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不只中国木建筑》:木建筑文化的诗意表达

http://www.newdu.com 2018-06-25 中华书局 钱宗灏 参加讨论

http://data.chinaxwcb.com/epaper2018/epaper/d6772/d7b/201806/88489.html
    
    

不只中国木建筑?《不只中国木建筑》(中华书局)一书光看题目便依稀觉得作者有题外话要说。
    
10多年前这本书初版时我曾浏览过,还有印象,但不深了。这次中华书局重版,让我捧着它又重读了一遍。
    
根植于农耕文明土壤中的中国木构建筑,庇护了中华民族几千年。近代学者梁思成、林徽因获得梁启超寄赠的宋代《营造法式》,有感于此,率先开始了中国古建筑的研究。他们于技术史的视野下考察和肯定了中国木构建筑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构筑了中国建筑史的学科基础,使之具备了列于世界学术之林的条件,但在当时并未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权威著作《弗莱彻建筑史》的早期版本中根本就没有介绍中国建筑的章节,书中有著名的“建筑之树”插图,主干自然是希腊、罗马,中国建筑被安排在了枝梢末节上。
    
时间到了今天,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已蔚为大观,然而从文化史的视野出发,去观察、研究中国建筑的成果仍然不多,这就是本书的意义所在。作者用中国文化中的道统观念释读中国木建筑,自然就解释出了很多的“不只”。
    
作者是一位敏于行、长于思而讷于言的人,他的语言平实但充满诗意。从中随便选取一句:“纵然如此,在适当的时候,中国人亦乐于显示他们在石建工程方面的骄人才华,例如众所周知的长城,卓越的陵墓石穹技术,高耸的石塔和著名的隋代安济石拱桥。”也许真是作者的“讷于言”,才使他养成了要再三酝酿以后,才将想要说的话用如此诗般的语言,抑扬顿挫地吟诵出来。
    
书中的另一段:“这些都是传统中国建筑最使人难以忘情的地方。一幢幢房舍合抱的中央,设置的是豁虚的庭院,道德操守和建筑布局都一样虚怀若谷。”我想作者在这里说的是中国最典型的民居四合院。只有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理解上升到了哲学层面的人才会想到并说出这样的话。在书中,他通过对“起家”“伐木”“高台”“结构”等内在含义的分析揭示了隐藏在木建筑里的传统中国文化,并用中华文明的禀赋去理解中国木建筑。
    
最后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时要注意,书中的一句话或一段话,如果看一遍根本记不住,甚至看不明白,只有读过一遍之后,才会留下点印象。然而,如果读者能细细地品味书中的每段话,则会体验出其中的隽永,甚至还会生出些许联想。
    
诗,只有念了才能体会个中的诗意和诗境。因此,这也是一本需要“品”的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