简体字版最近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该著以台静农先生在台湾大学上课的讲义整理而成,生前未曾付梓,2004年由台湾大学出版社出版,引起海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最近,该著整理者、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何寄澎来复旦大学参加第二届中国古代文章学学术研讨会,谈起这本台先生的《中国文学史》,何寄澎教授语气郑重而恭敬:“我所见的中国文学史著作中,从未有如此‘诗人’之作;台先生的‘咏怀史笔’是真正的中国文学史书写。”
    众所周知,已有很多海内外学者写过各种中国文学史,而台静农先生这本著作究竟有何独到之处?何寄澎教授表示,他非常推崇台先生此著,不是因为详密完整,而是确实有与众不同的启发人、感动人的地方。“我自己的体会是:近代中国学者论中国文学史,一方面受传统文学流变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背后思维的影响。台先生是鲁迅的弟子,他的文学史表面上看是谈旧材料,但用心体会比较的话,会发现他有很多地方表达得非常真切、非常有力,更不时有新观点在其中涌动。”
    何寄澎指出,台先生与一般正统学者不一样之处,在于他同时是一位作家、小说家,兼具文学与学术两种特质,更不说他是书法大家,自成一格。“一个学者所写的文学史在学术观点上具有庄重细腻的风格,自不在话下,可作为学者,在文学史作家作品的叙述时,一定要能深探作者的内心,如果学者同时也从事文学创作,就可以探得更深。如果读者从头到尾用心读这本文学史,会感受到台先生在文学史的客观叙述中,融入了他个人的思想和真感情,令读者的阅读更充实、更动容、更戚戚然于我心。”
    何寄澎尤其肯定台静农 《中国文学史》的“咏怀”文笔。“古代文学传统,基本上是抒情咏怀的传统:三百篇‘诗言志’,阮籍的诗更直接称为‘咏怀诗’,古代文学传统的核心就是“咏怀”,这是一个重要特质。以此为基础写作文学史,便应让读者处处感受到这是一个“咏怀”的文学史,而不仅是一个把材料堆积而成或者仅只是事件的排比的文学史。台先生对那些对生命有高远目标的人,或对所处社会有高度关怀的作品,给予了高评价,反之则评价不高。从这些点滴可清晰看出,台先生是用情感在写这部文学史。坊间文学史一般不用这种‘咏怀’的笔调来写,可我们古代文学史有这个传统,遗憾的是原来很多古代文学史没意识到这一点。”
    何寄澎回忆与台先生交往的种种经历。在读本科时,他就修过台先生《楚辞》的课,如今想来,台先生讲授《楚辞》,也是对他本人生平遭际的一种咏怀。何寄澎读硕士时,台先生已退休,何寄澎每年都会去看他,他的博士论文稿交请台先生指导,台先生在论文的每一页都用红笔作了密密批改,令他感动不已。博士论文答辩时,台先生担任答辩主考官。
    当记者问及在何寄澎眼里,台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何教授略作沉吟,答道:“我认为台先生是一位永远现代、永远有新观点的学者,从不落伍。他的观照面很广,对楚辞有深入研究,对佛教文学有深切的注意,这些也都是很多学者力有未逮的。仅仅用学者来形容台先生,太小;他同时是文学家、艺术家,古代士大夫擅长的,诸如诗画、篆刻等,他无所不精,是传统士大夫遗留的典型,但又受到五四新文学的洗礼。”印象中,晚年的台先生平时通常都很严肃,不多话,也不太笑,“但喝了酒以后就好。”何寄澎到台先生寓所去看他时,台先生一般也不大讲话,“他坐在简陋斑驳的藤椅上,点一根烟,会给你沏一杯茶,然后看着你,不太言语,偶尔说话,也精简得只有三字、五字。如果你也没话,两个人就这么坐着。离开时,他会亲自送你出门。”
    说起这些与台先生的“沉默中的交流”,何寄澎微笑道:“但有一年的农历年前,我突然收到台先生亲书的书法,是录苏东坡《食荔枝》等三首诗的书法,三诗一气写下,酣畅淋漓,读来宛如一诗。台先生是海内外驰名的书法大家,向他求字的人多如过江之鲫,我从未敢向他索字,他竟主动送我,让我欣喜若狂,非常感动。台先生就是这样一个性情中人,一位很细腻的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