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小说品读 >

民族文化传承中的成长——读韩静慧《赛罕萨尔河边的女孩》(2)

http://www.newdu.com 2018-06-04 文艺报 王 敏 参加讨论

    所以,传承并不意味着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原样照搬,成长也绝不是对上代人人生道路的简单复制。在“偷学弹羊毛”和“第一次擀毡子”的场景叙述中,作品生动刻画了一个善良倔强的女孩子的笨拙尝试,令人信服却又趣味盎然地书写了宝迪成长中所经历的双重挫折。在突破困境的成长之路上,创作者赋予女性主人公“坚持自身个性与将自己的决定付诸实践的能力”。宝迪不但以自己的努力改变了阿爸思想上的偏见,还借助哥哥嘎鲁的快递服务站让毡垫走出草原。这项传统手工技艺在宝迪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而宝迪也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主体生成。伴随着宝迪为自己赢得宝贵的尊严,读者也建构起寻找和确证自我需要清晰坚定的目标和持之以恒的行动力的意涵。
    作为一个女性作家,韩静慧的儿童小说创作始终积极构建着正在成长的女性主人公的主体性,这篇作品更是如此,将解决家庭危机、传承民族文化这样重大的使命赋予宝迪这样的女孩子。与宝迪这一形象相映成趣的是巴根,这个调皮的男孩子一方面是宝迪忠实的拥护者,另一方面在对待潮尔齐爷爷的态度上,又与宝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与其说这个人物的设置是为了与女主人公形成比较,不如说他与作品中其他人物一起构成宝迪成长所处的“群体”。在女性主义创作观中,“如何展现人们在关系中互动,从彼此之间获取力量并变得坚强”,正是女性主义儿童小说的突出表征。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正是群体关系这种民族文化的又一内核赋予宝迪以积极坚忍的力量,才最终促使她出色地完成使命。同时,巴根这个人物的塑造也展现了一位儿童小说作家的出色功力:如果说宝迪更多地体现出作家的希冀与期许,那么巴根这一形象则更加“原生态”,他的种种行为无疑是对草原上成长的蒙古族儿童的传神演绎。
    与大多数少数民族作家一样,韩静慧同样通过文学创作寻找着自己的血脉和精神家园,重建着个人与族群之间的认同与归属。如果说她在《额吉的荞麦地》等作品中传达了对现代文明冲击之下民族文化传统逐渐式微的喟叹,那么《赛罕萨尔河边的女孩》则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民族儿童主体性的构建充分融合起来,表达了对民族文化现实处境的新的思考,为不同族别的少年儿童读者提供了新鲜的成长养料。
    (《赛罕萨尔河边的女孩》,韩静慧著,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17年2月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