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中说》版本源流考

http://www.newdu.com 2018-04-09 文学遗产网络版 佚名 参加讨论

    邓小军
    摘要:本文考察《中说》历代叙录和今存版本,厘清其版本系统和版本源流。所考察之版本以清末为下限,著录今存四十种不同版本,包括中国大陆、台湾、日本所藏宋刻本五种,其中北宋刻本两种。《中说》版本可以分为三个大系统:一、宋初通行白文本系统;二、北宋阮逸注本系统,此是《中说》版本之主流系统,又可分为4个子系统:北宋阮逸注原本系统、宋元纂图音注本系统、明清删注白文本系统、元明选本系统;三、宋明改编本系统。
    关键词:《中说》 版本 系统 源流
    隋代大儒文中子王通(584-617),字仲淹,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以隋室无道,四召而不赴,终身不任,续六经,著《元经》,讲学河汾,传道授业,大业十三年五月甲子卒于龙门万春乡(今山西万荣通化镇),门人谥为文中子。文中子开创河汾之学,重新发明先秦儒学,影响唐初贞观之治,开启唐宋新儒学。其门人薛收、魏徵、杜淹、陈叔达,参与了唐初开国创业和贞观之治。[1]
    《中说》一书,是文中子师弟子对话录。该书版本有几个特点,一是历代版本众多,尤其明清刻本繁多。二是今存版本众多,本文著录今存四十种不同版本,包括朝鲜铜活字本一种、日本刻本两种。三是今存善本众多,《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中国大陆所藏宋元明善本二十六部,十馀种不同版本[2]。
    本文旨在通过考察《中说》历代叙录和今存版本,厘清其版本系统和版本源流。本文所考察之版本,以清末为下限,主要为雕版印本,含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所藏宋刻本五种(其中两种为北宋刻本)。凡所叙录者,皆目验原书、影印本或照片。本文叙录版本书名,一律根据版本正文卷端题名。叙录版本源流,先按系统分类,再依朝代、年代为序。各版本系统之内,依时间先后为序之各版本之间关系,基本上即是版本源流之关系。但是,阮逸注本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明清删注白文本系统、元明选本系统,其中各版本之间并不具有源流关系,只是具有同类特征,为避免繁琐,故归为同类子系统。同样,宋明改编本系统所包括之三种版本,亦各不相同,但是同为打破《中说》原本编次之改编注本,为避免繁琐,故归为同一系统。
    《中说》版本,可以分为三个大系统:一、宋初通行白文本系统。今存版本包括明、清刻本。二、北宋阮逸注本系统,此是《中说》版本之主流系统。其中可分为4个子系统:1.北宋阮逸注原本系统。今存版本包括宋、明、清刻本及抄本。2.宋元纂图音注本系统。今存版本包括宋、元、明刻本。3.明清删注白文本系统。今存版本包括明、清刻本。4.元明选本系统。今存版本包括元选明抄本、明刻集评选本。三、宋明改编本系统。今存明刻本。
    一、唐宋元明有关《中说》之叙录
    唐王绩《重答杜使君书》:“某昔在隋末,又尝见诸贤讲论此矣。近者家兄御史,亦编诸贤之论,继诸对问。今录此篇附往,幸详之也。”杜使君,为贞观初期王绩家乡泰州(治龙门县)刺史杜之松。吕才《王无功文集序》:“贞观中,京兆杜之松……为本州刺史,皆请与君相见……诗、书往来不绝。”
    《唐会要》卷六二《御史台·出使》:“贞观四年,监察御史王凝使至益州……至五年,因出为苏湖[胡苏]令。”
    王福畤《王氏家书杂录》:“太原府君,讳凝,字叔恬,文中子亚弟也。贞观初……仲父释褐,为监察御史。时御史大夫杜淹谓仲父曰:‘……昔门人咸存记焉,盖薛收、姚义缀而名曰《中说》。兹书,天下之昌言也,微而显,曲而当,旁贯大义,宏阐教源。门人请问之端,文中行事之迹,则备矣。子盍求诸家?’仲父……退而求之,得《中说》一百馀纸,大底杂记不著篇目,首卷及序则蠹绝磨灭,未能诠次。……十九年,仲父被起为洛州录事,又以《中说》授余曰:‘先兄之绪言也。’……余因而辨类分宗,编为十编,勒成十卷。其门人弟子姓字本末,则访诸纪谍,列于外传,以备宗本焉……时贞观二十三年正月序。”
    《旧唐书》卷四七《经籍志上》:“《中说》五卷,王通撰。”
    宋阮逸《文中子中说序》:“今世所传本,文多残缺,误以杜淹所撰《世家》为《中说》之序。又福畤于仲父凝得《关子明传》,凝因言关氏卜筮之验,且记房、魏与太宗论道之美,亦非《中说》后序也。盖同藏缃帙,卷目相乱,遂误为序焉。逸家藏古编,尤得精备,亦列十篇,……仍其旧篇,分为十卷。谨序。”
    王尧臣《崇文总目》卷五:“《中说》十卷。”
    《新唐书》卷五九《艺文志三》:“王通《中说》五卷。”
    《宋会要辑稿·崇儒四》:“(宋仁宗)景柘四年十月十七日,翰林学士李淑言:……其经典子书之内,有《国语》、《荀子》、《文中子》,儒学所崇,与六经通贯,先朝以来尝于此出题,只是国序未有印本。欲望取上件三书,差官校勘刻板,撰定音义,付国子监施行。诏可。”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三上:“《文中子中说》十卷。”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九:“《中说》十卷。隋河汾王通仲淹撰。《唐志》五卷。今本第十卷有《文中子世家》、《房魏论礼乐事书》、《关子明事》及《王氏家书杂录》。旧传以此为前后序,非也。……《中说注》十卷,太常丞阮逸天隐撰。《中说注》十卷,正议大夫淄川龚鼎臣辅之撰。”
    明高儒《百川书志》卷七子:“《文中子中说》十卷,隋王通门人共集通语为是书,凡十篇。《文中子》阮逸注十卷。”
    祁承㸁《澹生堂藏书目》:“《文中子》本文十卷,一册,隋王通著。阮注《文中子》十卷,二册,阮逸。”
    由上可知:第一,《中说》一书隋末由文中子门人薛收、姚义初编,唐贞观五年(631)之前王通亚弟王凝初步整理成书。
    第二,贞观五年之前,王通季弟王绩将《中说》录送泰州刺史杜之松,《中说》已传布于世。贞观二十三年,王通之子王福畤最后整理《中说》十篇十卷包括多种附录本完成(附录中之门人弟子传,后世各种传本均无之)。可见,《中说》在唐代可能有不只一种传本。
    第三,五代北宋时,有《中说》十卷本、五卷本传世。五卷本或为十卷合编而成,后世无传。
    第四,北宋初《中说》世传本,通行于阮逸注本出现之前,是白文本,无阮逸注本卷十《关朗篇》后半篇及附录六种,又误以杜淹所撰《世家》为《中说》之序,更无阮逸序、注。笔者认为,此本应即是贞观初王凝初步整理成书、贞观五年之前王绩录送杜之松之本。南宋陈振孙所著录以《文中子世家》为序、非阮逸注本之“旧传”本,明人所著录《文中子》本文(白文)十卷本,即是此本。明清时期以杜淹所撰《世家》为《中说》之序、无卷十《关朗篇》后半篇及附录六种之刻本,即是此本之传刻,本文称之为宋初通行白文本系统。
    第五,北宋《中说》阮逸家藏本,文本“精备”,多出卷十《关朗篇》后半篇及附录六种。笔者认为,此本应即是贞观二十三年王福畤最后整理完成本。阮逸为之所作注,颇有精识。根据《宋会要辑稿·崇儒四》载景四年十月翰林学士李淑建言将《文中子》校勘刻板,撰定音义,付国子监施行,“诏可”,以及今存南宋《监本音注文中子》十卷系采用阮逸注本增加音注,可知景祐四年十月之后不久,《中说》阮逸注加音注本已经由国子监刊行于世。国子监的认可和采用,促进阮逸注本成为《中说》后世主流传本。《中说》阮逸注本后世衍生出诸多种类不同传本,本文称之为阮逸注本系统。
    第六,《中说》书名,又作《文中子》、《文中子中说》。
    二、《中说》宋初通行白文本系统
    《中说》宋初通行白文本十卷十篇,传布于阮逸注本刊行之前,并流传至今。其今存版本,篇目及编次与阮逸注本相同,但是内容有所不同。第一,无阮逸注本卷十《关朗篇》后半篇,及附录六种:《叙篇》、杜淹撰《文中子世家》、《录唐太宗与房魏论礼乐事》、王福畤录《东皋子答陈尚书书》、王福畤《录关子明事》、王福畤《王氏家书杂录》。第二,或以杜淹所撰《世家》为《中说》之序。以上两点,与北宋阮逸《文中子中说序》所述“今世所传本,文多残缺,误以杜淹所撰《世家》为《中说》之序”相合。第三,无阮逸本序、注。南宋陈振孙所著录以《文中子世家》为序、非阮逸注之“旧传”本,明人所著录《文中子》本文(白文)十卷本,即是《中说》宋初通行白文本。此本宋元刻本不存,但明清传刻尚存多种版本。
    1.今存明刻本
    《文中子》十卷,明嘉靖六年丁亥(1527)许宗鲁、王莹樊川别业刻《六子书》本。版式:半叶十行,行二十字,趋宋体字[3],左右双边,白口,无鱼尾。版心上细横线下镌:文中子卷几,下横线下镌叶数,版心下方镌:樊川别业。正文卷端第一行顶格题:文中子第几卷,第二行低(空)三格书:某某篇。各卷末行顶格镌:文中子第几卷终。后序一叶,版心已全部磨灭。内容:正文十卷十篇,终于卷十《关朗篇》一半之“董常、仇璋、薛收、程元备闻《六经》之义”,无此后小半篇,无附录六种。书末另起叶顶格题:刻六子后序,文末落款:丁亥春王三月哉生明门人闽中王莹拜手敬书。国家图书馆藏,索书号:13176。
    《文中子》十卷,明嘉靖六年丁亥(1527)咸宁许宗鲁、王莹芸窗书院刻《六子书》本。版式:半叶十行,行二十字,趋宋体字,左右双边,白口,无鱼尾。版心上方镌:芸窗书院刻,版心上细横线下镌:文中子卷几,下横线下镌叶数。正文卷端第一行顶格题:文中子第几卷,第二行低三格题:某某篇。各卷末行顶格镌:文中子第几卷终。后序一叶,版心上细横线上镌:芸窗书院刻,下细横线下镌叶数。内容:正文十卷十篇,终于卷十《关朗篇》一半之“董常、仇璋、薛收、程元备闻《六经》之义”,无此后小半篇,无附录六种。后有《刻六子后序》,落款:“丁亥春三月哉生明门人闽中王莹拜手敬书”。国家图书馆藏,索书号:t4003:12。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文中子》十卷,题: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明芸窗书院刻六子书本[4],误。影印底本实为明初刻《纂图互注五子》本,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一字,黑口,双黑鱼尾,四周双边。
    以上两种《文中子》,版式内容均一致,甚至版框大小、书口位置都完全相同,但确非一版。其中樊川别业刻本字画精美,芸窗书院刻本则稍显逊色,后者似为前者的翻刻本。
    《文中子》十卷,明嘉靖十二年(1533)周泂耶山精舍《重刻六子书》本。版式:半叶十行,行二十字,趋宋体字,左右双边,白口,无鱼尾。版心上细横线下镌:文中子卷几,下横线下镌叶数。正文卷端第一行顶格题:文中子第几卷,第二行低三格题:某某篇。各卷末行顶格镌:文中子第几卷终。前序二叶、后序一叶,版心有双黑鱼尾,上鱼尾下镌:前(后)序,下鱼尾下镌:耶山精舍。内容:书首《重刻六子书序》,落款:嘉靖癸巳春三月既望赐进士出身征仕郎工科左给事中山阴周祚序。正文十卷十篇,终于卷十《关朗篇》一半之“董常、仇璋、薛收、程元备闻《六经》之义”,无此后小半篇,无附录六种。书末另起叶顶格题:重刻六子后序,文末落款:嘉靖癸巳孟夏朔日山阴后学周泂识。国家图书馆藏,索书号:06515。
    《文中子中说》十篇不分卷,明万历六年(1578)谢汝韶吉藩崇德书院编《二十家子书》刻本。版式: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二字,有眉栏,行二字,楷体字,四周双边,白口,单黑鱼尾,版心上方镌:崇德书院,鱼尾下镌:文中子中说,叶数,版心下方有双细横线,下镌刊工姓名。正文卷端第一行顶格题:文中子中说,第二行低三格题:某某篇。内容:卷首第一行顶格题:文中子序,第二行顶格起:文中子世家曰(下略),序末署:杜淹撰。实以杜淹所撰《世家》为《中说》之序。无篇目。正文十篇,终于《关朗篇》一半之“董常、仇璋、薛收、程元备闻《六经》之义”,无此后小半篇,无附录五种(阮逸注本附录六种之《文中子世家》已作为序)。国家图书馆藏,索书号:t3989:16。
    2,今存清刻本
    《文中子中说》十篇不分卷,清光绪元年(1875)湖北崇文书局辑刻《子书百家:一百一种》本。书名叶题:文中子,篆书,卷首单边牌记:光绪纪元夏月湖北崇文书局开雕,隶书。正文半叶十二行,行二十四字,宋体字,左右双边,粗黑口,双黑鱼尾,上下鱼尾间镌:文中子,叶数。正文卷端第一行顶格题:文中子中说,第二行低二格题:某某篇。内容与上述崇德书院编《二十家子书》刻本全同。国家图书馆藏,索书号:13086:13。
    以上五种版本均无卷十《关朗篇》后半篇,且终止处一字不差,均无附录六(五)种,均无阮逸序、注,其中万历崇德书院本、光绪湖北崇文书局本均以杜淹撰《世家》为《中说》序,符合阮逸所述“今世所传本,文多残缺,误以杜淹所撰《世家》为《中说》之序”,可知此五本系阮逸家藏本之外之宋初通行白文本系统之传本。至于其中嘉靖芸窗书院、樊川别业、耶山精舍十篇十卷本未以杜淹撰《世家》为《中说》之序,或是在流传过程中发现其非序,因此割去。万历崇德书院、光绪湖北崇文书局十篇不分卷,则当是十卷本而去其卷第。
    宋初通行白文本原貌,当为卷首以《世家》为《中说》序,正文十卷十篇,无卷十《关朗篇》后半篇及附录六种。以上五种版本,或无《世家》为《中说》序,或无卷第,当为流传过程中传本发生的变动。
    三、《中说》北宋阮逸注本系统
    《中说》北宋阮逸注十卷十篇,刊行于仁宗景祐四年(1037)之前,文本完备,较宋初通行白文本多出卷十《关朗篇》后半篇、附录六种,以及阮逸序注,成为后来《中说》主流传本。宋元明清时期,传刻种类繁多,今存版本众多。
    阮逸,字天隐,北宋建宁军建阳(今福建建阳)人。仁宗天圣五年(1027)进士[5],历官镇东军节度推官、镇安军节度掌书记、太子中允、太常寺丞、国子监丞、户部屯田员外郎[6]。著有《易筌》六卷、《元经注》十五卷、《中说注》十卷、《皇祐新乐图记》三卷[7]、《王制井田图》一卷[8]等书。《中说》阮逸注通过注释文中子学说,揭示儒学人性思想与政治思想之精微,早于宋代理学开创者北宋五子邵雍(1011-1077)、周敦颐(1017-1073)、张载(1020-1077)、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更无论南宋朱陆矣。举例如下。
    《中说》卷九《立命篇》:“董常叹曰:‘善乎颜子之心也,三月不违仁矣。’子闻之曰:‘仁亦不远,姑虑而行之,无苟羡焉。惟精惟一,诞先登于岸。’”阮逸注:“《书》云:‘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言道心精微,仁性则一也。”
    《中说》卷七《述史篇》:“薛收问仁,子日:‘五常之始也。’(阮逸注:五常一曰仁,在乾四德为善长,在孟子四端为恻隐。)问性,子曰:‘五常之本也。’(阮逸注:本谓善也。孟子曰:人性无不善。孔子曰: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问道,子曰:‘五常一也。’(阮逸注:性善,其道一也。《礼》曰:率性之谓道。)”
    《中说》卷二《天地篇》:“子曰:不以天下易一民之命。”阮逸注:“易为轻易之易。一民至细也,不可以天下之大,轻小民之命。”《中说》卷七《述史篇》:“子赞《易》,至于《革》,叹曰:‘可矣,其孰能为此哉!’”阮逸注:“大业可革。”
    按,“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后世儒家称之为先圣“十六字心传”,王通首先发明之,阮逸注出其意义,一为“道心精微”,二为“仁性”。王通直指人性为五常之本,阮逸注出其意义为人性善。王通指出“不以天下易一民之命”,阮逸注出“易为轻易之易”,表示个体之民的生命权利重于天下。王通赞成《周易》革命思想,阮逸注“大业可革”。这些皆是对儒家人性思想、政治思想核心理论之正解,而先于宋代理学家。可知《中说》阮逸注具有重要价值,成为《中说》传世主流版本并非偶然。至于阮逸注之失误及不足之处,是次要的事。
    1.北宋阮逸注原本系统
    今存《中说》阮逸注的两种北宋刻本无注音,两种南宋刻本有注音(小字标目,反切注音,或直音)。根据《宋会要辑稿·崇儒四》记载景祐四年之后不久,国子监已将《文中子》“撰定音义”、“校勘刻板”,可知注音当为北宋国子监所加。标目字具有阴文、阳文两种格式,则注音当不止一次所加。国子监本采用阮逸注本,仅加注音,未增修注文,可知国子监认可阮逸注。注音条数不多,注音本并未改变阮逸注版本基本情况,故本文不再划分为子系统,以免繁琐。
    (1)今存两宋刻本
    《中说》十卷,宋阮逸注,宋仁宗时期刻十四行大字本。版式:版框高23.2厘米,宽15.4厘米,半叶十四行,行二十七字,小字双行三十三四字,楷体大字,左右双边,上下单边,白口,单黑鱼尾下题:文中(卷)几,其下镌叶数。卷首序后正文卷一连属,卷二起卷端均另起叶,第一行顶格题:中说卷第几,第二行顶格题:某某篇,其下低十一格题:阮逸注。
    避讳:避宋讳字匡、敬、弘、殷、恒、玄、朗、贞、徵,避讳至仁宗止。其中宋真宗御名讳恒字全部改作常字,仁宗御名讳贞字全部改为正字,其馀讳字均为缺末笔或末二笔。而英宗嫌名讳署字6次[9]、树字6次[10]、其父允让讳让字22次[11],神宗御名讳顼字1次,哲宗嫌名讳休字7次,徽宗嫌名讳郅字2次,钦宗御名讳桓字21次[12],高宗嫌名讳沟字2次[13],孝宗御名讳慎字10次[14],全部不避讳。可知此本雕印于仁宗时期。《中华再造善本总目提要》已指出,“此本可能初刻于仁宗朝”;又说:“其中又有不少补版,观其字画风格,则在南宋初渡之时。”[15]惟此本英宗以下讳全部不避,包括钦宗御名讳桓字21次、高宗嫌名讳沟字2次全部不避,无一缺笔,似可考虑。
    内容:卷首阮逸《文中子中说序》,无目录,正文十卷十篇,卷十内附录五篇:《叙篇》、杜淹撰《文中子世家》、《录唐太宗与房魏论礼乐事》、福畤《录东皋子答陈尚书书》、王福畤《录关子明事》,缺《王氏家书杂录》,而将《王氏家书杂录》落款“正观二十三年正月序”连属于《录关子明事》文末,误作《录关子明事》落款。
    卷十《关朗篇》:“董常、仇璋、薛收、程元,备闻六经之义。(阮逸注:《中说》终。)凝常闻:‘不专经者不敢以受也,经别有说。’故著之。(阮逸注:此太原府君王凝自记于《中说》之后也。)(下文从略。)”《中说》宋初通行白文本系统之本,皆终于卷十《关朗篇》“备闻六经之义”之句;阮逸注本系统之本,皆多出卷十《关朗篇》“备闻六经之义”之后王凝补记之小半篇幅(以及卷十内五、六篇附录)。由此可见,宋初通行白文本,实为贞观初王凝整理、贞观五年王绩录送泰州刺史杜之松传布于世之本;阮逸注本底本,则为贞观二十三年王福畤最后整理完成之本。“备闻六经之义”句下阮逸小字注:“《中说》终”,当是王凝整理本即宋初通行白文本之书尾语,阮逸录之为王福畤最后整理完成本即阮逸注本之注文。
    书末钱谦益跋二则,其一:“《文中子中说》此为宋刻善本,今世行本出安阳崔氏者,经其刊定,驳乱失次,不复可观。今人好以己意改窜古书,虽贤者不免,可叹也。”其二:“文中子序述六经,为洙泗之宗子,有宋钜儒自命得不传之学,禁遏之,如石压笋,使不得出六门百馀年矣。斯文未丧,当有如皮袭美、司空表圣其人者,表章其遗书,以补千古之阙。惜吾老矣,不能任也,书此以告后之君子。玄默摄提格之岁陬月四日,蒙叟钱谦益书,时年八十有一。”后钤“敬心老人”、“钱谦益印”篆、隶回文二印。钱谦益跋语,是卓见。
    国家图书馆藏,索书号:11320[16]。
    《中说》十卷,宋阮逸注,宋仁宗时期刻十四行小字本。版式:版框高17厘米,宽11.2厘米,半叶十四行,行二十六至二十八字,小字双行三十一至三十七字,楷体字,上下单边,左右双边,白口,单黑鱼尾下题:文(卷)几,其下镌叶数,版心下方书刻工名。正文卷端第一行顶格题:中说卷第几,第二行顶格题:某某篇,其下低十一格题:阮逸注。
    避讳:此本避讳情况,与宋仁宗时期刻十四行大字本完全一致,是同时刊本。此本《〈中说〉影印说明》已指出:“当为北宋刻本。”判断无误,而稍欠确。又说:“为存世宋刻本中年代最早、书品最好的一种。”[17]此似有误,即就此本与宋仁宗时期刻十四行大字本是同时期刊本而言,也就不能说是年代最早;此本叶面墨渍、叶面磨灭、字迹漫漶处不少,十四行大字本则不仅版阔字大,而且叶面完好,墨渍甚少,字划完整,书品最好。
    内容:卷首阮逸《文中子中说序》,无目录,正文十卷十篇,卷十内附录六篇:《叙篇》、杜淹撰《文中子世家》、《录唐太宗与房魏论礼乐事》、福畤《录东皋子答陈尚书书》、王福畤《录关子明事》、王福畤《王氏家书杂录》。
    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18]
    十四行大字本与十四行小字本书法神似,当出自一手。大字本卷首序后正文卷一连属,小字本则卷一另起叶,此点版式略更考究;大字本缺《王氏家书杂录》,小字本已不缺;由此两点,可知大字本刊印在前,小字本刊印在后。两本均无音注,当早于加音注之本。
    《中说》十卷,宋阮逸注,宋孝宗时期隐士王氏取瑟堂刊本。版式:版框高18.2厘米,宽12.8厘米,半叶十一行,行二十字,小字双行二十五字,楷体字,上下单边,左右双边,白口,双黑鱼尾,上鱼尾下题:文中(卷)几,下鱼尾下镌叶数。正文卷端第一行顶格题:中说卷第几,第二行顶格题:某某篇,其下低八格题:阮逸注。有小字注音,标目字阳文,于注文后加圆圈区别,如卷一叶2A面倒四行:〇泫,胡反切。标目字或为椭圆形黑底阴文,如卷二叶6B面倒三行:诘,奚吉反。卷九叶3B面倒二行:衅,许慎反。注音为前二本所无。
    避讳:避宋讳至沟、慎字,光宗嫌名敦字五次、宁宗嫌名郭字四次,均不缺笔,可定为南宋孝宗时期刊本。
    内容:卷首阮逸《文中子中说序》,序后《篇目》连属,正文十卷十篇,卷十内附录六篇:《叙篇》、杜淹撰《文中子世家》、《录唐太宗与房魏论礼乐事》、王福畤撰《东皋子答陈尚书书》、《录关子明事》、王福畤撰《王氏家书杂录》。《篇目》后镌双边牌记题:隐士王氏取瑟堂刊,楷体字。
    此本精校精刻,偶有细微之误。卷三叶4A面倒三行:不知子建署兄耳。“署”,十四行大字本、十四行小字本均作“让”,作“让”是。卷十叶4A面倒五行:此太原府君王凝自记自中说之后也。“自”,十四行大字本、十四行小字本均作“于”,作“于”是。十四行大字本、十四行小字本校勘之精审,由此可见。
    国家图书馆藏,索书号:06822[19]。
    以上三种宋刻本《中说》阮逸注,内容基本相同,同为《中说》阮逸注系统主流之善本。
    (2)今存明刻本、版片
    《中说》十卷,宋阮逸注,明嘉靖四年(1525)郑庆云刻本。版式:半叶十行,行十六字,小字双行同,楷体微趋宋体字,四周单边,白口,单黑鱼尾下题:文中子卷之几,版心下方细横线下镌叶数。卷首第一行顶格题:文中子中说序,第二行低九格题:阮逸撰,《篇目》连属。正文卷端第一行顶格题:中说卷第几,第二行顶格题:某某篇,其下低五格题:阮逸注。注音标目字多用椭圆形黑底阴文,如卷一叶2B面倒三行:索,色窄反;间有圆圈中用阳文,如卷二卷端倒一行:乐,音乐。
    内容:阮逸《文中子序》,正文十卷十篇,卷十内附录六篇:《叙篇》、杜淹撰《文中子世家》、《录唐太宗与房魏论礼乐事》、王福畤撰《东皋子答陈尚书书》、《录关子明事》、王福畤撰《王氏家书杂录》。书末第一行顶格题:刻文中子叙,第二行低八格题:郑庆云。文末落款:嘉靖四年乙酉秋八月望叙。郑庆云(1492-1538),福建南平人,字舜祥,号剑溪,正德九年(1514)进士,任南京礼科给事中时,曾弹劾宦官刘瑾乱政[20]。
    卷首一叶翁同书手书题记:“此本乃明嘉靖四年郑庆云刊。卷端有印文曰‘会稽钮氏世学楼图籍'。案:也是翁藏会稽钮氏世学楼本《墨子》,见《读书敏求记》。是钮故浙东藏书家也。书中有蓝笔评点,亦颇精当不苟,不知出何人手。又尝藏山阳薛氏。俟入都访诸宗涤楼或知之。翁同书记。丁巳闰五月二十日扬州军中。”钮纬,字仲文,号石溪,会稽人,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明代著名藏书家。下述《说郛》一百卷本抄本,即出自其钮氏世学楼。翁同书,字祖庚,号药房,常熟人,翁心存长子,翁同穌兄,咸丰七年丁巳(1857)以佐钦差大臣军事,驻扬州江北大营,著有《药房诗文集》等,清代著名藏书家。宗稷辰,字迪甫,号涤楼,会稽人,咸丰七年官户部员外郎,学问渊博,有《躬耻集》等。郑庆云刻本为今存明代最早《中说》刊本,写刻精善,此本历经名家递藏评点,更非凡品,不愧为《中说》明刻第一本矣。国家图书馆藏,索书号:12906。
    《中说》十卷,宋阮逸注,明嘉靖十二年(1533)顾春世德堂刻《六子书》本。版式:半叶八行,行十七字,小字双行同,趋宋体字,四周双边,白口,单白鱼尾上镌:世德堂刊,下题:文中子卷几,版心下横线上镌叶数。正文卷端第一行顶格题:中说卷第几,第二行顶格题:某某篇,其下低六格题:阮逸注。有小字注音,标目字阳文;单出则直接正文,注文后出则加圆圈区别。卷首《刻六子书跋》,末署:癸巳……秋八月东沧居士吴郡顾春识。内容:《文中子中说序》(顶格镌题,未署阮逸)、《篇目》,正文十卷十篇,卷十内附录六篇:《叙篇》、杜淹撰《文中子世家》、《录唐太宗与房魏论礼乐事》、王福畤撰《东皋子答陈尚书书》、《录关子明事》、王福畤撰《王氏家书杂录》。国家图书馆藏,索书号:00118。
    《中说》十卷,宋阮逸注,明桐荫书屋重刻世德堂《六子书》本。版式:半叶八行,行十七字,小字双行同,趋宋体字,四周双边,白口,单白鱼尾下题:文中子卷几,版心下横线上镌叶数,下横线下镌:桐荫书屋校。正文卷端第一行顶格题:中说卷第几,第二行顶格题:某某篇,其下低六格题:阮逸注。有小字注音,标目字阳文;单出则直接正文,注文后出则加圆圈区别。内容:《文中子中说序》(顶格镌题,未署阮逸)、《篇目》。正文十卷十篇,卷十内附录六篇:《叙篇》、杜淹撰《文中子世家》、《录唐太宗与房魏论礼乐事》、王福畤撰(毛笔圈去“王”字、“撰”字,其下添“录”字)《东皋子答陈尚书书》、《录关子明事》(题下手写:王福畤)、王福畤撰《王氏家书杂录》。国家图书馆藏,索书号:10105。
    《中说》十卷,宋阮逸注,明嘉靖敬忍居刻版片。半叶八行,行十七字,小字双行同,趋宋体字,四周双边,白口,单黑鱼尾,版心上方题:文中子中说,鱼尾下镌:卷几,其下镌叶数,版心下方镌:敬忍居。正文卷端第一行顶格题:中说卷第几,第二行顶格题:某某篇,其下低六格题:阮逸注。根据此版字体为趋宋体字,可知当为嘉靖刊版。内容:《文中子中说序》(顶格镌题,未署阮逸)、《篇目》,正文十卷十篇,卷十内附录六篇:《叙篇》、杜淹撰《文中子世家》、《录唐太宗与房魏论礼乐事》、王福畤撰《东皋子答陈尚书书》、《录关子明事》、王福畤撰《王氏家书杂录》。
    山西万荣县通化镇王通后人家藏。此套版片,1989年、2011年笔者两次在山西万荣通化镇王通后人家寓目。《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所著录山东省博物馆藏《中说》十卷明嘉靖敬忍居刻本[21],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中说》十卷明嘉靖敬忍居刻本(索书号SB/111.37/1037),行款版式与通化镇王通后人家藏版片完全一致。
    (3)今存清抄本、刻本
    《中说》十卷,宋阮逸注,清乾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抄本[22]。半叶八行,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同,楷体字,单黑鱼尾上题:钦定四库全书,其下双行小字题:中说卷几。卷首《中说序》(顶格镌题,未署阮逸),正文、附录情况同于南宋隐士王氏取瑟堂刊本。
    《中说》十卷,宋阮逸注,清乾隆《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抄本[23]。版式同于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抄本。内容:卷首有篇目,阮逸注中说原序,正文、附录同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抄本。
    《中说》十卷,宋阮逸注,清嘉庆九年(1804)姑苏王子兴王氏聚文堂辑刻《十子全书》本。版式:书名叶四周双边,第一栏题:嘉庆甲子重镌,楷书,中央栏题:文中子笺释,隶书,第三栏题:姑苏聚文堂藏板,楷书。正文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同,宋体字,四周单边,粗黑口,无鱼尾,版心中央题:文中子卷几、篇目,其下镌叶数。正文卷端第一行顶格题:中说卷第几,第二行顶格题:某某篇,其下低九格题:阮逸注。所谓“文中子笺释”,其实就是阮逸注。内容:《文中子中说序》(顶格镌题,未署阮逸)、《篇目》,正文十卷十篇,卷十内附录六篇:《叙篇》、杜淹撰《文中子世家》、《录唐太宗与房魏论礼乐事》、王福畤撰《东皋子答陈尚书书》、《录关子明事》、王福畤撰《王氏家书杂录》。国家图书馆藏,索书号:55468。
    《文中子中说》十卷,宋阮逸注,清道光二年(1822)太原六山阎氏刻本。版式:书名叶四周双边,第一栏题:并门六山阎氏重镌,力恕堂藏板;中央栏题:王文中子中说;第三栏题:太平郭毓霞光霄、王俦子怡校雠;上方横栏中镌:道光壬午,宋体字。卷首《重刊文中子中说序》,半叶八行,行十五字,版心下方镌:力恕堂。落款:大清道光二年壬午暮春之初并门后学六山阎士骧谨序于太平学署之凝香轩。正文半叶九行,行十七字,小字双行同,宋体字,四周双边,白口,单黑鱼尾上题:中说卷几,其下镌叶数,下方镌:敬忍居。正文卷端第一行顶格题:某某篇第几,其下低三格题:阮逸注。正文用圆圈分章。内容同于敬忍居版本。国家图书馆藏,索书号:56068。
    《中说》十卷,宋阮逸注,清道光五年翻刻敬忍居刊本。版式:半叶九行,行十七字,小字双行同,宋体字,四周双边,有眉栏,白口,单黑鱼尾上题:中说卷几,版心下方镌叶数,其下镌:敬忍居。正文卷端第一行顶格题:某某篇第几,其下低三格题:阮逸注。卷首有道光乙酉贾霈序。乙酉,道光五年(1825)。
    此本版心镌“敬忍居”三字,行款、版式、字体均较原刻有所变化,原刻半叶八行变为九行,趋宋体字变为宋体字,无眉栏变为有眉栏,版心上方题:文中子中说,鱼尾下镌:卷几,其下镌叶数,变为鱼尾上题:中说卷几,版心下方镌叶数。非敬忍居原刻原貌矣。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索书号:123.9/114-375-05。
    《文中子中说》十卷,宋阮逸注,清光绪二年(1876)浙江书局辑刻《二十二子全书》本。书签题:明本文中子,书名叶题:文中子,篆书;卷首长方双行牌记题:光绪二年浙江书局据明世德堂本斛刻,隶楷字。正文半叶九行,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同,宋体字,左右双边,白口,单黑鱼尾下题:文中子中说卷几,其下小字题:某某篇,版心下方镌叶数。正文卷端第一行顶格题:文中子中说卷第几,第二行顶格题:某某篇,其下低九格题:阮逸注。卷一末行顶格题:文中子中说卷一终,低二格题:总校余肇钧,分校王彦起、沈彤元。各卷末总校尚有杨文莹等,分校尚有汪熙苁、朱昌寿、许诵禾等。内容同于明世德堂刻本。国家图书馆藏,索书号:13357:79-80。
    《中说》十卷,宋阮逸注,清光绪十六年(1890)贵阳陈矩仿宋仁宗时期刻十四行小字本。半叶十四行,行二十六七字,小字双行三十三字左右不等,楷体字,四周单边,白口,单黑鱼尾下题:文(卷)几,其下镌叶数。正文卷端第一行顶格题:中说卷第几,第二行顶格题:某某篇,其下低十格题:阮逸注。卷首序末署:光绪十六年庚寅五月端阳日贵阳陈矩序。书末双行书牌记:光绪十有六年岁在庚寅贵阳陈氏开雕,篆文。内容:阮逸《文中子中说序》,无目录,正文十卷十篇卷十内附录六篇:《叙篇》、杜淹撰《文中子世家》、《录唐太宗与房魏论礼乐事》、福畤录《东皋子答陈尚书书》、《录关子明事》、福畤录《王氏家书杂录》。国家图书馆藏,索书号:57109。
    《文中子中说》十卷,宋阮逸注,清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上海鸿文书局《二十五子汇函》石印本。版式:书名叶题:文中子,篆书。卷首单边双行牌记:光绪癸巳年上海鸿文书局据明世德堂本校印,楷体字。正文半叶二十四行,行六十字,小字双行同,楷体字,四周单边,黑口,单黑鱼尾下题:文中子,下方镌叶数。《文中子中说序》、《篇目》后正文连属,顶格题:文中子中说卷第一,次行低四格题:王道篇。内容同于明世德堂本。国家图书馆藏,索书号:56281:16。
    《文中子中说》十卷,宋阮逸注,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上海图书集成局据浙江书局《子书二十二种》铅印本。全书内封题:依浙江书局本/子书二十二种/增鹖冠子/上海图书集成局校印。书名叶题:文中子,篆书,卷首单边牌记题:光绪丁酉年图书集成局据明世德堂本校印,行楷。正文半叶十三行,行四十字,小字双行同,宋体字,四周单边,白口,双黑鱼尾。上鱼尾下题:文中子中说卷几,下鱼尾下镌叶数。卷端第一行顶格题:文中子中说卷第几,其下低二十七格题:阮逸注,次行低四格题:某某篇。内容同于明世德堂本。国家图书馆藏,索书号:13360:15。
    《文中子中说》十卷,宋阮逸注,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湖南新化陈氏三味堂刻本。半叶九行,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同,左右双边,白口,单黑鱼尾下镌:文中子中说卷几,其下小字题:某某篇,版心下方镌叶数。正文卷端第一行顶格题:文中子中说卷第几,第二行顶格题:某某篇,其下低九格题:阮逸注。版式同于清光绪二年浙江书局辑刻《二十二子全书》。内容同于明世德堂本。
    《中国古籍总目》著录齐齐哈尔图书馆藏本,无行款记录[24]。新浪博客“敝卷半箧斋的博客”《敝卷半箧斋藏清代刻本〈文中子〉》,提供三个半叶书影[25]。新化陈氏三味堂,是清末湖南著名出版家。《李抱一文史杂著》:“新化有两大事业关系湖南文化,一为邹沅帆先生创立之舆地学会,一为陈玉成先生创立之三味书局。”[26]
    《文中子中说》十卷,宋阮逸注,清宣统三年(1911)上海育文书局《子书二十八种》石印本。书名叶题:文中子,篆书,正文半叶十八行,四十二字,小字双行同,楷体字,四周双边,黑口,单黑鱼,版心上方题:文中子,鱼尾下题:卷几,其下小字题:某某篇,版心下细横线上镌叶数。正文卷端第一行顶格题:文中子中说卷第几,第二行低四格题:某某篇。内容同于明世德堂本。国家图书馆藏,索书号41653:47。
    (4)域外刊本
    《中说》十卷,宋阮逸注,朝鲜成宗十五年(明宪宗成化二十年,1484)铜活字印本。版式:半叶十二行,行十九字,楷体字,四周单边,黑口,双黑鱼尾,下鱼尾上镌叶数。卷首第一行题:文中子中说序。正文卷端第一行题:中说卷第几,第二行顶格题:某某篇,下题阮逸注。内容:(阮逸)《文中子中说序》,篇目,正文十卷十篇,卷十内附录六篇:《叙篇》、《文中子世家》、《唐太宗与房魏论礼乐事》、《东皋子答陈尚书书》、《录关子明事》、《王氏家书杂录》。
    卷首钤有“养安院藏书”、“向黄邨珍藏印”、“星吾海外访得秘笈”、“双鉴楼藏书印”、“小汀文库”等印记。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说注十卷隋王通撰宋阮逸注朝鲜活字本”条日:“按:此与《南唐书》同为朝鲜活字印本,杨邻苏老人守敬极称其罕秘。此一书余皆从老人得之。”[27]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网站《册府千华·民间珍贵古籍收藏展·子部》“中说十卷(宋)阮逸注朝鲜成宗十五年(1484)铜活字印本”网页提供卷首书影,注:“美国艾思仁收藏。”[28]
    《文中子中说》十卷,宋阮逸注,日本深田正纯校订,日本元禄八年(1695)刊本[29]。版式:半叶九行,行十九字,小字双行同,宋体字,四周单边,白口,单黑鱼尾上题:文中子,其下镌:卷几,版心下方细横线上镌叶数。卷首书名页四周双边,右栏镌:深田先生校订,中栏镌:文中子,左栏镌:书林修文堂寿梓,均行楷字。正文卷端第一行顶格题:文中子中说卷第几,第二行顶格题:某某篇,其下低七格题:阮逸注。正文字旁有小字日文训点。卷首文中子序,钤有“浅草文库”、“林氏藏书”、“林氏传家图书”、“日本政府图书”等四方藏书印,均小篆阳文。内容:(阮逸)《文中子中说序》,篇目,正文十卷十篇,卷十内附录六篇:《叙篇》、杜淹撰《文中子世家》、《录唐太宗与房魏论礼乐事》、王福畤撰《东皋子答陈尚书书》、《录关子明事》、工福畤撰《王氏家书杂录》,其后为:顾春《刻六子书跋》,司马光《文中子补传》。书末有后记,行楷手书上版。
    后记曰:“汾阳文中子,世从事于儒术,而为一代之巨擘,其嘉言善行,实足以阐后人也。幸有此书若千卷,而中国之雕刊颇多,然多避时讳而改字,或历传写而舛画鲁鱼之差不少。且本邦未刊刻之,学者岂得无遗憾乎!于是虽普搜旁求,遂无获善本。一日,偶谒于尾阳儒臣深田先生者,就请校正,且需训点先生乃订之数帙而正其误,彼避讳者,悉复其旧,又并附司马公所述之《补传》一篇,而属余焉。于是始惬宿怀,深以为幸,寿梓广于世,乃纪其始末云。时元禄第八龙集乙亥仲春之日,修文堂石田鸿钧子梓。”日本元禄八年,当清朝康熙三十四年(1695),以年代论,此本亦属善本。此本附录司马光《文中子补传》,为笔者寓目《中说》版本中之仅见。在隋薛收《隋故征君文中子碣铭》出现于世之前,《补传》实为有关文中子生平事迹之最重要文献。此本之学术价值,由此可见。
    《中说》十卷,宋阮逸注,日本文政十年(1827)影刻宋仁宗时期十四行小字本。版式:半叶十四行,行二十六至二十八字,小字双行三十一至三十七字,楷体字,四周单边,白口,单黑鱼尾下题:文(卷)几,其下镌叶数。卷首第一行顶格题:文中子中说序。卷首、卷末各半叶,行字情况完全同于宋仁宗时期刻十四行小字本,卷末末行下方镌:文政十年摹刊,宋体字。卷首钤印:太田之印,卷末钤印:朝阳馆藏书记。此本系日本文政十年摹刻宋仁宗时期十四行小字本,但是版面似较原本放大。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索书号:LX/8363。
    2.宋元纂图音注本系统
    《中说》宋元纂图音注本,是指《中说》卷首增加河汾肄子王壬《文中子纂事》,其中包括《世系》、《年表》两种图表[30]的阮逸注本。今存宋、元、明刻本。
    (1)今存宋刻本
    《监本音注文中子》十卷(前五卷《监本音注文中子》,后五卷《纂图音注文中子》),宋阮逸注,南宋建阳坊刊巾箱本。《监本音注文中子》卷一至五版式:高14.5厘米,宽9.6厘米,半叶十三行,行二十三字,小字双行同,楷体字,左右双边,细黑口,双黑鱼尾,上鱼尾下题:文几,或文子几、文中几、中子几,下鱼尾下镌叶数,左上栏有书耳记篇名。卷一至卷五,正文卷端第一行顶格题:监本音注文中子卷第几,第二行顶格题:某某篇,其下低十一格题:阮逸注。注音标字阴刻。《纂图音注文中子》卷六至十版式、行款同于前五卷。正文卷端顶格题:纂图音注文中子卷第几,第二行顶格题:某某篇,其下低十一格题:阮逸注。
    避讳:前五卷“宋讳匡、徵、桓、慎等字缺笔,或易之以谐音之字”,后五卷“宋讳匡、徵、沟、慎、敦等字缺笔,避讳止于光宗,当较前五卷晚出”[31]。根据避讳字,可知前五卷《监本音注文中子》当是孝宗时期刻本,后五卷《纂图音注文中子》当是光宗时期刻本。此本内容:卷首河汾肄子王壬《文中子纂事》,阮逸《监本音注文中子序》,无目录,正文十卷十篇,卷十内附录:叙文(《叙篇》)、杜淹撰《文中子世家》、王福畤录《唐太宗与房魏论礼乐事》、《东皋子答陈尚书书》,《录关子明事》、《王氏家书杂录》。
    由此存本可知,北宋国子监音义本《文中子》,实为阮逸注本增加音注。正文卷端第三行“铜川”不作“钢川”,小字注“铜堤(鞮)”不作“钢堤”[32],不同于某些元明刻本“铜川”误作“钢川”,“铜鞮”误作“钢堤”或“钢是”,可见此本尚称精审,不能以建本、坊刻贬低之。
    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藏,编号:赠善003259-003260。此本系沈仲涛1981年捐赠[33]。
    元刻《纂图互注六子》本《中说》、明初刻《纂图互注五子》本《中说》丛书名中亦均有“纂图”二字,卷首均有《文中子纂事》即《世系》《年表》两种图表,据此知有《文中子纂事》为纂图本系统的特征。此《纂图音注文中子》仅存后五卷,但书名中有“纂图”二字,故应属于纂图本系统。而此《监本音注文中子》与下文所述明中叶刻《六子全书》本《中说》,书名中虽无“纂图”二字,但卷首均有《文中子纂事》即《世系》《年表》两种图表,因此亦当属纂图本系统。
    (2)今存元刻本
    《中说》十卷,宋阮逸注,元刻《纂图互注六子》本。版式:半叶十二行,行二十六字,小字双行同楷体字,四周双边,粗黑口,双黑鱼尾,上鱼尾下题:中说几卷,下鱼尾下镌叶数。正文卷端第一行顶格题:中说卷第几,第二行顶格题:某某篇,下方题:阮逸注。内容:阮逸《文中子中说序》、《篇目》、河汾肄子王壬《文中子纂事》(含《世系》、《年表》),正文十卷十篇,卷十内附录六篇:《叙篇》、杜淹撰《文中子世家》、《录唐太宗与房魏论礼乐事》、王福畤撰《东皋子答陈尚书书》、《录关子明事》、王福畤撰《王氏家书杂录》。有小字注音,标目字椭圆形黑底阴文。讹字如:“铜川”作“钢川”,“铜堤(鞮)”作“钢是”。
    书名叶右方双行小字题:“纂图互注六子之三,其老、列、庄三种未获。”左上方大字题:“元刻文中子。”楷体,当为王献唐手书。右下方钤印:双行精舍,篆书。卷首王献唐手书题记:“此《纂图互注六子》之一,元书坊刻本。”落款:“(民国)二十年十一月四日灯下记……王献唐。”行楷。
    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34]。此本《中国古籍总目·子部》未著录,仅著录宋阮逸注《中说》十卷元刻本,哈尔滨图书馆藏一部[35]。
    (3)今存明刻本
    《中说》十卷,宋阮逸注,明初刻《纂图互注五子》本。版式: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二十四至二十五字,楷体字微趋宋,四周双边,粗黑口,双黑鱼尾,上鱼尾下题:中几,下鱼尾下镌叶数,下半叶有书耳,书耳内镌篇名、几卷、叶数。正文卷端第一行顶格题:中说卷第几,第二行顶格题:某某篇,其下低八格题:阮逸注。内容:卷首阮逸《文中子中说序》、《篇目》、《文中子纂事》(含《世系》、《年表》),正文十卷十篇,卷十内附录六篇:《叙篇》、杜淹撰《文中子世家》、《录唐太宗与房魏论礼乐事》、王福畤撰《东皋子答陈尚书书》、《录关子明事》、王福畤撰《王氏家书杂录》。有小字注音,标目字加上下圆括号,阳文。讹字如:“铜川”作“钢川”,“铜堤(鞮)”作“钢堤”。国家图书馆藏,索书号:10104。
    《中说》十卷,宋阮逸注,明中叶刻《六子全书》本。版式:半叶十一行,行二十四字,小字双行同,趋宋体字。四周双边,黑口,双黑鱼尾。版心上方题:六子全书,上鱼尾下镌:文中子几卷,下鱼尾下镌叶数。正文卷端第一行顶格题:中说卷之几,第二行低二格题:某某篇,其下低十二格题:阮逸著(注)。根据此本字体为趋宋体字,当为嘉靖刻本。内容:卷首阮逸《文中子中说序》、《篇目》、《文中子纂事》(含《世系》、《年表》),正文十卷十篇,卷十内附录六篇:《叙篇》、杜淹撰《文中子世家》、《录唐太宗与房魏论礼乐事》、王福畤撰《东皋子答陈尚书书》、《录关子明事》、《王氏家书杂录》。有小字注音,标目字椭圆形黑底阴文。讹字如:“铜川”作“钢川”,“铜堤(鞮)”作“钢是”。此书曾是吴梅旧物,封面签条:苏州吴梅字瞿庵1884-1939藏书。金镶玉装本。国家图书馆藏,索书号:57411。
    3.明清删注白文本系统
    明万历吴勉学辑刻《二十子全书》本《中说》十卷、何允中辑刻《广汉魏丛书》本隋王通著《中说》二卷、清乾隆王谟辑刻《增订汉魏丛书》本隋王通著《中说》二卷,虽然或保留或未保留附录,有所不同,但均系依据宋阮逸注本删除注文而成之白文本,故不再划分子系统,以免繁琐。
    (1)明刻本
    《中说》十卷,无注,明万历新安吴勉学辑刻《二十子全书》本。版式:半叶九行,行十八字,宋体字,左右双边,白口,上下单边,单黑鱼尾,版心上方题:文中子,鱼尾下题:卷几,版心下方细横线上镌叶数。卷一第一行顶格题:中说卷第一,第二行低八格题:明 新安吴勉学 校,第三行低三格题:王道篇。内容:文中子篇目,正文十卷十篇,卷十内附录六篇:《叙篇》、杜淹撰《文中子世家》、《录唐太宗与房魏论礼乐事》、王福畤撰《东皋子答陈尚书书》、《录关子明事》、王福畤撰《王氏家书杂录》。由附录即可知此本出自宋阮逸注本。国家图书馆藏,索书号:13077:36。
    吴勉学辑刻《二十子全书》诸子书,例皆删除注文而为白文本,如《韩非子》等,此本亦为依据宋注本删除注文而成之本,是宋阮逸注本派生之删注白文本。
    《中说》二卷,无注,明何允中辑刻《广汉魏丛书》本。版式:阮逸序半叶六行,行十四字,正文半叶九行,行二十字,宋体字,左右双边,白口单白鱼尾,版心上方题:中说,白鱼尾下题:卷上(下),版心下方镌叶数。卷一第一行顶格题:中说卷上,第二行低五格题:隋 龙门王通著 明张易阅。内容:卷首顶格起:中说序,末署:阮逸序,六叶,目录一叶,卷上五篇三十二叶,卷下五篇二十七叶,无附录。根据《广汉魏丛书》本《中说》有宋阮逸序而无注,可以判断此本系依据宋阮逸注本删除注文及附录而成之本,是宋阮逸注本派生之又一种删注白文本。国家图书馆藏,索书号:37191。
    今人多称何允中《广汉魏丛书》刊于万历二十年壬辰(1592),是据卷首重刻屠隆《汉魏丛书序》末署“万历壬辰腊月东海屠隆纬真甫纂”,实误。此是屠隆序《汉魏丛书》之年代,非何允中刻《广汉魏丛书》之年代。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一四〇《选举十八·明举人》“万历四十三年乙卯科”:“何允中,壬戌进士。”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三三《选举十一·明进士》“天启二年壬戌科文震孟榜”:“何允中,仁和人,汉中推官。”何允中万历四十三年(1615)中举,天启二年(1622)进士。
    (2)清刻本
    《中说》二卷,无注,清乾隆王谟辑刻《增订汉魏丛书》本。版式:阮逸序半叶六行,行十四字,正文半叶九行,行二十字,宋体字,左右双边,白口,单白鱼尾,版心上方题:中说,白鱼尾下题:卷上(下),版心下方镌叶数。卷一第一行顶格题:中说卷上,第二行低五格题:隋龙门王通著峡江边祚游校。内容:卷首顶格起:中说序,末署:阮逸序,六叶,目录一叶,卷上五篇三十二叶,卷下五篇二十七叶,无附录。卷下多王谟后记一叶,落款:汝上王谟识。此本版式、内容略同于《广汉魏丛书》本,系《广汉魏丛书》本之翻刻。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索书号:081-1/791-23。
    4.元明选本系统
    《中说》阮逸注元明诸选本,《说郛》本系白文选本,底本情况未明,但是根据《中说》主流传本为阮逸注本,判断其底本当为阮逸注本。其馀各本均系评选本,底本均系阮逸注本。
    (1)元选明抄本
    《文中子》十卷(节选),元陶宗仪编《说郛》一百卷本卷七十一,明钮氏世学楼抄本。版式:半叶十行,行二十四字,楷体字,蓝格,四周单边,白口。无序,卷首第一行低三格题:文中子十卷,次行低一格起列十篇之目。内容:仅于十篇各篇开头录数章或一章。无附录。国家图书馆藏,索书号:02408。
    (2)明刻集评选本
    《文中子》不分卷(节选),明焦竑校正、翁正春参阅、朱之蕃圈点《新锲翰林三状元会选二十九子品汇释评》卷十五,万历四十四年(1616)刻本[36]。版式:半叶十行,行二十四字,小字双行同,有眉栏,行六字,楷体字,四周单边,白口,卷端叶单黑鱼尾,版心上方题:二十九子品汇释评,鱼尾下题:十五卷,文中子,下方镌叶数。以下各叶双黑鱼尾,版心上方题:二十九子品汇释评,上鱼尾下题:十五卷,下鱼尾下镌叶数卷端第一行低一格题:文中子,第二行低二格题:王道篇。内容:节录《王道篇》(近半)、《天地篇》(全篇)、《事君篇》(全篇)、《周公篇》(大半)四篇及阮逸注。眉栏集录马理、许国、茅坤、汪道坤、王世贞、王荆石、王元泽、陈后山、申时行、唐荆川、何孟春、陶望龄、焦竑、朱之蕃、杨道宾、王维祯等多家评语。
    《文中子》不分卷(节选),明归有光蒐辑(辑评)文震孟参订《诸子汇函》卷二十五,明天启五年(1625)立达堂刻本[37]。版式:半叶九行,行十八字,小字双行同,有眉栏,行六字,宋体字,四周单边,白口,单黑鱼尾,版心上方题:诸子汇函,鱼尾下题:卷二十五,文中子,王道,版心下方镌叶数。卷端第一行顶格题:诸子汇函卷之二十五,第二行低六格题:昆山 归有光熙甫 蒐辑,第三行低六格题:长洲 文震孟文起 参订。卷端第四行低一格题:文中子,第五行起低两格镌小传,正文连属。内容:录《王道》、《问易》、《述史》、《立命》四篇全文及阮逸注。眉栏及篇末集录曹正夫、张东沙、祝石林、沈君典、王九皋、薛德温、耿好问、杨升庵等多家评语,并依全书凡例密加圈点。
    《文中子中说》一卷(节选),明苏州陈仁锡评选《奇赏斋古文汇编》卷百二十九,明崇祯七年(1643)刻本[38]。版式:卷首序七行十四字,宋体字,四周单边,白口,单黑鱼尾,版心上方题:奇赏汇编,鱼尾下题,中说。正文半叶十行,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同,眉上镌小字评语,行四字,宋体字,四周单边,白口,黑单鱼尾,版心上方题:奇赏汇编,鱼尾下题:卷百二十九(卷首叶题:卷百二十九,目),版心下方镌叶数,其下题小字类目:选子。卷端第一行顶格题: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之一百二十九,第二行低八格题:史官陈仁锡明卿父评选,第三行低一格题:文中子中说,第四行低两格题:王道篇。内容:卷首《文中子中说序》(阮逸),正文选录十篇各篇部分内容,所选正文之阮逸注文,系节选。无附录。行间有圈点,眉上有评语。
    《中说》一卷(节选),明叶绍泰评选《汉魏别解》卷十六,明崇祯十五年戊寅(1642)香谷山房刊本。版式:卷首黄澍序半叶四行八字,宋体大字;叶绍泰序四行八字,行楷手写上版,四周单边,白口,无鱼尾,版心上方镌:序,其下镌叶数。《中说》正文,九行二十六字,眉上镌小字评语,行三字,楷体字,手写上版,四周单边,白口,无行格,无鱼尾,版心上方题:汉魏别解,其下镌:卷十六,其下镌:中说,其下镌叶数,下方镌:香谷山房。卷首第一行顶格题:隋文,第二行低二格题中说,第三行低三格题:王道,低十七格题:王通。以下各篇另起叶,卷端第一行低二格题篇名,低十七格题:王通。卷首黄澍序,落款:劬庵黄澍;叶绍泰序,第一行顶格题:汉魏别解序,序末落款:崇祯戊寅皋月既望李叶绍泰来甫氏题于武林第一山。内容:录《王道》、《天地》、《事君》、《问易》、《述史》、《立命》六篇全文。行间有圈点,眉上及篇末集录叶绍泰、江南溟、曹正夫、阮逸、陈后山、杨升庵等多家评语。此本所录阮逸评语,系采自阮逸注,可知此本应即是依据阮逸注本删除注文而成之白文集评选本,但又间采阮逸注文,以评语形式呈现。首都图书馆藏,索书号:(丙四)/6163。
    四、《中说》宋明改编本系统
    《中说》宋明改编诸本,版本面目各不相同,但是同具打破《中说》原本编次改编之特点,故归为一个系统。从文献学角度说,文献须保存原样,故改编本价值不大。从学术史角度说,则百家争鸣,可备一格。
    《中说》十卷,北宋龚鼎臣注本。《朱子语类》卷一三七《战国汉唐诸子》“问文中子之学”条曰:“今之注本是阮逸注,龚鼎臣便有一本注。”《陈亮集》卷十四《类次文中子引》:“至龚鼎臣得唐本于齐州李冠家,则以甲乙冠篇,而分篇始末皆不同。又本文多与逸异。”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九:“《中说注》十卷,正议大夫淄川龚鼎臣辅之撰。自甲至癸为十卷,而所谓前后序者,在十卷之外,亦颇有所删取。李格非跋云:龚自谓明道间得唐本于齐州李冠,比阮本改正二百馀处。”“以甲乙冠篇”,与王福畤原本“辨类分宗,编为十编,勒成十卷”似不同,可知龚鼎臣注本之底本当为唐代改编本。从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地理》“文中子父曰铜川府君”条述龚鼎臣注言铜川指隋铜川县,非指隋铜鞮县,纠正阮逸注误,可见龚鼎臣注亦有价值。元以后龚鼎臣注本已佚。
    《类次文中子》十六篇,南宋陈亮改编本。《陈亮集》卷十四《类次文中子引》:“余以暇日参取阮氏、龚氏本,正其本文,以类相从,次为十六篇。其馀无条目可人与凡可略者,往往不录。以为王氏之正书。”元以后陈亮类次本亦已亡佚。
    《中说考》七卷,明崔铣撰,明嘉靖河汾书院刻本[39]。版式:半叶十行,行十八字,小字双行同,楷体字微趋宋,四周单边,白口,无鱼尾,版心上方题:河汾书院,版心上细横线下题:中说考几,下细横线上镌叶数。卷一卷端第一行顶格题:中说考卷之一,第二行低五格题:王通撰 相台崔铣考并释,第三行低两格题:内篇第一。各章另起行。内容:卷首《中说考序》,正文卷一:内篇第一至第三,卷二:内篇第四至第六,卷三:内篇第七至第九,卷四:外篇第一至第一,卷五:外篇第四至第六,卷六:外篇第七至第九,卷七:杂篇。无附录。《文中子世家》之材料,散人各篇。卷首《中说考序》文末落款:“著雍困敦之岁日长至相台崔铣书。”可知此本刊于明世宗嘉靖七年戊子(1528)或其后不久。
    崔铣《中说考序》曰:“铣为别白其词,权量其旨,类分为三,曰内,曰外,曰杂。内篇九篇,词美文驯。外篇九篇,词若夸张,义亦错杂。其馀放言不伦,疑出后人所附,润为杂篇。削杜淹之诞,为《世家》。凡二十篇,为发蕴纠失,曰释。然后仲淹之书,真赝粲列,可以羽翼孔氏,传诸其人。”此本打破《中说》原本编次,近似陈亮类次本;加以考释,性质在文献原本与学术著作之间。在众多《中说》原本存世的情况下,自有一定价值。作者未见薛收《隋故徵君文中子碣铭》等相关原始文献,是时代所限。
    五、《中说》版本系统及版本评价
    1.《中说》版本系统,以北宋阮逸注本系统尤其阮逸注原本系统为最佳。宋初通行白文本系统仅次之。宋初通行白文本当为贞观初王凝初步整理成书之本,固然宝贵。阮逸注本之底本,当为贞观二十三年王福畤最后整理完成本,增加了《关朗篇》后半篇及附录六种,较前本更为足本,价值更大。附录中之《东皋子答陈尚书书》、《王氏家书杂录》,对于考察贞观初监察御史王凝获罪勋戚势力长孙无忌、高士廉,王凝、王绩兄弟皆斥而不用,以及由此而来的官修《隋书》不载王通,具有极为重要之价值,并可与两《唐书》、《唐会要》等相印证。足本之贵,由此可见。
    2.《中说》版本,以阮逸注宋仁宗时期刻十四行大字本为第一善本,阮逸注宋仁宗时期刻十四行小字本为第二善本。两本皆精校、精写、精刻本。前者优点,为刊刻年代最早,且版阔字大,气度非凡,毫无墨渍,书叶无损,字画完好,所以为第一善本。美中不足是附录缺失一种(或别有缘故、非校勘之失)。后者亦贵为北宋刊本,优点是较前者多出附录一种,篇目最备。美中不足是印行年代稍晚,且时有叶面墨渍、叶面残破、字句漫漶,所以为第二善本。阮逸注本南宋王氏取瑟堂刊本、《监本音注文中子》(存前五卷)、《纂图音注文中子》(存后五卷),年代渐后,亦均为宝贵宋刊善本。
    3.宋初通行白文本系统之明嘉靖芸窗书院刻本、樊川别业刻本、耶山精舍刻本、万历吉藩崇德书院刻本,保存宋初通行白文本之原貌,因此是具有特殊价值之珍贵善本。今之校勘价值,与阮逸注原本系统同等重要。
    4.阮逸注本系统之明清刻本、宋元纂图音注本系统、明删注白文本系统、元明选本系统,百花齐放,多姿多彩,呈现出王通著作在不同时代的接受状态,即便不都是版刻精品,也自有其研究价值。
    5.阮逸注本朝鲜成宗十五年(1484)铜活字印本,相当于明前期版;日本元禄八年(1695)刊本,相当于康熙版,附录司马光《文中子补传》,学术眼光非凡;均为珍贵之异域善本。
    注释:
    [1]邓小军:《唐代文学的文化精神》第一章《河汾之学与贞观之治》,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 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2]天津图书馆编:《稿本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书名索引》中册,齐鲁书社,2003年,第792页。
    [3]明嘉靖时期雕版印本趋近宋体字,但还有部分楷体字笔意的字体,明显不同于之前的楷体字及之后的宋体字,本文称之为趋宋体字。
    [4]《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6册,齐鲁书社,1995年。
    [5][弘治]《八闽通志》卷四九《选举·科第·建宁府·宋》“天圣五年丁卯王尧臣榜”:“阮逸。建阳人。”[嘉靖]《建宁府志》卷十五《选举上·进士·宋》所载同。天圣五年(1027)阮逸进士,与《续资治通鉴长编》所反映景柘初(1034)阮逸学问成熟,适相吻合。
    [6][弘治]《八闽通志》卷六五《人物·儒林》,[乾隆]《福建通志》卷四七《人物五·建宁府·宋》,陆心源《宋史翼》卷二三《儒林列传一》。
    [7]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四、九、十四。
    [8]郑樵:《通志》卷六四《艺文略第二》。
    [9]《续古逸丛书》影《宋本文中子中说》卷三叶2B“署天下吏”、“署我”、卷四叶3A“乐署”、卷五叶4B“署吏”、卷十叶5B“署蜀郡司户”、叶7B“署朗”,署字均不缺笔。
    [10]卷二叶2B“不树”、卷三叶4B“不树”、卷七叶2A“树晋”3次、卷八叶5A“未树”2次,树字均不缺笔。
    [11]卷一叶3B“让国”、叶4A“揖让”、“强让”、“终让”、卷二叶3A“揖让”、“让舜”、B“不得而让”、卷三叶2B“以天下让”、叶3A“让兄”、卷六叶IA“让王导”、B“不让”、叶4B“让季历”“让国"、卷七叶4B“强让之”、卷八叶1A“善让也”、叶4B“见利争让”卷九叶2B“让矣”“让美”、卷十叶1A“让也”2次、“当仁不让”、叶4A“揖让”,让字均不缺笔。
    [12]卷一叶4A“桓荣”、叶4B“齐桓公”、卷四叶2A“齐桓尊王室”、“齐桓公伯诸侯”、“齐桓管仲”、“齐桓不敢逆天命”、卷五叶2B“桓灵”、“汉桓帝”、叶4A“桓王”、叶5A“至桓灵”、“桓灵之际”、“比帝为桓灵”、卷六叶IA“桓温”、B“桓荣”、卷七叶2A“桓温”、“安卒后桓玄篡位”“平桓玄”卷九叶3A“桓灵失”、叶4A“若桓文”、卷十叶8B“桓文”、叶10A“桓文”,桓字均不缺笔。
    [13]卷六叶2B“沟渎”卷八叶2A“白沟”,沟字均不缺笔。
    [14]卷一叶5A“慎矣”、“慎言”、“慎似仁”、“仁非止慎”、卷四叶3B“慎密”卷六叶2A“敬慎”、叶4A“慎密”、卷八叶3A“执尔慎”、卷十叶2B“慎其位”,慎字均不缺笔。
    [15]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编纂出版委员会:《中华再造善本总目提要·唐宋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第330-331页。
    [16]《续古逸丛书》影印此本,题:《宋本文中子中说》,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中华再造善本》再次影印,题:《中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17]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编:《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元版汉籍选刊》第7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3页。
    [18]《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元版汉籍选刊》影印此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19]此本曾藏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四部刊》据以影印,题:《中说》,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十二年(1923)版。
    [20]邓元锡:《皇明书》卷十《世宗肃皇帝帝纪》。
    [21]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第四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第231页。
    [22]《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96册影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23]《摘藻堂钦定四库全书荟要》第248册影印,台北世界书局1985年版。
    [24]《中国古籍总目·子部》第一册,第68页。
    [25]网址:http://blog.sina.com/s/blog_5f6791090100wmf1.htm。
    [26]李抱一:《李抱一文史杂著·乱楮间杂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40页。
    [27]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第3册《子部》,中华书局,1983年,第553-554页。
    [28]网址:http://www.nlc.gov.cn/dsB_zt/xzzt/mjscz/zlxq/zB/index_1.htm。
    [29]此书Pdf文本,见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网站,[请求番号] 298-0111。网址:https://www.digital.archives go.jp/DAS/meta/default#F1000000000000098835—sdefault-tupd-Fl-8835-3-20-a-n81-i。
    [30]《文中子纂事》两种图表,系参考《中说》、正史、集部、司马光《文中子补传》等常见文献编制而成,简要翔实;历载隋室四召文中子而不赴,堪称卓识。但亦有误,如误将文中子“寝疾而终"系于大业十四年。
    [31]《“国立故宫博物院”藏沈氏研易楼善本图录》,“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1986年,第53页。
    [32]《中说》卷一《王道篇》:“吾家顷铜川六世矣,未尝不笃于斯。”阮逸注:“上党有铜堤县”。按,《文中子世家》:“铜川府君讳隆,字伯高,文中子之父也。”即文中子父王隆曾任隋铜川县令。《隋书》定襄郡秀容县:“开皇初置新兴郡、铜川县。郡寻废。……十八年置忻州,大业初州废,又废铜川(入焉)。”铜川指隋铜川县(今山西忻州西),非指隋铜鞮县(今山西沁县南)。阮逸此注误,龚鼎臣注已改正之,见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地理》“文中子父曰铜川府君”条。
    [33]上述数据、引文,根据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资源网站“监本音注文中子十卷”著录及卷端书影,《“国立故宫博物院”藏沈氏研易楼善本图录》宋刊本十六《监本音注文中子(卷六以下题“纂图音注文中子”)十卷》及书影。
    [34]《中说·传习录·四存编》影印此本,山东友谊出版社1994年版。
    [35]《中国古籍总目·子部》第一册,第67页。
    [36]《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33册影印北京图书馆分馆藏本,齐鲁书社1995年版。
    [37]《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26册影印辽宁图书馆藏本,齐鲁书社1995年版。
    [38]《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62册影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崇祯七年刻本,齐鲁书社1997年版。
    [39]《续修四库全书》第933册影印南京图书馆藏明河汾书院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作者简介:邓小军,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
    原载《文献》2017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