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马克思与文学(2)

http://www.newdu.com 2018-05-17 人民日报 邱袁炜 参加讨论

    笔尖下的文学武器
    虽未能成为诗人,文学却以另一种方式成为马克思笔下的武器。在他的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就已经显示出喜欢用文学术语来论证和厘清与文学并无关联的问题,并通过引证他所喜爱的作家词句,来表达自己想说的话,或达到论辩和叙述的目的。
    他的博士论文第一句便是如此:“希腊哲学看起来似乎遇到了一个好的悲剧所不应遇到的结局,即暗淡的结局。”作为文学形式的戏剧在这里提供了某种结构上的类比。在纲领性文献之一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使用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常用词汇来表明他对当时德国“缺乏革命的大无畏精神”的看法:“德国社会各个领域之间的关系就不是戏剧性的,而是史诗式的”。
    在文章中,马克思经常流露出一种学院派读书人的风格。他借助于古典文学同读者进行知识上的交流,向他的论辩对手提出挑战,他引证一些文学作品来论述自己所见到的“人类各种活动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同时,马克思使用文学引语的方法也不拘一格,他常常在论证中插入引语,期望有足够知识的读者在阅读中自动补充引语的上下文,从而达到出人意料的论证力量。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中,马克思写道:“不过,读者会打断我们说:我们本来打算谈谈‘莱茵省议会的辩论’,而现在却给我们抱出一个‘无罪的天使’”。在这里,“无罪的天使”化用自歌德在《浮士德》第一部中对甘泪卿的两种描绘:墨菲斯托菲勒斯的“无罪的小东西”和浮士德的“不祥的天使”。
    又如,马克思与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这里的“魔法师”典故出自歌德的诗作《魔法师的学徒》,在原诗中,学徒召唤出了他无法控制的精灵,最后依靠师父即“魔法师”的帮助才最终挽救危局。熟悉德国古典文学的读者如果能够读出这里面的对比,自然便可对作者想要表达的严峻状况有更深入的体味。
    在引证文学作品时,马克思常会使用颠倒的手法,故意将引文处理得与原典相反,从而令读者思索过后,印象更加深刻。柏拉威尔认为,这与马克思的历史观有关:“马克思有这样一个黑格尔式概念,即‘悲剧’经过一定的时间会变成‘喜剧’,又如他认为德国人所设想的历史图景是颠倒的,而他的责任就是把这一图景再颠倒过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段引文来自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创作的《堂吉诃德》,马克思故意将堂吉诃德与桑乔交换了角色。
    同样,在充满信手拈来的文学典故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里,也有这位哲学家常见的变换手法:“金不是像彼得·施莱米尔那样出卖自己的影子,而是用自己的影子购买。”彼得·施莱米尔是夏米索的小说《彼得·施莱米尔奇遇记》中的主人公,他为了金钱出卖自己的影子,但并不愿意出卖自己的灵魂。马克思在这里有意反向而行之:金子是没有灵魂的东西,它用自己的影子(即作为价值符号的货币)去购买物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