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人物印象 >

谭盾指挥南山新年音乐会尽显混搭与科技美学:讲“中国故事”要融入当代智慧

http://www.newdu.com 2018-06-08 深圳特区报 newdu 参加讨论

    
    谭盾在接受记者采访
    
    演出获得成功
    “谭指”一挥间,“中国故事”的无限深意借由西方管弦乐奏响,一个颠覆想象的音乐世界流淌而出。1月15日晚,由谭盾指挥、深圳交响乐团演奏的2017南山新年音乐会在深圳保利剧院上演。从融合了高腔、哭腔、水腔、秦腔的《中国故事》,把大提琴、小提琴和钢琴变身“侠客”的《三重协奏曲》,到用手机当乐器的《帕萨卡里亚:风与鸟的密语》……谭盾带着深圳观众玩转传统与现代,重新定义了“交响音乐会”。
    在演出前夕,以深圳交响乐团首席客席指挥身份出现的谭盾接受了深圳特区报记者专访。关于民族唱腔与西洋管弦乐的混搭,关于科技美学的音乐实践,关于如何让中国传统元素“活”在世界舞台……谭盾把自己的思考和探索一一道来。
    “对我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不断被当代生活所挑战。”他说。
    A
    讲述“中国故事”不能原汁原味
    当晚的音乐会上,谭盾最引人注目的作品莫过于去年春节在墨尔本全球首演的《中国故事:高腔-哭腔-水腔-秦腔》。谭盾与谭维维“双谭”联袂,把民族唱腔与西方管弦乐深度融合。
    “八百里秦川,千万里江山……”华阴老腔吼出的中国摇滚风,彰显出一派西域特有的苍凉感;第二首藏族“哭腔”透着边疆少数民族音乐的幽怨和温存;第三首苗族“水腔”以乐队大提琴声部首席的一段独奏起始,具有南派的嘹亮音色;最后一首“秦腔”,则在首尾呼应之下又回到了我国西北地区的民间唱腔。
    实际上,将民族唱腔与交响乐“混搭”,只是谭盾音乐探索的一部分。他始终致力于用时尚前卫甚至“惊世骇俗”的方式让传统文化、民族音乐“活”起来。他还曾把《霸王别姬》变成一部交响诗,象征项羽的钢琴与代表虞姬的青衣分别以琴键和唱腔展开穿越时空的对话;把陶乐团和石鼓搬上歌剧舞台,创作了《秦始皇》;运用“音乐3D”形式把女书的传承变成微电影交响诗《女书》;在多媒体巨制《地图》中将湘西民间音乐与交响乐相对应……从传统乐器到大自然的石头、纸、陶、水,似乎没有他不敢尝试的东西。
    是什么引领着这位音乐家一直创新?谭盾说:“我的长处是对未来发展趋势有强烈的关注、判断和参与感。我们通过艺术的语言来表达中国人自己的想法,讲述中国故事,一定不能‘原汁原味’,这只会让世界对我们的文化停留在欣赏层面;更重要的是要有当代智慧,要让全世界知道:我们仍然伟大,我们的未来会比现在更伟大。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把民族音乐变成世界的智慧和世界的语言,进入国际教育领域,这就是我正在做的事情。”
    B
    推广传统文化,也要参与世界文化
    当晚演奏的《三重协奏曲》(大提琴-小提琴-钢琴)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武侠音乐”,由谭盾根据自己为电影《卧虎藏龙》《英雄》《夜宴》所创作的配乐再现而成,不仅以大提琴、小提琴演绎侠客梦,钢琴还在最低音区敲击出重金属的声音;末乐章则在前三个乐章基础上展开了愈加丰富的音乐联想,打击乐声部里还出现了最具谭盾个人风格的表现形式——撩拨的“水乐”。在作品中,剑、水、琴、爱等主题完美地化作音乐动机,让人印象深刻。
    《三重协奏曲》和《中国故事》一样,是谭盾近年在世界音乐舞台主推的作品。在担任深圳交响乐团2017-2018乐季首席客席指挥后,谭盾与深圳交响乐团展开一系列深度合作,这场新年音乐会不仅在深圳和长沙等地巡演,2月15日的中国除夕夜,谭盾还将率领深交远赴美国华盛顿举办新春音乐会,由年轻音乐家谭维维、朱丹、聂佳鹏、吴聿敏、刘雯雯等原班阵容演绎。
    此前,谭盾与墨尔本交响乐团已经连续四年合作,在澳大利亚多个城市举办新春音乐会。“中国人不仅要推广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参与世界文化。交响乐、歌剧都是世界级平台,我们在一个国际舞台上讲述中国故事,新春音乐会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在海外举行的这些新春音乐会,把中国文化跟西方的音乐会传统结合起来,在音乐策划上我们会要求与西方文化有连接点,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在这个平台上推介中国原创音乐、推介年轻音乐家。深圳交响乐团能拿出这样的品牌、这样的实力跟我们一起出去,这是个很好很令人兴奋的事。”
    C
    在音乐领域实践科技美学
    在加演曲目《帕萨卡里亚:风与鸟的密语》中,谭盾更是带领全场观众“玩”起了现代科技。随着他用手指一一点到观众席各个区域,观众把提前用手机微信下载好的一段“电子音乐”播放出来,笙、琵琶、唢呐、二胡、笛子、古筝这六种古老中国乐器模仿的鸟鸣,渐渐响彻整个剧场,让人们仿佛置身于千万只鸟儿欢歌的森林之中。
    除了开场这1分钟的互动,音乐演奏过程中,台上的演奏家们还一度掏出手机作为“乐器”,播放这段“微信鸟鸣”。
    这就引出了一个新的话题:科技与音乐融合,能在讲述“中国故事”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最近我一直在实践科技美学,把科技当成有生命力、有精神文化的媒介来看。科学美学、科学哲学是冷门学科,但已经看出科学对文化保存和创造有启迪作用。作为站在文化前沿的‘战士’,我一定要呈现艺术家对中国文化的原创的、前卫的思考,用各种形式表现一个国家的文化精髓。”
    谭盾说,他会跟全世界的科技媒介合作,在未来一两年跟观众分享更多的“高科技音乐作品”。
    “国际文化交流不只是简单的活动交流,不仅会面对普罗大众,还会面对世界精英。作为中国的民族艺术家,我们要有大格局,让他们多维度地了解中国,引领世界潮流。所以,我在创作中会用科技美学去衡量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让我们不止是站在这块土地、长在这块土地,同时还要把这块土地变成世界的梦想。东方的曙光要照耀全世界、照耀未来,其实就是从一个个作品开始做起。”(杨媚/文 胡蕾/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