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文化时评 >

让红色成为文化底色

http://www.newdu.com 2018-06-08 人民日报 陈钟昊 参加讨论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刷屏朋友圈的是“第一届文物戏精大赛”H5应用。它让人们在对文物“戏精”的幽默调侃中认识了各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新媒体技术与思维给文物藏品及其蕴含的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无限可能。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不少文博机构和文化单位尝试采用新形式、新手段,让文物遗产“活”了起来。
    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超过3万处革命历史纪念旧址,各地的革命文物更是不计其数。近日,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与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共同举办的“红色记忆V计划”活动便是红色文化创新传播的一次尝试。
    该活动首先面向全国征集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微电影、微视频和微动漫,鼓励广大公众特别是当代大、中学生,通过微影视的创作,重温革命历史记忆,讲述革命文物的故事。由著名主持人朱军制作的节目《信·中国》日前在央视播出,节目通过发现、朗读鲜为人知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书信,并在制作中采用立体投影技术,让观众穿梭回革命年代,触碰优秀共产党人的鲜活形象和崇高信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从革命文物出发,采用不同形式、不同角度,帮助观众挖掘故事、了解人物,与单一的文物展陈相比,确实更易被接受。“红色记忆V计划”征集的优秀作品在未来将被投放到全国各地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届时观众可以欣赏到“红色”版本的“如果文物会说话”。这些紧跟时代潮流、贴近大众审美的传播手法,让原本严肃甚至呆板的文物变得生动、亲切,一些高科技手段,如动画等的运用,也让观众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性和先烈的情怀。
    各地现存的革命文物提供了丰富的红色资源,文物背后的故事正是对宝贵红色传统的完美诠释,而新的技术与群众乐见的形式正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链条。在文博事业焕发新生的今天,将这三者结合,把红色记忆融进民众文化生活,让历史永被传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