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真正的陪伴 文/左雁 二十年前入手的《傅雷家书》,如今书皮已经泛黄、内页却无翻阅痕迹,近日再读竟然不忍释手。家书中所记录的傅聪和父母的日常点滴,真实而感人,如同身临其境聆听两位老者絮叨家常,解惑答疑。 如果“言传身教,陪伴成长”是最好的教育,傅雷家庭就做了最好的诠释,不能不称为最深入人心最有说服力的家庭教育范本。身为著名的学者、翻译家的儿子,傅聪无疑是幸运的,从小耳闻目睹,从父亲的身上所接受的陶冶与教养,成就了他日后艺术事业的巅峰。在他海外留学最需要亲人慰藉的时候,父亲成为他的朋友和坚实后盾,开始长达十多年的鸿雁传书。大到专业学习、人生规划,小到为人处世、行为举止、儿女情长,把父母的经验心得潜移默化的渗透其中。当儿子专注练琴疏于户外活动的时候,父亲告诉他“别为了音乐的艺术而抛荒生活的艺术”,要做到“萧然意远,旷达恬静,不滞于物,不凝于心”, 从思想境界中给予启迪和及时纠偏。事实的确如此,艺术的灵感大多从自然中获得,缺乏对现实生活的敏感和领悟,是成不了艺术家的。 鲜有父母能成为子女无话不谈的朋友和导师。谈艺术、谈人生、谈哲学,上下古今无所不包,从克利斯多夫到莫扎特、贝多芬;从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到白居易的“侍儿扶起娇无力,君王掩面救不得”;甚至从绘画到戏剧,不同风格不同曲风分析点评的透彻入骨恐怕也只有傅雷父子了。傅雷就像一部百科全书不遗余力的给予儿子艺术上的熏陶和灌输,使我们普通人只能仰望而不可企及。 当然名人也是人,也有普通父母所具备的所有特质,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中曾写道: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引起孩子抵触的背后是父母强烈保护孩子的天性——难免不了粗暴干涉,难免不了望子成龙,难免不了恨铁不成钢。傅雷在傅聪成长过程的初期也有不得当的地方,近乎剥夺了一个正常儿童应有的幸福童年,但难能可贵的是傅雷在给儿子的第一封信中就把自己因为过于严苛而给儿子造成的伤害做了非常诚恳的检讨,用巴尔扎克的一句“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作为对儿子的愧疚和承诺。他后来也的确做到了用超凡的耐心陪伴引领儿子前行,可谓“苦心孤诣、呕心沥血”。他写给儿子的每一封信都值得去细细品味和感受,蕴含着丰厚的人生哲理。 傅雷夫妇为人父母的角色越来越清晰的走进我的视野,尤其在读到缺粮少油的六零年前后的几封信中,傅雷的身体每况愈下,一面羞于向海外的儿子索要食品,知识分子的清高即使在骨肉之间也不例外,一面因儿子的反应并不积极甚至无反应,使得为五斗米折腰的屈辱感更加深重,本意又不愿给儿子增添负担的无奈、矛盾、纠结折磨着这两位老人时,已悲从心起,难抑哽咽了。此中滋味只有我在身为人母后才真正体会到。 好书不在于辞藻华丽、构思精巧,而重在走心。 “家书”就是这样一本经得起咀嚼,能引起共鸣,给人启迪和智慧的好书! 责编:崔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