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笔记 >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8000字

http://www.newdu.com 2018-05-15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8000字范文:丹尼尔·卡内曼,因为“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特别是与在不确定状况下的决策制定有关的研究”而获得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思考,快与慢》,便是其集大成之作。
    本文包含对该书精华的总结以及本人的一些思考,思考穿插于全文各部分。对于作者的一些观点,我不完全认同,个人认为作者过度强调客观事实的影响而轻视了人性的力量,虽然这种力量无法被量化。但是作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作者的这些观点对我认知升级有巨大的帮助。
    我尝试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本书,因为一切多余的都是负担。一句话概括:用理性思考代替直觉思考。
    一段话概括:大脑有快(直觉性,系统1)、慢(理性,系统2)两种思维模式,系统1存在许多偏见,威力巨大且过于自信,系统2因为惰性往往选择相信系统1。理性思考的方法:放慢思考(勤奋思考),怀疑自己(不相信直觉,训练批判性思维),计算概率。
    之所以叫做系统1而不是自主系统,因为后者占据更多的大脑空间,不利于记忆和思考。系统1偏爱甜食(因此要少吃),且系统2忙碌时系统1更可能趁虚而入。
    
    人是懒惰的,如果达成目标的方法有多种,人们往往会选择最简单的那一种(产品:产品交互上能一步实现的就不要两步,业务模式上能直接送到用户手上的就不要麻烦用户,产品设计上能让用户不思考就不要让用户思考)
    自我损耗:刻意控制意志会导致损耗,摄入糖可以消除。不要在对方自我损耗之后进行沟通,失败率会大大提高。
    直觉人(系统1更强的人):更倾向用脑海中最先出现的想法回答问题。
    理性人:判断某个人是否理性的唯一标准并非是看这个人的信念或偏好是否合理,而是看它们是否前后一致。
    一、系统1的偏见
    1.启动效应
    概念:人接受到的信息会潜移默化人的认知与行为。
    如:
    听到“老年”这个词,导致行动变慢,行动变慢再次强化对老年的看法。
    常见的动作也会对大脑有影响,如在点头的时候接受信息会更加赞成该信息。(对于产品的启发:通过刻意营造某种环境来让用户进行非理性决策,如扫脸支付让用户进行点头动作后再确认支付,将外卖APP的界面设置成红色以刺激人的食欲,黄色网站将界面设置成粉红色等诱惑性颜色以刺激性欲)
    在学校进行加大教育投入的提案通过率会提高。
    仅仅是展示象征监视的符号就能改善人们的行为。
    2.认知放送
    处于认知放送,容易喜欢并相信眼前的事物,感到熟悉、真实、良好、不费力,想法随意而肤浅。
    认知放松的原因(让用户喜欢上产品的秘诀):
    (1)反复体验(熟悉感会让人认知放松,类似曝光效应:接触越频繁越喜欢。如脑白金的广告轰炸,如追女生时熟悉后女生会渐渐产生好感,如自己并不觉得朋友会丑到自己无法接受)
    (2)清楚的示范(对于产品的启发:字迹清晰明显、简单句、易于记忆比如诗歌形式、易上口的名字会让消费者产生好感)
    (3)预知的想法(现状对你来说是熟悉的,不是未知的)
    (4)好心情
    不放松的例子:信息印刷模糊、语句晦涩,光线昏暗,读者心情不好、身体不适。会警惕多疑,对事物投入更多的精力,较少犯错,但直觉和创造性会减弱。
    思考:
    有时候一本书读起来轻松流畅可能不是件好事,意味着你在使用系统1进行思考。
    当你心情舒畅时要格外谨慎。
    可以营造不舒适的环境以思考,但是需要创新的时候最好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如Google。
    3.强行归因
    系统1总是要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联想,追求连贯性以及因果关系(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解释,这是源于原始社会追求安全感的行为),而系统2因为懒惰常常会认可它。比如人们经常不相信运气,总觉是某种原因造成的。
    4.成见与标签
    人们会对一个事物过早的下结论(打标签),因此丧失从其它方面看待事物的机会,成见因此产生。正确的做法是不要过早下结论,在脑子里容纳相互冲突的结论,并且学会易变和怀疑。
    思考:在工作时,一旦确定方案并已经实施,最好不要轻易改动。因此考验的便是能否在实施之前就想清楚。
    5.确认偏误
    人们会相信荒谬的言论。
    原因:
    (1)在理解一个陈述前,你会试图相信它。
    (2)系统1的联想记忆,会导致荒谬的言论有道理。
    (3)亲身经历过的事件可能会高估其发生的概率。
    (4)人们在劳累之时更易相信。
    (5)系统2虽然有监察之责,但它有时很忙,不忙也很懒惰。
    6.光环效应
    认为女神的一切都是好的。
    喜欢女神——认为女神是善良的——比以前更喜欢女神。
    第一印象是关键,会决定之后的喜好,而之后的喜好会加深第一印象。(产品的启发:给用户良好的第一印象,即使之后的产品功能差一点,用户也能接受,反之不然)
    本章作者提到《群体的智慧》:一群人在相互独立的情况下对某问题进行估测,将总体的结果进行平均后错误率接近0。前提是人们相互独立,否则会www.i1766.com互相干扰,变成乌合之众。应用:在会议开始前各自写下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之后集体发言。对于产品的启发:在应用商店刷评价,主动引导言论,而不是让负面评论引导公众言论。
    7.眼见为实
    即使信息匮乏,系统1也会为追求连贯性以及过于自信而构建故事情节,并仓促下结论。作者把这叫做:眼见即为事实。
    如:看了一份优质的咨询报告后就作出重大决定;信息匮乏的选民根据候选者长相来投票。
    存在的问题:
    (1)忽略尚未掌握的信息。
    (2)统一信息的不同表达方式会激发人不同的情感,如90%存活率与10%死亡率。
    (3)忽略概率。
    8.系统1如何做出判断
    (1)忽略数量:人们只对平均问题敏感,对数量问题无感。如死了1000人和死了10000人没什么区别,人们只会想起一个人死亡的画面。
    (2)与强度匹配:把两个不相干问题的强度进行匹配。如月薪10W相当于身高190。
    (3)思维发散性:处理问题时,系统1会做问题之外的多余工作。如比较胖瘦时会额外比较高矮。这种行为对完成主要任务不利。
    (4)对于困难的问题,我们一般用更简单的问题去替代。如:先问你最近有多少次约会,再问你最近幸福吗。回答者会根据约会的幸福度来评价自己最近是否幸福。
    以上说明了我们如何对不了解的事做出判断。
    9.情感启发式
    因为喜欢,所以认同。比如认同明星的价值观。
    产品:用户可能因为喜欢产品的UI就认同产品的功能。
    10.大数法则与小数定律
    大样本比小样本更精确,产生极端结果的概率更小。人对于样本大小没有足够的敏感性,因此尽量通过计算方法来确定样本规模,以减少风险。
    不要对随机事件进行因果解释,相信运气。
    在有足够大的样本之前,不要过早下结论。
    11.锚定效应
    先发锚定:砍价时,先报价者有优势,因为提供了一个锚定值(锚点)。
    对于锚定值的调整往往不足,如下高速后车速较快。(人往往低估了锚定效应对人的影响)
    案例:
    暗示也是一种锚定。如:甘地去世时比144岁大还是小?甘地去去世时多少岁?法官在决策时掷骰子,数字会影响判刑。
    被收购公司投递的商业计划书里写了他们希望的收购价。(先发锚定)
    被告在证明里提到了一个荒谬的小损失。(将小损失作为锚点)
    给老板汇报方案其实也是给出一种方案锚点,避免老板报有不合常理的预期,因此在这里是否要给出足够优秀的方案值得考虑。同时在汇报时给出多套方案,将差的方案作为锚点。
    经济学有个概念叫“价格锚点”。
    第一:避免极端。当有多个选择,人们会避免选择两个极端,趋于中间选项,因此价格适中的商品才是商家真正想售卖的;
    第二:权衡对比。当消费者无从判断价值高低时会选择他认为是同类的商品去做对比。因此,经营场景中商家往往要认为地去给它设置一些参照。
    12.可得性启发
    通过呈现在脑中的轻松程度来判断概率。亲身经历、鲜活的例子、图片比数据更能让人敏感。画面感越强,决策权重越大。
    比如:被出轨几次就会认为天下没有好男人;觉得自己做的事比团队的平均多;认为飞机失事率比汽车高(媒体报道的原因);经历过地震的地区会对地震有更多的防范;有20%的概率收到100元的描述给人的刺激比不上有20%的概率收到一个装有100元的蓝色大信封;每10000个人中就有1286人因这种疾病死亡的描述对人的影响大于某种疾病导致24.14%的人死亡。
    同样,没有经历过,就会对事件忽略或者低估其概率。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没有吃一堑就不能长一智。
    对于产品的思考:把产品推给有相关经历的人更容易成功。
    13.典型性启发
    比如认为理工男都宅。
    典型性启发很大一个问题就是忽略基础概率:
    (1)汤姆很爱数学,他更可能选择人文类专业还是计算机专业呢?更可能是人文类而不是计算机,因为人文专业招生人数远超计算机专业,计算基础概率是关键。
    (2)看到一家公司欣欣向荣就认为公司成功的概率会很高,但其实公司所处的行业成功率极低。
    典型性启发的2个弊端:过高预测小概率事件;对证据质量不敏感。
    规避的方法:计算基础概率;质疑证据以及你对证据的分析(不值得信任的信息就相当于没有信息;通过分析证据得到的直观印象通常会被夸大)。
    14.合取谬误
    认为两件事一起出现的概率比单独出现一件可能性更大。因为会让你感觉更加具体、真实。
    因此,对细节的描述会让人觉得更可信。说谎时加入细节也会更可信。
    15.少即是多
    人们会计算平均价值而不是总价值:卖贵重物品时附赠便宜的礼品,会让物品不再那么吸引人。
    16.因果关系比统计更有说服力
    要想让对方get到你想表述的,光统计数据是不够的,需要给他们一两个个体案例来影响其系统1。
    17.峰终定律和过程忽视
    我们对一件事物的记忆仅限于高峰和结尾,事件过程对记忆几乎没有影响。高峰之后,终点出现的越迅速,事件给人留下的印象越深刻。
    如手术的结束过程时,逐渐减轻疼痛比急剧减轻更可取,因为末端的痛感更小,带给人的感知更好。
    过程忽视会让我们接受长期但轻微的不愉快,因为结局会好。但如果结局是不好的,即使过程长期且快乐,我们也会忽略掉。
    我们不能完全相信我们的偏向会反映出自身的爱好。因为品味和决策受记忆的影响,而记忆可能是错的,因为存在峰终定律和过程忽视。比如离婚会让你感觉婚姻很失败,但你忽视了过程中的许多美好;比如比起人生,人们更在意人生的结局。
    恩宜先淡后浓,先浓后淡者,人忘其惠。威宜先严后宽,先宽后严者,人怨其酷。——《菜根谭》
    二、关于预测
    1.后见之明和结果偏见
    后见之明是一种我早知道的偏见。结果偏见是指人们从结果出发思考过程,比如坏的结果会让人责备原本合理的决策,但是忽略了运气成分。并且一旦接受一种新的世界观,就会丧失很大一部分回忆能力,无法回想之前的想法。
    后见之明对决策者的评估有弊端:导致不是根据决策过程的合理性来评价,而是以结果评估。使决策者不愿意冒风险。
    作者在本章驳斥了《基业长青》,认为企业成功的原因源于运气,而不是管理。是运气使顶尖公司成功,使其它公司落后,但最终都会回归平均值。(我不完全认同,从极长期来说回归是必然,但是短期因为存在马太效应,强者会更强)
    2.回归现象
    第一次表现极佳的选手第二次往往不那么好,第一次差的第二次往往变好。原因:回归平均值。表现好坏是运气原因,而大概率是会回归到选手的平均水平。
    如人们认为批评比赞扬有用。因为批评是因为变现不好,但下一次因为回归现象就变好了,因此人们认为批评有用。赞扬反之。再比如面试时给自己留下极佳印象的面试者工作时往往达不到预期。
    作者在这里否定了选手的心理作用。我对此是存疑的,凭什么说这就是因为回归现象而不是心理因素?这里作者并没有展现出无懈可击的逻辑。
    3.直觉性预测
    人们总是将预测替换为对所描述问题的估测。如:朱莉4岁就能流畅阅读。请预测朱莉大学时的GPA?人们往往根据前者的厉害程度来估测后者。但是忽略了回归现象。
    怎样无偏见地准确预测
    (1)先估测大学生的平均GPA。
    (2)根据对证据的印象(4岁阅读的厉害程度)算出与之匹配的GPA。
    (3)对1、2进行关联度进行估计。(假设关联度0.3)
    (4)从1中抽出30%放到与之匹配的GPA里。(没太理解这一步)
    4.有效性错觉
    我们无法做出预测,即使我们知道无法预测,但依旧会相信自己的预测(在心中构建出了完整的情节),并且会按照自己的预测行事。
    但我认为作者对于预测过于贬低(比如书中举例专家预测准确度比不上扔飞镖的猴子。其实作者也犯了小数定律的谬误,没有大规模的统计,如何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作者甚至传递出了一种预测无用论的消极意志。虽然预测不可能完全正确,但是使用大数原则以及科学分析,能够在大概率上准确预测,这个成功率肯定是超过50%的。不然为何会有桥水基金、麦哲伦基金这些逆天的存在?
    同时作者在这一章提到了一个论点:短期内的走向是可以预测的,且人们的行为和成就能从以往的行为和成就中得到较为准确的预测。但是目前还不能对短期、长期的界限进行划分。
    这个观点和股市的观点刚好相反。即:股票短期走势无法预测,长期走势则较为容易预测。
    5.公式法预测(短期预测)
    周围环境变化时我们会做出不一样的判断,不一致性会破坏任何预测的准确性。而公式不会存在这个问题,输入不变,输出就不会变。
    比如,面试时选择得分最高的,而不是你最欣赏的。
    (我认为不能下绝对的结论。全书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人性。比如你录用了更欣赏的面试者,因为你欣赏他,会给他更多的信赖、关怀、容错、指导,而他因为对你的感激会更加卖力,工作可能会有声有色。相反得分高的人可能因为自满以及你的忽略反而表现不佳。)
    预测时考虑的因素不要过于复杂,因为人们对于复杂信息的判断很难达成一致。简单整合可能更好。例如:婚姻的稳定性=做爱的频率-争吵的频率
    等权原则:均衡考虑各项预测因素的公式更具优势,因为它们不受样本突变的影响。这种预测方式可以在不作任何事前统计的基础上进行运算。例如:对新生儿肤色、啼哭等5个变量进行打分,设定阈值,低于阈值立即救治。
    但是人们对于公式法预测存在偏见,这种抵触心理好比喜欢天然水果多于人工水果。并且由于公式法导致的重大事故更会让人悲痛,这上升到了道德层面。
    6.何时才能相信直觉
    必须满足两点:一个可预测的、有足够规律可循的环境;一次通过长期训练学习这些规律的机会。后者需要重复训练快速反馈。
    三、关于计划
    1.规划谬误
    计划总是过于乐观,我们能看见的只是一个合理的计划而看不到基础概率,我们因为事业心而失去理性。高管会为了抢占资源而提出乐观的计划,需要戒备。
    规避的方法:养成采纳外部意见的决策习惯,在预测时参考相似团队的信息。
    具体步骤:
    1.识别对应的参考类别(如厨房改建or大型项目)
    2.获取参考类别的统计数据,进行基准预测。
    3.若有特别原因说明这个项目比同类项目成功率更高,可利用比例对基准预测进行调整。
    在这章作者提出了一个概念:项目是我发起的,因此我的主要责任就是赋予这个项目意义,而其他主要的问题则由团队进行讨论。这个观点很值得创业者借鉴。
    2.乐观主义
    1.我们focus目标,锚定我们的计划,忽视基础比率,导致规划谬误。
    2.我们只关注自己想做和能做的,却忽视了竞争者的计划和能力。
    3.在解读过去和预测未来时,我们强调了技能的因素却忽略了运气的影响。
    4.我们重视已知而忽视未知。
    5.现实社会会奖励乐观主义的人。比如一个医生的不确定是一种懦弱无知的表现。领导者们往往也是乐观主义者。(从这个角度来说,保持乐观非常重要)
    解决办法:事前验尸。召集所有决策者开会,设想所有计划都已实现,结果惨败。请大家写下惨败的理由。事前验尸能够引发人们的怀疑,支持人们去探寻之前忽略的但可能存在的威胁。
    四、关于选择
    1.风险与财富的抉择
    大多数人不喜欢冒险,往往选择确定性的收益。人们的选择并非基于金钱价值,会掺杂着基于结果的心理价值。对一些产品设计来说,这是一条重要的原则。
    财富的边际价值递减现象:穷人买保险富人卖保险。因为同样的损失对于穷人和富人的心理价值不同,穷人愿意将风险转嫁给对钱不那么看重的富人。(这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穷人不爱冒险。对金钱不在乎的人反而能够被金钱青睐)
    风险规避:如果面临确定收入和不确定收入更多,人们往往选择前者;
    损失厌恶:如果面临确定损失和可能损失更多,人们往往选择后者,因为必然的损失让人厌恶,会让人做出冒险之举,而选择后者可能不会损失。若人们没有得到很有可能得到的东西,也会被认为是一种损失。
    并且,对损失的厌恶程度远大于对得到的喜欢程度(商业世界的黄金法则)。损失厌恶系数通常在1.5-2.5之间。
    人们往往在实现一个最接近的目标后不再那么努力。(从上图可以看出,曲线逐渐趋于平缓)。比如:出租车司机往往在下雨天早早收班,因为他们的收益已经达到预期,而在晴天多干几个小时,因为收入还未达到。但是经济逻辑表明,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下雨天多干,因为好赚钱,而在晴天早下班。(涉及对时间成本的计算)
    损失规避的例子:
    拥有领地的动物在受到挑战时几乎总能获胜;
    改革如果损害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会受到极大阻力;
    工资或福利的衰减只针对将来的员工;
    若成本上涨,超市价格不上涨就会亏本因而超市选择涨价的话,消费者会理解,若不涨价导致超市赚的更少但不会亏本,消费者就不赞成;
    若要对两类人群分别收费,那么不要用附加费的方式,而是对另一人群打折;
    商品设置7天无理由退货,但消费者得到后就不愿意失去。
    2.前景理论
    (1)人们评估得失和参照点有关。比如同事晋升了3级,而你晋升了1级,依旧觉得是损失。
    穷人的生活水平低于自己的参照点,因此他们总是处于损失中。对于他们来说,挣钱只是少损失,花钱则必定是损失。这解释了为什么穷人更不愿意花钱,也是穷人思维的根源。
    (2)降低敏感度对感觉和财富评估有影响。比如黑夜里很亮的光放到强光环境会不明显;商家卖手表不会在乎消费者砍价几元,但卖水果的会;900元和1000元的差距没有100元和200元明显。
    (3)损失厌恶。
    (4)禀赋效应。当人一旦拥有某个东西,对其评价就会大大提高。大概会提高至2倍,这个系数和损失厌恶系数非常接近。禀赋效应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损失厌恶。
    3.可能性效应
    人们往往高估可能性极低事件的发生概率(可得性启发)。比如一件事的概率从0-5%该给人感官的刺激要大于从50%-55%,因为前者实现了从无到有。
    人们愿意冒险的两种情况:可能获得极高的回报(概率极低),比如买彩票;极高的概率会损失(损失厌恶)。
    不愿意冒险的两种情况:大概率的确定收益;损失难以承受的(大概率或小概率都一样)。
    4.确定性效应
    概率从95%-100%给人的心理刺激也是一次飞跃。如同概率从0-5%一样,会给人更深的影响。
    5.宽框架与窄框架
    窄框架:孤立地思考问题。宽框架:综合考虑问题。
    用窄框架进行投资决策时,会把每一次决策都当做唯一需要做的决策,并且会受到这些决策的情绪影响。
    用宽框架进行投资决策时,某个决策只是众多决策中的一种,做的是投资组合。有效改善了人们的损失厌恶。(天使投资就是这样,不纠结于单个项目,而是综合考虑整体风险)
    人们天生喜欢窄框架思考,而宽框架思考总是会有优势。
    窄框架的例子:
    (1)心理账户
    理性的决策者只对当前投资的未来结果感兴趣,不会去考虑纠正之前的错误。
    沉没成本不是成本。例如很多公司在经营不善时会选择换掉CEO,因为新来者没有原有的心理账户,更容易忽视过去的沉没成本。(我的思考:把沉没成本看做成本有时是好事,因为你不确定继续加注一定会失败,可能就差临门一脚;同时把沉没成本看做成本会让你下次下注时更谨慎)
    (2)处置效应
    理性的代理人会整体看待投资组合,会售出最无可能在未来盈利的股票,而不是去考虑它是盈利股还是亏损股。处置效应指的是与此相反的行为。
    (3)人们对由于采取行动而产生的结果,比不行动产生的相同结果更加反应强烈
    比如人们更看重自己赚的钱,比如人们会更加后悔因为自己做了某件事而产生的某种后果。(产品的思考:假如要给用户发福利,让用户付出一定的努力会让他们更加重视所得)
    (4)因为害怕将来后悔而作出不理性的决策
    人们极度厌恶为得到其它好处而以增加风险为代价的交易。比如家长会给孩子买最贵的杀虫剂。但其实稍微差一点的效果相同,省出来的钱还可以在孩子身上做其它投资。
    五、思考生活
    聚焦错觉:对关注的事件给予过多的权重,本质是眼见即为事实。因此,当你思索某件事时,这件事就不会像你想的那样重要了。
    关于消费选择:买车或加入兴趣小组。当你评估自己有多爱车时,问题替换成了当你考虑车时带给你的快乐,往往会夸大事实。买了车后,你会对它越来越不关注,但加入兴趣小组能够经常参加社交活动,会给你带来更长久的愉悦。因此面对选择,需要考虑时间因素。
    最后,借用张小龙的一句话:我所说的,都是错的。作者:韦汉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