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民族文艺 > 评论 >

仪式类型与文化意识的融合——解读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

http://www.newdu.com 2018-06-08 中国民族报 马硕 参加讨论

    近期在中国热映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是印度影星阿米尔·汗继《三傻大闹宝莱坞》《我的神啊》之后,主演的又一部备受好评的电影。这部影片从仪式中开场,在仪式中结束,表达出许多发人深思的意识符码。
    仪式是人类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具有象征意义的、以历史继承方式所表现出的一种群体的社会性行为。仪式从早期囿于对宗教行为的阐释,经过发展嬗变,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符码,是具有解释历史、传播文化的功能性行为。在这部影片中,仪式从两个方面传达出了印度社会的普遍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
    权力意识。影片中的爸爸马哈维在家庭中享有主宰的地位,妻子和女儿对他的意志必须绝对服从。尽管他严格训练女儿是为了让她们成为强者,不必像村里其他女孩一样十几岁出嫁,在锅碗瓢盆中度过余生,但马哈维在家庭中表现出的绝对父权,却使他的弟弟、妻子和女儿的意识中只剩下了服从。
    在家庭中享有绝对权力的马哈维,以普通百姓的身份面对官方时,他的权力意识却荡然无存。马哈维无法让女儿在专门的摔跤训练场进行训练,只得自己在庄稼地中开辟出一块场地;想去体育局申请借款买一块专用的比赛垫同样无功而返,只得用床垫替代。影片讲述马哈维经历这些挫折的目的,本为了表现马哈维坚强的意志,无论什么样的困难都无法阻挡他对女儿的训练。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官方扮演了一个类似于他在家庭中的“父权”角色,而平民身份的马哈维则滑落到被支配的地位。权力意识在同一个人身上的强烈反差,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张力,使观影者不自觉地被归属到了“平民”的意识下,对影片所表现出的“官方权力”产生不可遏制的抵触情绪。
    女性意识。印度的男权意识根深蒂固,在这种环境下,没有儿子的马哈维对女儿的期冀,蒙上了一层天然的神圣色彩。两个女儿——吉塔和芭比塔对于女性身份的认知在电影中有两处仪式性的表现。第一处是吉塔抱怨在沙地打滚让自己的头发惹上了虱子,父亲便把她们的头发剪掉。剪发在她们看来是一种性别身份改变的象征。这从后来吉塔重新留起长发后再剪短这一情节中可以看出,她始终处在自我深层意识的摇摆之中。另一处女性意识的展现是在村里女伴的婚礼上。这次交谈让吉塔隐约地明白了在印度社会中女性的身份和前途,在男性掌握话语权的社会中,女性始终处于附属物的状态。这也是这部影片所传播的女性反抗意识,传达出印度女性通过努力也可以踏上一条改变命运的道路,即使是摔跤这种绝对男性的运动领域,也可以让女性在其中大放异彩。这种以女性为主体所表现出的沟通和融合意识,是印度女性以独立的身份与男性分庭抗礼的关键。
    一部好的电影给观影者带来的感受是多方面的,它的仪式素材提供了多种“符码”,使观影者对影片中体现出的文化观、价值观、历史观、社会观等进行不断建构与解构。
    没有一种荣耀可以伸手即得,没有一种成功不需要汗水与眼泪浇灌,拥有天分则更需努力,追求梦想的路上跌宕起伏才更加精彩。吉塔和芭比塔在摔打中终于一次次地登上了领奖台,为她们举行的庆祝仪式是对勇者的褒奖和鼓励。
    《摔跤吧!爸爸》正是这样一部由仪式构建,让任何一种文化语境的观影者都为之动容的影片。尽管它讲述的是异国乡村的故事,但它对中国电影如何进行意识形态的深层表达,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