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世俗化大潮覆盖下知识分子的丑行与“浪漫”——评《教授之死》

http://www.newdu.com 2018-03-28 《百家评论》 杨新刚 参加讨论


    发表过《所谓教授》《所谓大学》《大学潜规则》等长篇小说的史生荣, 是一位关注并表现当代高等学校中的知识分子生存状态及命运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教授之死》发表于《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4·6) , 该小说是反映世俗化大潮下当代高等学校中知识分子群体的丑行与“浪漫”的作品。作家在小说中塑造了大学里所谓的“知识分子”群像, 呼风唤雨长袖善舞不劳而获独享盛誉恬不知耻的中增长校长、有一定的真才实学但贪求权力最终却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南功、出卖自我投靠权力的东学潮以及所谓的高知女性等。
    小说中的东学潮因职称晋升未成而欲在职读博却遭到妻子的冷嘲热讽, 并由此引发巨大的家庭变故, 妻离子散——老婆弃他而去转身投入了房地产老板的怀抱。他开始反思人生失败的原因, 认为之所以在职称晋升中处于劣势主要原因在于自己未能够找到靠山, 并非完全是自己的实力不济。经过长久的反省之后, 意识到要想成功必须选边站队, 借贵人相助, 考虑再三决定要与校长中增长建立关系。为了能够得到校长的赏识, 他将自己辛辛苦苦在沙漠中获得的实验数据和成果, 作为见面礼送给了自己的校长;中增长完全笑纳, 他也就因此得以成为校长的人。他不仅成为中校长所主持的科研团队中的一员, 而且还有了额外的收获:校长将自己的老乡离异的马珍珍介绍给同样单身的东学潮。为了进一步加深与校长的关系, 他还想方设法成为其在职的博士生, 由上下级关系转变为师生关系。此后发生的一切, 都令他颇感时来运转。他更是深感跟对了人, 而与此同时中校长也慢慢将其视为自己人。因此在职称评定过程中, 他也就极其自然地得到了中校长的襄助而顺利晋升副教授。之后又在校长的支持下, 担任了学院的副职。他的顶头上司南功被拔擢为副校长之后, 职称仅为副教授的东学潮在中校长的帮助下, 又出任学院的正职。为了能够压住阵脚, 他又拼凑了“专著”——专著不专, 因为还有另外两位女性的贡献, 妻子白玉婷与情人马珍珍的讲义成为其书稿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背靠权力的大树, 他自然很快又解决了正高职称问题。东学潮拥有靠山自然就拥有一定的权力, 因此事业顺风顺水, 飞黄腾达。中校长荣升之后, 大学校长的位置空了下来, 副校长南功可能会递补扶正, 而且南功也在积极行动与争取。但不幸的是南功突发急症而逝, 鉴于此, 中增长暗示东学潮冲刺南功空出来的副校长位置。东学潮亦早有野心, 再加之有后台奥援, 因此, 也加快了冲刺高位的速度, 他甚至与实验器材供货商一起拜访决定自己是否能够顺利晋升的关键人物。只不过人算不如天算, 南功猝死在出差的路上, 而东学潮也因急火攻心而暴毙。南功的校长梦与东学潮的副校长梦, 随着他们的相继弃世而化为虚空。
    一、严苛的现实批判
    这部小说触及了高等学校普遍存在而被很多作家所忽视的极其现实而又严肃的问题——教师绩效的考评机制问题。对于在大学从教30年的作家而言, 小说中所反映的问题, 的确系有感而发, 而且用意颇深。“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哪些行业发展最迅速, 恐怕高等学校不能不算作之一, 而高校发展最快的, 又不能不说是办学规模, 至于体制, 好像仍然是大锅饭。这倒也罢了, 关键是人的思想观念, 人的价值取向。大学教授, 当然是社会精英, 成名成家、显贵富足, 也不足为论, 但现实的途径, 目前的体制下好像只能是科研和论著, 而高校对教师的衡量, 实际也只有这两个方面, 于是每到国家各级科研项目申报季节, 就是高校教师最兴奋最忙碌的季节, 跑上跑下组团拉队伍, 请申请成功人士讲座辅导传经送宝, 挖空心思揣摩项目主管部门意图, 到处搜集信息寻找热门冷门, 至于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客观条件, 自己当然不用去考虑。……一旦钱申请到手, 就可以出国考察学习, 就可以购买公务轿车, 就可以广招弟子助手, 就可以成为硕导博导, 就可以当官当权威, 就可以弄到各种荣誉和津贴, 就可以追求更高的地位职务。”
    高等学校的教师, 尤其是教授们承担着无比神圣乃至艰巨的教书育人与文化传承及科研任务。因为学术的薪火要经由他们之手进行传递, 学术的创新经由他们才能够得以延续。高校教师在普通民众眼中是一个令人艳羡的职业, 衣食无虞、风雨无忧、体面风光, 其实这是一个极大的错觉。目前高校教师群体普遍感到“压力山大”, 压力不仅仅是因为工作的辛劳, 而是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考核与达标要求。发表论文、申请项目、出版专著、参与评奖等活动占去高校教师的相当多的精力和时间, 但根本问题还在不于此, 而是经过努力不见得就一定有收获。对于许多教师而言, 辛苦的付出与辛酸的感受, 并非是怎一个“难”字了得?!又怎一个“苦”字了得?!论文即使质量高、项目即使论证得好、专著即使是呕心沥血之作, 在评比活动中名落孙山是常有之事;极为认真地努力未尝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 这对于富有理性的知识分子而言, 这是极易理解的道理。但令他们感到憋闷的是, 有的所谓学者论文水平一般、项目论证一般、专著乃东拼西凑之作, 在各类评比活动中榜上有名, 也并非天方夜谭。“失败者”向“成功者”取经, 答曰“公关工作”做得好。“活动活动”, 跑动才能“活”, 不跑动哪里能“活”呢?可是真正孜孜以求的学者又有多少人能够长袖善舞八面玲珑, 有人宁愿窗下研读, 或进行田野调查, 也不愿把大好的时光消磨花费在觥筹交错把盏言欢方面。自然, 不如此就有可能会与成功失之交臂。只有人脉广联善于公关的学者才有可能从成功走向成功, 从辉煌走向辉煌。也正因如此, 不愿永远处于失败之地的人就要伺机转变。古语云:识时务者为俊杰!尤其在目前高校唯项目、论文、奖项、专著的评价机制之下, 逼迫着本不想改变的人也不得不去适应这个机制的要求, 毕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 对于饱读群书的知识分子理解起来同样并不困难。
    东学潮作为农家子弟原本淳朴天然了无机心, 挣扎着考入了大学。后来又在大学中教书搞科研, 他本想做一个本分善良的人, 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一个虽说不上高尚但至少不是恶俗与低俗之人。因为他觉得唯有如此才能够为人师表, 方可对得住自己的良心。可是, 他所遭遇的世界令他欲独善其身而不得, 现实生存的压力与自我实现的需求让他不得不低头。因为高校唯论文与项目课题是求的考核评价机制和职称晋升体制之下, 令诚实与本分, 踏实与奉献多数情况下常常被视若无物, 因这并非考核及职称评定的必要条件。他个人无力抗争现行的评价体制与机制, 如果不想继续屈辱的日子就只能认同游戏规则或者与现实妥协。因此, 东学潮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处世哲学与人生哲学。他选择了正直知识分子所不屑为不敢为的谄媚与投靠, 因为在他看来, 如果还是顽固地坚持自己的固有认识, 坚守正直知识分子的气节操守, 那他的生活将依旧清贫与寒酸。他必须改变, 即使心有不甘。
    作为高校的知识分子, 无论是从事文化传承还是执著于科技创新, 本应安于本分, 指靠自己的卓越成果立身续命。同时, 高等学校中的大部分教师大多“双肩挑”——教学与科研, 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与科研任务, 他们本来都秉承着“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的精神, 坚守并践行着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的理念, 既要做“经师”, 又要做“人师”。虽然他们大多兢兢业业, 克己努力, 争取不愧对“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称号, 但现实的生存压力也客观存在, 不容他们漠视, 诸如科研项目申请、成果评奖、职称晋升、待遇提升、考评是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加之各个高校内部固有的现存评价机制存在诸多问题, 因此, 高校教师面临着许多生存的困境与压力。小说中的南功曾经说, “没钱没项目, 就像飞鸟失去翅膀, 男人被彻底阉割, 纵使浑身有万丈豪情, 身子也动弹不得无能为力。”身为副校长的南功尚且如此感慨, 更遑论普通教师。面对这些巨大的压力, 有的知识分子就开始小动作频频, 要么忙于关系网的构织与建立, 希望从学问之外觅得终南捷径, 要么拼命进入仕途, 捞取行政资源, 要么行贿评委或上司官长, 总之希望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甚至还希图能够大有斩获。如东学潮为了谋求自己的副院长之职, 星夜兼程, 宰杀好所谓的“科研羊”行贿校级领导;同样, 也是为了实现做副院长的梦想, 他帮助校长的儿子修改并发表论文, 赢得宝贵的一票。更有甚者, 希望借助公共资源去实现自身的目标。如当上院领导的东学潮利用自己的位置, 进行权力与利益的交换。一句话, 他的学者之名就是通过利益交换得来的。因此, 不论是南功还是东学潮, 由原本善良而后走向堕落的心路历程, 都体现出小说严酷的现实批判性。
    同时, 高校教师的生存问题就不仅仅是现实的生存问题, 其实是一个牵涉到民族、社会、国家等层面的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与坏,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化的传承创造与科技的发展进步以及人才的培养。良性的高校内部的教师绩效评价机制与职称晋升机制, 肯定能够稳定教师队伍不流失;踏实的获得感, 也一定能够激励高校教师继续献身教学与科研活动, 将教学与科研不再简单地看作是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 而是可以安身立命实现自身超越的事业。可见, 这部作品不仅关注高校中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 而且更关涉文化的传承、科技的发展进步与人才的培养, 与阎真的长篇小说《活着之上》一样, 其社会意义更为深远。因为对于高校来说, 往往具有如下的主要功能:首先, 作为文化及其价值的传播与创造性转化的重要阵地与平台;其次, 科研的进步一定程度上也仰仗高校的智力支持与支撑。再次, 人文精英与科技英才等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教师的绩效与职称的考评机制, 已经到了亟需调整的严峻时刻。
    二、荒诞的真实与真实的荒诞
    “世界逃离了我们, 因为它又变成了它自己。”荒诞是现代人的一种现代性生存体验。荒诞就是荒诞不经与不可理喻, 意识到本该熟悉与亲切的世界变得极度陌生与冷漠, 即违反基本常识的现实。同时, 意义的虚妄, 也导致真切的荒诞感。“世界的这种密闭无隙和陌生, 这就是荒谬。世人也分泌出非人的因素。在某些清醒的时刻, 他们机械的动作, 他们毫无意义的手势使得他们的周围的一切变得荒谬起来。”真正的学者与教授本应该要倚靠真才实学在学界确立自己的地位与影响, 但从小说中读者会发现事情似乎有些不对劲。因为如果作为人文学者, 要么提出有益于社会、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真知灼见, 要么著作等身, 总之, 既述且作;如果作为科技知识分子, 则应致力于促进整个人类社会进步的新发明与新创造。可是, 《教授之死》中的所谓高级知识分子的教授们, 却并非如此, 他们或许也有点儿真才实学。但他们在各自研究领域的名声与地位, 却并不完全是由于他们科研工作做得多么出色。而在于他们更擅长做研究之外的工作, 换句话, 善于做学问之外的“学问”。他们的行为显示出巨大的荒诞性, 不禁令人生疑, 他们究竟是不是知识分子?他们的言行为何与市侩的举动如此相似?
    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之群, 乃是一批从事农学专业研究的“学者”们。他们中有具备真才实学者, 也有以无耻手段劫掠他人成果的所谓知识分子与教授。无论是中增长还是东学潮, 他们都将他人的成果据为己有, 而且对此毫无愧意, 仿佛理所应当。所谓的专家学者, 其成果往往是建立在他人的基础之上。古者“一将功成万骨枯”, 今朝“名头得来众彦苦”。这“学者”那“学者”, 真正完全倚靠自己辛辛苦苦努力付出的又有几人?!小说中的中增长仅仅是某个项目的主持人, 项目申请立项之后几乎没有参与任何研究工作, 但最后却收获了大奖殊荣。名利双收, 而项目的真正完成者却仅分得了蝇头小利。这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众怒, 但迫于他在学校中位高权重, 真正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气愤之极却也无可奈何。即使是卖身投靠于他的东学潮, 也对中增长剥夺他的项目主持人位置表示高度不满。
    同时, 作为高校的评价机制也应该以“属己的”成果为重, 而非成果之外的一切。可是, 看看小说中的所谓的专家学者, 他们的晋升、获奖、成家成名却并非完全依靠实力。他们组建了所谓学术团队, 申请了各种项目, 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却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于是就将重要的科研工作让其它团队成员来完成, 美其名曰协同协作;而事实上, 只是团队成员在做, 而身为项目负责人的学者却抽身事外, 美其名曰统筹协调。但到成果结题之时, 他们变成了成果的“采收者”。他们只是划定了一片地, 买来了种子, 筹来了资金, 耕耘、播种、灌溉、施肥、锄草、捉虫, 头顶烈日劳作不见他们的身影, 果子成熟之际, 他们成了摘果子的人。不仅如此, 他们还成了最佳劳动者“劳动模范”, 各种荣誉与奖励悉归于一身。真真乃荒诞之至, 荒诞之极。如小说中令南功气氛至极的中增长获奖之事, “模拟生态研究这样一个烂摊子, 什么实质性的结果都没有, 只发表了几十篇论文, 出版了几本书, 就虚报浮夸, 获得了全国性的大奖, 而且这点成果, 也是大家的, 扼要是在他主持之下搞得的, 中增长什么都没干, 却独自一个人获得了大奖。这样一出滑稽闹剧, 别人不知情也罢了, 可学校的人谁都清清楚楚, 却仍然要大张旗鼓炫耀宣传, 这样的溜须拍马自欺欺人, 简直就是黑白颠倒助纣为虐。”南功之所以义愤填膺, 主要源于整个模拟生态研究的成果是在他主持之下取得的, 很多研究他都亲力亲为参与其中, “取得的所有成果, 都是他心血的结晶, 也是他才华的凝聚, 可现在不但成果被别人窃取, 连他的名字也被抹杀, 报纸上和获奖名单里, 只字没提他。”他反感全校上下的自欺欺人。
    中国的现代知识分子曾深恶痛绝用人方面的任人唯亲, 他们曾经不止一次地主张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因此, 从常理而言, 高等学校是最不应该出现小圈子文化的所在。但读者看到东学潮的“上位”却与其导师中增长不无关系。他由一名普通教师, 进而成为学院的副职、正职乃至后来差一点就成为校级副职。即使在其资历与能力都成问题的不利条件下, 他也能够平步青云, 心想事成, 因为一切皆在中增长的掌握之中。中增长在学校一手遮天, 任人唯亲。虽然也曾提携对手南功, 推荐他担任学校副职, 但却别有用心, 并非出于公心, 还是希望他能够为我所用。是基于策略的考量, 基于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并非出于学校与学科发展的考虑。
    公平公正也曾是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重要的价值追求之一, 但如果在用人方面搞任人唯亲, “顺我者提, 逆我者斥”, 那么公正公平也就不可能存在。无论是东学潮的领导职务还是技术职务的晋升, 无疑都在证明普通高等学校之中的人事任免与职务晋升方面的公正公平目标的真正实现,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东学潮职务与职称晋升, 均违反了公正公平的原则。因胡悦悦留校的事, 东学潮先是找中校长, 后又找人事处长, 人事处长提出要他帮忙解决“关系”人的孩子在职研究生入学事宜, “礼尚往来, 谁也不欠谁的了, 而且谁也得努力去办”。“即便结束了, 我也肯定有办法报上去, 也有办法让他们加进去, 我没有这点本事和关系, 我还当什么人事处长, 但话说回来了, 我给你保证了, 并不是说事情简单, 而是我诚心诚意卖力去办的结果, 所以你答应我的事, 也不用我再说什么。”无疑, 这是典型的利益交换。
    正常状态之下, 大学中研究生的导师与自己所带的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比较熟悉与亲密。但也有些导师, 只担着导师之名, 而无指导之实。在研究生的论文答辩会上, 南功愤愤不平于中增长空担导师之名, 对学生不闻不问, 又愤慨于东学潮的一味扯虎皮做大旗, 无名火不禁延烧到答辩时一问三不知的研究生身上, “你是谁的研究生?这三年你干了些什么?这三年你究竟学了些什么, 导师是怎么培养的?”“会场一下鸦雀无声, 静得能听到自己的耳鸣。南功感觉效果不错。现在的人和事佬多, 严厉碰硬的领导越来越少, 这不行, 今天他就要碰碰硬, 看看他这个副校长是不是一个官。南功用更高的声音说:‘怎么不说话, 学生不说话, 导师是谁?站起来解释一下!’”令南功感到无比尴尬的是, 被他劈头盖脸痛批斥责的学生竟然是他自己的研究生。他自己带几个学生, 心中根本没有数。学生的模样他都不熟悉, 可见, 他指导的次数以及用心。荒诞的真实与真实的荒诞, 这是小说所揭示的主题之一。
    三、“知识分子”的丑行与“浪漫”
    小说的作者是位在大学中工作过近30个年头的教育工作者, 对高校内部的很多事情都十分熟悉, 可谓了然于胸。某些大学教授们的贪位嗜权蝇营狗苟沉沦堕落腐化腹黑的丑恶行径可谓尽收眼底, 这些大学教授无疑均为所谓的“高级知识分子”, 但他们的言动与真正知识分子的操守却鲜有交集。知识分子在世俗化大潮的冲击下, 在高校这个特定的文化空间上演了一幕幕活报剧。小说不仅集中笔墨展现了高校科研方面的乱象, 也比较充分生动地表现了某些所谓知识分子的丑行与“浪漫”。
    权力、财货与女色是大部分男性的共同追求。南功与东学潮虽都是高级知识分子, 同时, 也是男人, 男人的缺点他们一个也不少。遭遇事业与生活双重挫折的东学潮, 选边站队, 与中增长校长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借助中增长的权势逐渐走出人生的低谷, 仕途与事业发展方面, 虽有竞争者与阻碍者, 但都在中校长的帮助下化险为夷, 可谓一帆风顺。事业成功志得意满的东学潮, 已经开始自我膨胀起来, 只不过他不自觉而已。他开始一步步滑向堕落的边缘, 做着许多与其知识分子身份所不相称的事情。他的后撤可以理解, 但他的堕落绝不可谅解。他由朴实本分, 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再到不得不选边站队, 卖身投靠, 攫取权力, 不劳而获, 依凭权力无偿霸用他人研究成果, 中饱私囊。他与中增长相比, 其实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 他也需要别人向其臣服、献媚、只要有可能, 他也会伺机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东学潮为了让学生兼情人的胡悦悦顺利留校, 找中增长疏通关系, 与人事处长进行利益交换。作为为学校发展招聘人才的把关者, 他本应为校求贤纳士, 但他考虑的却是自己的利益, 本应他出的笔试题目却出自应试者之手, 岂不怪哉?!面试时, 他故意刁难胡悦悦的竞争者而偏向她。东学潮在科技厅厅长儿子身上做文章, 为了厅长儿子的前程与发展“真诚地”出谋划策, “先上一个在职硕士, 在职硕士两年就能毕业, 而且工龄工资都不耽误, 接着再考一个全日制博士, 博士招生不统一考试, 一切由学校来决定, 一切保证没一点问题”, 但明眼人一眼就能看穿, 他其实在跟厅长进行利益交换, 而厅长也应允批给他一个几十万元的项目。他跟利益攸关方“交朋友”, 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寻租, 与实验设备供货商达成一致, 提前透露招标的底价。而后者作为商人深谙交换之道, 也绝不亏待他, 将房子“无偿”地赠送给他的情人。虽然他曾经自忖, “觉得自己天生不是做坏事的料, 自己还是个地道的知识分子, 至少还不是个坏人。”他的所作所为, 都很难说他是个正直的知识分子, 虽然他不断自我提醒与自我暗示是个知识分子。其实自从成为中校长的人后, 他言行都违背了知识分子所看重的节操, 他只不过在蝇营狗苟营私舞弊利己损人。马珍珍看透了逐渐蜕变的东学潮的本质:“‘男人的心, ……地位有多高, 心就有多大, 你现在是春风得意, 而且志向还比这更高, ……男人都有野心, 你更是男人中的野心家……’”。
    在感情方面, 他也像南功一样游走在“崇拜”自己的女研究生胡悦悦和并不爱他的妻子白玉婷之间, 尽享齐人之福。不能说他对胡悦悦一点感情没有, 相反, 两次婚姻均告失败的他对突然出现的胡悦悦还是感到万分的惊喜。因为他从未体验过如此的被关注与关怀。面对从天而降的胡悦悦他的确有些不知所措, 因为即使白玉婷不爱他, 但毕竟他们还是夫妻, 维持着夫妻关系;另外, 他跟胡悦悦之间还有师生名分。但后来还是未能抵抗得住胡悦悦的投怀送抱, 彻底缴械投降。东学潮禁不住诱惑, 又寻找令自己心安的借口, “东学潮无法离开, 觉得自己有点过于谨慎, 人活一辈子, 说不定遇到什么事, 这样可遇不可求的爱, 失去了肯定会后悔一辈子, 当然, 自己也没有这么大的克制能力。再说了, 人家并没有提出要结婚, 也许就是爱, 也许就是排遣寂寞, 现代女性, 寻求一点刺激也是常事, 自己却一下子就理解得那么深, 真是自作多情。”当然, 也不能说他就是玩弄感情的骗子, 他也曾向胡悦悦表示, 自己不能害了她, “我已经离婚害了一个女人了, 我再不能再害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 但胡悦悦的回答令其始料未及。她的激将法, 令他激情澎湃, 情难自已。同时, 东学潮也曾产生胡悦悦是“利用还是真爱”的想法, 但经过一番考虑之后最终得出结论, “他相信胡悦悦不是坏女人, 更不是老虎, 她就是一个既可怜又让人爱惜的女子, 即便是老虎, 现在也骑到了虎背上, 无法下来也不想下来。”随着权力的增大, 他欲望的野马也逐渐挣脱理性缰索的束缚。即使面对中增长的告诫, “最主要的还是管住自己, 要分清大是大非, 特别是要把住政治关, 金钱关, 美女关。对男人来说, 女人这一关特别的难, 多少英雄豪杰, 都败在了女人的脚下, 女人躺下时是绵羊, 站起来就是老虎, 男人, 还是要小心虎口毁了前程。”但是对于东学潮而言, 局势已经非他能够掌控得了。他游走在白玉婷、胡悦悦与马珍珍3个女性之间, 疲惫而幸福着。“好女人却远比桃花运现实而沉重, 挑在肩上, 不仅仅是重量, 还有沉甸甸的责任, 在重担和责任面前, 感觉他的能力和本领越来越显不足, 特别是经济的压力, 感觉担子沉重得无法伸腰。但他还是想当好男人, 更不能无情无义占女人的便宜。……东学潮突然又有点心潮澎湃, 感觉自己确实高大伟岸, 这么好的女人也真有眼力, 他这辈子, 也真是没白活, 也越活越有了味道。”但没想到的是麻烦接踵而至, 两个女人前后相继怀孕, 研究生胡悦悦所怀的孩子, 他可以确信是他的骨肉;至于白玉婷所怀的孩子, 他就不好判断了。
    南功是小说中既有干事创业之心, 也有一定责任感的学者。他具有一定的眼光眼界与研究能力及水平, 也曾兢兢业业认认真真从事过科学研究。他希望成名成家, 想利用一切的机会成名, 增加自己在学界的曝光度。但他的问题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境界与格局, 一是对权力的贪嗜。尤其是后者, 作为对手与情敌的东学潮对此感触颇深, “南功也太专权了, 原以为南功是个搞学问的知识分子, 会比别的领导把权看得淡一点, 可接触多了, 才发现南功比中校长还贪婪专权, 大小事情都要抓到自己手里, 许多事情名义上让他负责, 可决定什么事, 都得他说了算, 许多情况下连商量的口气都没有……”他本来可以做一个有所成就的大学教授, 一个对社会有卓越贡献的学者。但由于他对权力的贪嗜, 而分散了其学术研究的精力, 荒废了其宝贵的科研潜质。南功被举荐之后, 虽然明知中增长举荐自己并非出于举贤不避仇的公心, 但内心感觉还是不要树敌, 应该与之合作双赢, 而不是相斗双输。南功并非平庸之辈, 他也有事业的野心, 甚至还有所谓的鸿鹄之志, 随着位置的提升与稳固, 他甚至开始得陇望蜀。
    最初, 南功为了自己能够上位与中增长达成妥协, 而且到上层奔走, 将生态项目工程中的一部分作为礼物行贿当权者、以发放咨询费的形式收买人心。在争取当选全国生态学会秘书长一职时, 他可谓机关算尽。几乎是拼尽全力去争抢一个在他看来无比重要的位子:全国级别学会的秘书长。他认为这个位子对中增长意义不大, 但对自己却意义非凡:“有一个全国性的职务, 就有了一个全国性的舞台, 在这个舞台上, 就可以借助学会唱一台台好戏, 就可以借助学会这个平台不断抬升自己”, “……办这样的会不仅可以宣传学校, 也可以认识一些领导和权威专家。认识了人, 有了一定的关系, 以后才有可能互相帮助, 申请研究项目、评选各种等级和奖励, 才有可能沾点人气”。因此, 他不顾心脏病猝发, 不顾医护人员的劝阻, 一定要挣扎着赶到会场, “当不了秘书长, 就失去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也失去了一个很大的平台, 也失去了前进的阶梯, 纵有三头六臂, 没有台阶, 你也登不到楼上。只要当选, 只要上到这个平台, 冒生命危险, 也是值得, 要不然平淡庸碌地活着, 也没什么意义。”
    当他主持的项目成果被中增长独占之后, 出力较多的他虽然最为不悦, 但也只能够以缺席的方式以示不悦。南功感慨于为他人做嫁衣, 于是决定着手“生态人文旅游”项目的开发, 他希望通过这个项目, 使自己能够名利双收, 一旦成功, 他将不再看重副校长的位置。思谋着研而优则商, 进而建立属于自己的事业帝国。“应该搞一个科研实体, 利用实体这个平台, 利用管科研这个优势, 来申请国家项目, 也积极寻求企业参股合作, 也努力提高招商引资的能力, 总之要多管齐下, 不能死搞学术研究, 应该搞一个看得见有效益的实体, 实打实出产品见钞票, 那时, 用不着像中增长这样自吹自擂, 荣誉地位、金钱实力、建功立业, 都会如风而来, 那时, 也用不着和中增长这样的小人一般见识, 一心做自己的事业就行, 事业做大了, 做成知名的大企业, 副校长这顶帽子, 也完全可以不要, 就做一个企业家, 靠实绩说话, 为民造福, 为国争光, 也不枉活这一辈子。”他找到了曾经认识的副市长, 打算借力地方政府。但满怀火热的激情, 却被残酷的现实打得七零八落。
    倍感压抑与愤懑的南功自恃才高业精要跟中增长在两件事情上硬碰硬地对抗一番:一是关于科研强校的事情, 一是生态模拟实验获奖之后奖金如何分配的事情。第一事情, 他敢于立下军令状, 显示出些许的英雄豪气。在第二件事情上, 他当面向中校长发难, “研究是大家搞的, 获奖没大家的份, 奖金总是大家的, 一点都不分, 大家也想不通, 也不合理”。面对南功的质问, 中增长毫无愧色, 直接正告他说:“‘要说模拟生态研究谁的功劳, 那我就告诉你, 没有我上窜下跳跑, 没有我运筹帷幄谋划, 没有我绞尽脑汁苦心经营组织, 哪来的研究项目?哪来的你的今天?过河拆桥吃饱砸锅的人, 是最没有良心的人, 也是最短视最没眼界的人, 你以为你翅膀硬了, 可以和我分庭抗礼了, 我现在就告诉你, 你还差得很远, 我能把你扶上去, 我就能把你拉下来, 我现在就告诉你, 因为你的野心背叛和没良心, 你还要付出代价, 而且我也再用不起你这个大教授, 模拟生态实验, 绝不再让你沾边, 你也就死了这条心, 这个实验研究, 再和你没一点关系。’”面对中校长的无耻与强硬, 他也出言不逊, 将中校长骂作“流氓”。如此结果, 令他感到沮丧, “南功开始怨恨自己, 感觉自己确实是急了一点, 也幼稚了一点, 更低估了中增长的权力, 只看到中增长学术无能, 没想到人家弄权有术。”气愤至极的南功, 匿名举报中增长违法乱纪、独断专行、剽窃他人成果搞学术腐败、弄虚作假、骗取国家科研经费与荣誉、经济方面不清不白多吃多占的事实。
    但是一旦面临仕途上进步提升的绝佳机会, 他与中增长之间又会一笑泯恩仇。而且, 令他自己都嫌恶的嘴脸也会暴露无疑。在中校长即将离任高就的告别宴会上, 他对中校长说:“大人不计小人过, 我真不是个东西, 我恩将仇报, 细想想, 你确实是我的恩人, 我是你一手提拔起来的, 没有你就没有我的今天, 我不是东西, 其实我早就想到了这点了, 想到我辜负了恩人了, 心里惭愧, 就是不好意思向恩人谢罪, ……希望你严厉地批评我一回, 也希望你再骂我一回, 让我受点教育。”奴婢之态凸显。同时, 他又积极谋划与操作发展规划事宜, 以期获得上级领导的注意与重视。
    白玉婷系院长南功曾经指导过的研究生, 不仅如此, 两人还有超越一般上下级、同事及师生的特殊的暧昧关系。白玉婷对自己的爱, 南功当然亦心知肚明, 但两人同样感到势不可为, 他不可能为了成全与白玉婷的爱情而将糟糠之妻逐出家门。南功当然要为自己的爱徒出头争取, 为了白玉婷的发展进步, 他也堪称尽心尽力。
    中增长深谙御人之道, 他将南功与东学潮作为可以倚重的人。南功系同事, 而东学潮系弟子。前者可以借其专业之力来为自己服务, 施恩相诱, 两人是基于利益的交换与回馈。中增长对南功有提携之恩, 在副校级领导岗位出现空缺之后, 他力推南功, 而更多考虑的是对南功的控制与使用, 令其感恩戴德, 更好地为自己出力。而东学潮作为学生可以鞍前马后地出力效劳。中增长可谓深得权术之精要, 而且使用起来游刃有余。
    至于白玉婷与胡悦悦两个高知女性, 同中有异。白玉婷是真心实意死心塌地地爱自己的导师南功, 她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她所爱的人。她非常清楚地意识到, 两个人不可能在一起, 但情不可遏;即使她与东学潮成婚, 仅仅是形式方面的结合, 她的心依然挂记着南功。从她的诸多表现即可看出, 如果仅仅从情感非道德伦理的角度来看, 她对南功的情感还是颇为真挚与不渝的。而胡悦悦对东学潮的感情, 则显得不如白玉婷对南功的感情那么单纯专一。她的思想比白玉婷更加前卫与泼辣, “你什么也不用担心, 就当是随缘, 能爱的时候, 有爱的时候, 我们就拼命想爱, 不能爱的时候, 不得不分手的时候, 我们就分手, 没什么对不起, 一切跟着感觉走, 如果我感觉你不好了, 如果我遇见更可爱的人了, 我就会嫁人, 如果你觉得我不好了, 你也可以明说, 随时可以说再见。”当东学潮表示拒绝之时, 她却说, “那么我们就是试试吧, 不试, 你怎么能知道是害我, 我倒觉得你怕我害你, 你是不是怕我赖上你, 你觉得我会像无赖一样赖上你吗?”胡悦悦的情商较高, 她的言行深深地打动了情感正陷入荒芜与饥渴状态的东学潮, “我就是你最好的学生, 也是你最亲的亲人”。“总之我是爱上你了, 为了心爱的人, 我什么都愿意付出, 因为一个人一辈子, 能爱上一个人, 能轰轰烈烈爱一场, 能和自己心爱的人彻底爱一回, 那是最大的幸福, 也是天赐的缘分, 不管时间长短, 不管结果如何, 不管是死是活, 都值了, 死也没什么遗憾了。当然, 如果你讨厌我, 你也可以不理我, 就让我一个人默默地爱你吧。”但毋庸讳言, 胡悦悦对东学潮的感情, 带有一定的“投资”的意味, 那就是为留校做准备。两位女高知, 在科研方面都有一定的优长, 但两者相较, 胡悦悦身上有着明显的女强人的影子。她曾对东学潮说:“‘论文研究我都不怕, 把我下放到林场后, 我无数次哭过, 也无数次发誓, 一定要努力, 一定要拼命奋斗, 为的就是靠自己的本领和自强, 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令东学潮感慨万端, “感觉胡悦悦的野心还不小, 目标也比白玉婷高, 是一块女强人的料。女强人就女强人吧, 女人有点远大的理想目标, 也就少了那些鸡毛蒜皮家长里短。”
    四、双重隐忧
    这部长篇小说至少表达了两方面的隐忧:一是, 对学术发展的隐忧。自改革开放以来, 为了在科技方面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国家斥巨资投入到科研领域, 经费不可谓不多。无论是社会人文学科还是自然科学方面, 每年科研立项的数目也在逐渐增加, 除了国家层级的项目之外, 还有省部级的科研立项、地厅级的科研立项也不计其数, 总数量不可谓不多。投入的人力表面上看也不可谓不多, 科研团队一个接一个被组建起来。可是, 读者会发现在小说中科研队伍也组建了起来, 摊子也铺开了, 科研立项的巨额资金下拨到位, 工作也启动了, 但收效如何呢?如小说中的生态模拟工程仅仅基建项目就花掉了1亿元资金的十分之七, 可未见到实际的收益。小说中东学潮自己都感到后怕, 一旦被稽查, 他可能面临着身陷囹圄之灾。因此, 即使中增长不将项目负责人换成自己的老乡马珍珍, 他也会慢慢选择退出。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 无论是人文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 长期以来, 存在的重立项轻结项的突出问题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善。更为令人担忧的是, 每年科研投入如此之巨, 学术发展的原创性成果却屈指可数。虽然思想革新、精神文明进步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科学创造也不可能短期看到立竿见影的成效, 但大批的科研基金并未真正用在该起作用的地方、发挥其促进科研的作用, 也是不争的事实。而许多所谓的基金项目的结项所谓“成果”, 其质量堪忧。有的“专著”被称为“砖著”, 当然不是指其厚重扎实, 而是指体制庞大, 粗制滥造, 乏善可陈, 翻遍全书, 既无新知踪迹, 又无新见身影, 虽然冠有这样那样的名头与名号, 可是难逃“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的宿命。因此, 作者极其感慨地说, “至于研究成果怎样, 常常是请几个专家朋友鉴定一下交差了事。”同时, “衡量教师的价值, 也成了那些科研成果、获奖证书、论文专著数量、院士博导头衔、领导职务大小、社会兼职多少。但忙来忙去, 绝大多数成果, 只是纸上鉴定出来的, ……”这的确也是令人感到忧虑的现实。“著书都为稻粱谋”, “学问”完全成了谋生的手段;作为人类思辨成果智慧结晶的“学问”远遁, 作为生活手段的“学问”登场。无论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创造性转化, 还是自然科技的发展进步, 都需要研究者沉潜下来, 板凳坐得数年冷, 来不得半点虚假。连小说中的东学潮都认为, “最好的办法就是靠研究的实力和成果来获得更多的研究经费和项目, ……而靠搭架子造假象, 迟早会栽跟头, 而且心里也不踏实。”
    其二, 对知识分子精神之死的隐忧。无庸讳言, 自市场经济大潮兴起之后, 其铺天盖地袭卷一切的态势, 一直处于持续行进发力的过程之中, 大学教育与侧身其间的知识分子群体无法不受其影响。一方面, 是知识的商品化与高等教育的市场化。“把知识转变为产品, 也就剥除了它一切内在的价值和意义;而由知识经济的商人沿街叫卖的知识, 事实上是知识的世俗化漫画。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缺少了与真理的联系, 知识也就失去了其内在含义。它成了一种抽象的观点, 更可能被传播而不是珍视, 可以在其最世俗的形式中被回收利用。”另一方面, 知识分子的退却蜕变。作为知识的商品化与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导致的严重后果, 知识分子开始热情拥抱市场经济并接受市场规律。同时, 在经济领域起支配与统摄作用的经济理性已经溢出了经济社会领域, 进而逐渐内化为知识分子的新理性, 并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他们曾经引以为豪引以为傲的知识理性、启蒙理性与人文理性。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 “传统知识分子的英雄形象让位给了一个更务实、更讲求实效的人, 其工作不再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知识分子角色的这一贬值与当代对待知识的态度密切相关。假如对知识的探求不再成为文化想象中激动人心的内容, 知识分子也就不可避免地不再拥有特殊的、独一无二的地位。”因此, 他们从事科研的动机与出发点, 无疑都发生巨大的嬗变。一切唯利是图, 虽非对知识分子的准确概括, 但的确有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已经“经济人”化, 更有甚者“市侩化”, 即使他们身为大学教师。小说中, 无论是南功还是东学潮始终将自己定位为知识分子, 但他们的言行却与正直知识分子的差距非常之大。东学潮的堕落意味着在他的身上知识分子的精神已死, 虽然他自己时时反思或提醒自己, 但是从他决定投靠中校长的那一刻开始, 他已经滑出了知识分子的轨道了。当下这个时代中的知识分子即使他们生龙活虎, 神采奕奕, 气度不凡, 但这富有生气的一切都是虚假的表象, 其实他们身上的知识分子精神已经萎顿不堪, 甚至精神之火已经熄灭。现代的思想家曾经指出知识分子精神之所以萎顿甚至消逝的原因, “知识分子总是觉得很难接受下面的事实:那些获得财富或权力的人不是按照精神或智力上的优异表现被挑选出来的, 他们觉得那些财富和权力本来应该属于他们自己。”当代社会的世俗化大潮的沛然而起, 与油然而生的怨恨心理, 是导致知识分子群体退却的重要的客观与主观原因之一。而知识分子需要在当下既要关注生活, 也要关注心灵与思想的重建。“成为一个知识分子与谋生的方式无关。刘易斯·科塞 (Lewis Coser) 提出, 知识分子‘为思想而活, 而不是靠思想生活’。艾尔曼重复了这一观点, 说‘知识分子也许靠思想生活, 但他们也必须为思想而活’。虽然为一种思想而活这种观念会让读者觉得过于理想化、毫无希望, 它却是近几个世纪成千上万人行为的动因。事实上, 可以说不论人们对这类理想主义有什么异议, 它激励了许多人, 使他们看到了在严肃的日常现实之上存在着创造的可能性。”“鲍曼 (Bauman) 指出, ‘成为知识分子’这句话所意味的, 是要超越对自己的职业或艺术流派的偏爱和专注, 关注真理、正义和时代趣味这些全球性问题。”
    总之, 史生荣的《教授之死》以现实主义的手法, 聚焦高等学校中的所谓知识分子群体的丑行与“浪漫”, 既揭示了所谓知识分子群体的生存现状, 同时也表达出了对文化传承与科技发展的双重隐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