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博鳌,一场雕塑与“丝路”的对话

http://www.newdu.com 2018-04-16 中国艺术报 王森正 参加讨论


    
    海纳百川·海洋之子(石膏) 尚荣
    成群结队的使节和马匹相互依偎,在大漠中缓缓前行,仿佛在探寻丝绸之路的神秘与伟大;两条舞动的蓝色彩带象征着南海的博大和包容,抽象化地谱出了一首具有生机的南海狂想曲;五位五官模糊的壮年的肉身和木船合为一体,他们姿态各异却步调整齐,像是在驶向美好的明天;一位农民工费力地搬运着几块沉重的石板,依靠在他的小电动三轮车旁,用汗水和气力为城市的建设出着自己的一份力……这些用人造石、不锈钢、树脂、青铜制成的雕塑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讲述着色彩缤纷的故事。
    4月3日至5月8日,由琼海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主办的“丝路新语· 2018博鳌国际雕塑展”在海南省琼海市博鳌融创·金湾举行。为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并积极呼应2018博鳌亚洲论坛“开放创新的亚洲、繁荣发展的世界”的主题,该展览特意组织了“国际雕塑邀请展”和“公共雕塑邀请展”两大板块,邀请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众多享有盛誉的雕塑家参展,希望以雕塑的形式促进艺术家的交流和艺术成果的共享,进行一场雕塑与“丝路”的时空对话。
    多维视域下共塑人类生存图景
    “国际雕塑邀请展”以国际化视野讲述着世界人民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期盼和祈愿。此展中,主办方邀请了来自中国和俄罗斯、新加坡、以色列、土耳其、韩国、埃及、塞尔维亚、希腊、保加利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多位著名的雕塑家参展, 61位中外艺术家的60余件作品围绕着“历史与当代”“传承与创新”“多元与统一”三个方向展示出了他们对新时代背景下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思考和希冀,用一个个静态的雕塑传达着对人类未来美好生活图景的向往。
    
    丝路精神(石) 克里斯蒂娜·约希伏娃
    在展出的60余件作品中,各国的雕塑家们用多维的视域与多元的视角“雕刻”着他们对生活和生命的理解。无论是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机》 《花鸟香间》 《花迷-荷》 《海风习习》 ,还是展示伟大民族精神的《精卫填海》 《同舟共济》 《穿过层云》 ;无论是反映深邃哲学思辨的《道在东方》 《大圆镜智》 《寻道》 《无限》 ,还是描写普通人生活情趣的《渔歌》 《雨》 《渔家傲》 《欢乐游》 ,每位艺术家都从小处着眼,从一花一鸟、一云一雨中窥探世界万千,结合着自身独特的雕塑语言和风格追求,表达出他们对于人和自然、社会、自我的关系的思考,即便是极具抽象色彩的作品,作者也都借由抽象与具象结合的方式来表达,小中见大。正如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秘书长鲍海宁所说,此次展览中各国艺术家在表现上“和而不同” ,以各自文化背景下各具特色的雕塑语言讲述着共同的理想。
    以“一带一路”为题材的作品在展览中尤其引人注目,在对这一主题的探索中,中外艺术家们展现了完全不同的艺术风貌和艺术视角。中国雕塑家创作的作品多以具象化事物为对象描绘“丝路”的伟大契机。粟技科的《驼峰翠影》以四只昂首前行的骆驼稳固四方,运用一层一层的条纹象征美丽的陆上丝绸之路延绵不绝,而拥在一起的一座座驼峰预示着丝绸之路的繁荣。张睿的《丝路》将地图、帆船、锚、舵等具体的航海元素融入作品之中,以深蓝色和古铜色色调增强仪式感,整体外形又像一只腾飞的翅膀,表明对海上丝绸之路的期许。而外国的艺术家则更抽象化、概念化地展现“丝路”精神,比如保加利亚的克里斯蒂娜·约希伏娃创作的《丝路精神》以两个抽象的块状相接,像路的形状又好似一个人依靠着获得平衡,表现出合作共赢的共享精神。“在所有艺术门类中雕塑具有一定的先锋性,它能准确地把握时代的主题,这些作品与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相吻合,艺术化地表现出人们的共同理想。 ”著名导演宁浩表示。
    诗意优游中构建臻妙艺术空间
    雕塑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其特殊的立体形式,这种立体形式让其与周围环境的深度互动成为可能,而如何发挥其优势,让其在固定的空间中发挥艺术魅力同时又增强城市空间的审美性,就成为雕塑展览的新课题。在“公共雕塑邀请展”中,策展人卢征远特意选择了22位知名雕塑家的36件具有象征意义的雕塑作品参展,配合着博鳌融创·金湾的碧海、沙滩,以独特的设计思路体现出中国传统审美品格与现代化开放眼光的统一,追寻着海上丝绸之路路线的大体布局,展示出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皈依和对现代“丝路”文化的期待。
    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与物的关系上强调“合一” ,强调神与物游,体味自然之神妙。在该展的主题上,雕塑作品大多围绕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等展开, 《人与蛙》 《破风》《再生》 《彩虹》 《异域》 《倒影》 《中国风景》 《树》《开合》 《自由之外》等皆是如此。由王少军创作的《人与蛙》以人与蛙相互对立、互相凝视构成一组对比图,作品中人的眼神好奇、迷茫,蛙的眼神坚定、无畏,在二者的互相“审视”中,仿佛说出了人与动物的相处焦虑,也警告着我们应有的对自然的尊重,而将其放置于沙滩前的草地上,似乎也在寓意着回归自然;武定宇创作的《溪山·闻声》以不锈钢为固体线条制作成一幅立体镂空的“溪山图” ,厚重的框架好似一幅相框,而蜿蜒的线条绘出了山与溪的形状,四周的树木丛林透过空出的部分进入画面,仿佛该作品与周围的树林合为一体,立刻有了生机。无论是作品本身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思,还是现实中这些作品与周围环境的互动,都是将“合一”的价值用雕塑呈现出来。
    
    人与蛙(铜着色)王少军
    “本次展览中对整体空间的安排引入了中国山水画中‘游’的概念。回顾传统山水画的发展,从画面中流露出的多是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容的关系,他们寄情于山水或与自然合二为一,达到大巧以处、己与物冥的境界。借此意象,此次展览对空间的构想上试图打破展陈与景观的间隔,在海天交际的背景下,让户外人为的展览布局设计与天然景观相辅相成,构建出具有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的场域。 ”卢征远表示,这也是在海湾这种极佳的地理环境中,进行的一种艺术与空间亲密互动的尝试。
    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化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人文交流合作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把握住新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的时代机遇,以多元视角、多样语言、多种形式呈现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是当下文艺工作者的任务之一。由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提倡的“丝路新语——东西部雕塑家作品展”和“丝路新语——2017青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雕塑邀请展”等都是增强这种文化交流的体现。而本次展览来到琼海,来到博鳌,也正好与琼海的文化发展理念相契合。
    早在千年前,海南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同时又是当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支点,而琼海也成为重镇之一。在众多契机之下,以艺术的方式推动中外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化品牌也成为琼海市今后发展的着力点。“以‘一带一路’为切入点,以雕塑为载体,围绕‘城市立体艺术与生活空间’建设这一构想,本次‘丝路新语· 2018博鳌国际雕塑展’是琼海市在打造文化符号上进行的一次全新的开启和尝试,希望通过这一国际性展览让世界进一步了解琼海的文化,也让更多优秀的文化‘走进来’ 。 ”琼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潘艳红表示,未来五年,琼海市还希望以此展为起点打造具有海南特色的“博鳌艺术节” ,把国际性的画展、书法展、摄影展等引进来,再进一步培养本土的工艺、旅游、民间文化资源,争取推出一个有影响力的“文化博鳌”名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