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先问两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读书?我们要读什么样的书? 1、为什么读书?关于这个问题,我很喜欢《武林外传》中某一集的解释,郭芙蓉告诉大嘴说,我们读书是为了明理,而不是为了炫耀。我深以为然,读书就是为了明白自己该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该如何做事、做怎样的事。另外,通过学习知识、了解别人的经历和感悟开拓自己视野、提高格局,让自己能够有更多的力量坦然面对人生道路的起起伏伏。 2、读什么样的书?初中课本已经教过我们: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所以,不是书上说的都是对的,不是所有的书都是好书、值得读的。在面对各种书籍以及书中各种理念和观点时一定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清醒认识。我认为,除去那些单纯讲解知识的科普读物以及单纯为娱乐而做的书,一本好书应该具备这样的特点:透过它的文字和故事传递给读者正面能量和人的美好品质,鼓励和指导人们从善如流。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在读它期间我也翻阅了另一本畅销书,叫《我循着火光来》,私以为这本书没有什么营养,徒夸一个看起来很有内涵的名字,而其内容,啧啧啧。全书由数个小故事组成,我读了两个,都是莫名其妙收尾,没有任何交代,传递的也是很边缘的价值观,看了两个故事后,实在看不下去果断弃了。反过来,读《苏》,反差明显,语言简洁干练、字字珠玑,每一个字我都不愿意错过,而读完也收获颇丰,不管是苏东坡乐观的生活态度还是他坚持原则的倔强性格,都让人回味无穷。 苏东坡可以说是人人称道的偶像级人物,无论生前还是生后,他都拥有一大批粉丝。以前对他的认识仅停留在他面对流放的困境依然能笑对生活,写出“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让人感叹他的烂漫情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读完这本书,对他的认识更加立体了。他确实是个可爱、值得爱的人。 聊他之前,想先说一下王安石,苏轼多舛的一生和王安石以及他主持的变法和之后的党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那么王安石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历史上对王安石的评价是两个极端,有绝大多数人对他深恶痛绝,认为北宋最后的灭亡是因为他一意孤行施行变法导致,也有一些人极其赞赏王安石和他的变法内容,认为他的思想很超前,值得学习和借鉴。 为了搞清楚王安石变法,我去看了一些学者的讲解,包括其为人,我也专门做了了解。最后得出的结论大致是这样:王安石是个自我约束力极强的人,他一生艰苦朴素,对待婚姻专一,坚决执行一夫一妻制,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很难做到的,苏轼还收了王朝云呢,所以可见他对自己有很严苛的要求以及很清醒的认识,不随便放纵自己。有个故事说他的老婆曾经给他www.i1766.com买了一个很漂亮的小妾,他看到后大为吃惊问她为什么要过来,那女子说是因为自己丈夫原本是将军,后来落魄了,家中穷苦,就把她卖了,王安石知道后跟她说,你回家吧,钱我也不要了,送给你们补贴家用,并且把女子丈夫叫来告诉他,生活再贫困也不能随便卖掉妻子。 王安石不仅生活上节俭,对待工作也是淡泊名利,在他青年甚至壮年时期,曾多次拒绝中央抛来的橄榄枝,他说自己要在地方做实事做大事要为民造福,他不愿意去机关坐办公室。王安石,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其实他身上有很多难能可贵的品质,寻常人做不到的他却做到了,并且坚持了一辈子。 王安石坚持原则,但是却又有一点偏激,他好像有点不懂变通。主要体现在他在开展变法时不允许任何反对的声音出现,不管有无道理,谁反对就贬谁。到后期演变成剧烈的政治斗争和党派之争。他变法的初衷是好的,他想解决国家财政空虚的问题想为百姓解决困难,可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变法效果和预想的大相径庭,民不聊生,在青苗法的压迫下,百姓居无定所,苦不堪言。可是王安石纵使知道这些情况也不立即解决,他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为了保住皇帝的信任不惜粉饰太平,让皇帝以为百姓在新法下过得很幸福。这样无疑使情况愈演愈烈。 后人提到他的时候总是喜欢嘲讽、抹黑他,其实我倒挺心疼,这个人,他的内心其实也是很高洁的,他有自己的坚持,可是因为变法失败背负千古罪名。人就是这样,你成功了,不管你说了多么不羁的话别人都会觉得你是真性情、很可爱,但是一旦你失败了,你做过的事,甚至是好的品质都会成为你孬的凭证。 其实我觉得,读历史,看古人时,是不是应该宽容一点。拿王安石说,毕竟他的初衷是好的,只是事与愿违而已,不要把他的节俭说成不体面。要说体面,谁的灵魂能百分百体面?王安石一生一夫一妻,试问换作你在当时,是否可以做到?比起故意不让孩子出来上学导致之后两届皇帝都是文盲的明朝万历皇帝,我觉得王安石可爱多了。 王安石这个人说完,说一下他变法的内容。他变法里最有名的:青苗法。青苗法的本质就是现在的银行贷款,具体来说是农业贷款。其实,这种经济头脑和改革的想法真的很超前,我觉得他确实很聪明,可惜他没能成功,原因应该是当时社会客观环境没能和这种理想状态很好的匹配以及发现问题没能及时解决而是被掩盖导致的。话说回来,变革或者新事物都不可能一开始就有很好的效果,肯定是问题频发,但是只要努力去解决,只要给足时间,相信总会有制度成熟、走入正轨、渐入佳境的一天。 然而,很显然,王安石没有那么多时间和条件去慢慢调整。他面对的不仅是朝堂群臣的反对,更是封建社会长久以来腐败扎根的政治官僚体系。要成功,谈何容易。 说王安石竟然用了这么大篇幅,哈。说他还是想和苏轼比较。王安石其人如上,那么苏轼到底是怎样性格的人捏。 为官——坚守原则、不失公允、一心为民 变法期间,王安石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不允许有一丝反对声音,这正是苏轼最反对的,他认为只要是对的意见,只要是为了百姓好,就要多听取多吸收,不能被权力控制。他是个很公允的人,对事不对人。这也体现在之后他的同道司马光任宰相后也开始独断专行,希望把王安石党的人都一举拉下台,一样听不得反对意见,苏轼也觉得这样不好,虽然他和司马光一直交好,但苏轼眼里他并没有做一个宰相该做的事。所以,苏轼是一个对事情有自己见地的人,他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不会轻易违背自己的原则。而他的原则就是,只要是利民的事和意见都应该积极听取,要广开言路,不要为了维护自己的专权而公报私仇。 苏轼的态度如此,他的行为更是如此。在他被贬的漫长时期,他曾先后在杭州、广州等地居住。他在杭州为百姓建设西湖,让杭州城里的人都能吃上淡水,被贬广州期间凭借自己之前治理河水的经验,为广州的水利建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在面对饥荒时他为了百姓在朝廷上下奔走、积极上疏,希望朝廷能够重视洪涝,早做准备。这些都是他勤政为民的体现,他不仅有态度更有能力有行动。 前两天翻看瑞.达利欧的《原则》也看到了这一点,书中作者通过自己曾经失败的经历总结出,做事情不能纠结于评价到底是谁对了或者谁错了,应该关注如何才能集合集体智慧把事情做好。这和苏轼的为官之道恰好吻合,我们做事情不要为了争谁对谁错,要考虑如何让事情完成的更好才是正道。 一味地比较、争论、证明自己的权威是自负的表现,与其这样,不如积极寻找前进的道路,虚心听取各路意见。 这就是苏轼告诉我们的为官之道。 为人——悲天悯人、乐于助人、人道主义 现在网上很流行一句话:始于才华,忠于人品。 苏轼被人追捧一方面是由于他的傲世才华,他的书法、画作都让人为之倾慕,人们都愿意与他结交,可是让他的精神传颂至今、让世人对他的夸赞延续至今的是他的好人品。 几件事可以说明。苏轼喜欢帮助别人,有个书生,他在自己随身携带的物品上署名说这些东西是苏轼交代要送去给苏辙的,于是被疑涉嫌欺诈被抓到苏轼面前,苏轼一问知道他是穷苦书生,携带的物品是家里给他准备的赶考物资,但是由于当时税赋重,他害怕东西被抢了去交税才出此下策。苏轼知道后,专门写了一封信给苏辙,并签上自己名字,告诉书生:你去吧,现在是真的有我的署名了,你尽管考试,高中后不要忘记我啊。书生感激而去,后来真的考中,回去找苏轼喝酒。也算是一段奇缘。苏轼愿意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帮助值得帮助的人,他耐心的体察民情,为民求福祉。 另一件事,在他被流放广州期间,他的故友——时任宰相章惇(曾经苏轼预言他以后会杀人),无意间读到他的一首诗发现他过得挺滋润就立马下令让他去海南,一个鸟不拉屎、民风彪悍的地方,可以说苏轼后期的凄苦生活都是拜章惇所赐,他也表达过自己的不爽,但当后来朝廷变天,和苏轼一起被流放的那些大臣都被后来的皇太后赦免了,而章惇戏剧性的被流放到海南,章惇的儿子知道苏轼可能要得势了,就写信给他希望他不要为难自己父亲。 苏轼回信了,大概意思是说,我在回去路上听说了这个消息,感觉很遗憾,你父亲年纪也大了,瞻州那边比较苦,气候比较恶劣,要注意瘴气什么的,让他保重身体吧。这就是苏轼的人道主义精神。被迫害的他得势之后却不趁人之危,反而悲天悯人。大概也是经历了那么多,已经通透。 回答一下开篇的问题。 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要做心底纯良的人,哪怕知道现实的残酷却依然能发现他的美好,乐观生活的人; 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事,要做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事情,在自己能力范围帮助值得帮助的人,有时候对你来说很简单的一件事对于身处困境的人来说确实救命的稻草。何为回馈社会,这就是回馈社会。 这就是苏轼告诉我的为人之道。 生活——赤子之心、真诚勇敢、积极乐观 苏轼喜朋好友,在他被流放的岁月里,从杭州到广州到当时还属于海外的蛮荒之地—海南,他都能活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在杭州他在西湖建亭,和朋友泛舟湖上吟诗作对,努力的享受生活,在广州他酿酒、他关注各种食物的做法、他和朋友分享美食,努力的感受生活,在海南他制墨、品尝热带水果.....努力的维持生活。 他曾经和弟弟苏辙探讨瑜伽,也自己对睡眠的技巧颇有心得,睡觉前他会把自己的被子归置的方方正正,然后让自己舒舒服服的窝在里面,手脚都不乱动,然后慢慢的告诉自己,嗯,哥要睡觉了,哥的意识已经渐渐开始模糊了,哥就是最帅的睡美男。你看,多么可爱的人啊。 他曾经研究草药,知道很多草药药性,在自己生病时给自己用药(想说他胆子也挺大的,太蠢萌了),在他结束流放,从海南回内地的路上染上了病毒,他的船停在一个湖上,躺在船上等他弟来汇合,他很难受,身体已经有点跟不上了,湖上蒸汽蒸的他很不舒服,他突然很难过。看到这里,真的很心疼,一个如此乐天派的人,不管面对什么都能淡然处之的人,突然你看到他也会难过,那该有多无助,苏轼就这样躺在船上等着许久未见的弟弟,看着自己越来越无能为力,而这一生就像身下的小船一样,无奈的被动的四处漂泊。多么让人心疼啊。 苏轼面对生活的达观态度是教科书级别的。苏轼晚年的流放时期,和儿子一起给《论语》等数本名著做了注解,所以就算被迫害、就算身处蛮荒、就算身染疾病,依旧能够找到一种方式与自己、与生命相处、和解。 这就是苏轼告诉我的生活之道 我们读书是为了明理,明理是为了更好的做人做事、更好的面对生活。 人的一生,有很多无可奈何,人与人之间利益交错复杂,太多事情不是自己单纯努力可以达到,太多事情无法预料无法控制,我认为我们可以做的是,做最好的努力,报最坏的打算,这样不管生活给了你什么局面,都能够找到一种方式去面对、去度过。另外,一定要做一个好人,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在你面对困境、经历低谷时,德行所积攒的善缘就会发挥作用,只要自己不放弃,总会等到能拉你一把的贵人,就算没能得到帮助,那也至少无愧于心。 希望自己能够将感悟融入到工作生活中,指引自己在正道上勇敢前行。 学无止境、知行合一。作者:酋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