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文学依旧高贵而神圣

http://www.newdu.com 2018-03-23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龚曙光 参加讨论


    
    1997年,我离开湖南省文联到一家五星级酒店当老总,这事被好友张炜数落了好多年。他说我不仅叛离文学,而且糟践才华,很长一段时间不愿搭理我。
    正是这个时点,将我与文学的关系赫然划分为两个阶段:之前的15年,我是一个职业的文学人,无论教书还是做研究,都是吃着文学的饭;之后的20年,我在传媒、旅游、金融、地产多个行业挣饭吃,就是没再端文学的饭碗。
    2011年,我侥幸被推选为“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张炜听说后,打了个电话给我,说不务正业能弄成个人物,也算没有辜负文学。几日后,他应湖南省作协之邀来长沙讲学,我们得以重聚。
    媒体得知我与张炜的友情,以及交往中的故事,觉得一个刚获茅盾文学奖的文学人物与一个经济人物分别20多年后聚首再谈文学,应该是件有趣的事,于是便有了那场关于近20年中国经济发展对中国文学影响的对谈。这是一场没有任何准备的遭遇式对话,两人信马由缰,自说自话,倒也谈锋甚健。媒体将录音整理刊发,惹来不少关注和肯定。也许正是这种“鸡同鸭讲”的角色反差和视角错位,使这场对话从纯文学的视角中跨出来,获得了更开阔的社会视界、更多元的观察坐标。
    2012年的全国书市,我和余秋雨在银川进行了另一场对谈。此后每年一届的书市,我的对话成了中南传媒参展的固定节目。韩少功、残雪、王跃文、阎真、李修文等著名作家俯下身来,相继捧场,使这场几乎无以为继的对话接力得以延续。
    书业的好些朋友不断鼓动我将这些对话结集出版,甚至有人登门索稿。我把握不住这些鼓动中究竟包含了多少鼓励的成分,所以一直没有动手。熬不过友人的一再怂恿,我抽了一个长假细读这些文字,阅读中,我慢慢认同了结集出版的提议。
    就当下文坛而言,这些话题确有某种穿透性,切入的视角与解读的语码也与时下流行的文学批评相去颇远。尤其是对谈中作家的不少观点,是在现场思想碰撞中激发的,并不见诸其他文本。作为一份文学史的特殊文本,确有某种独有性。
    一方面,约请这么多著名作家对谈,绝非一件易事。且不说作家们是否给你这份面子,就是要找到彼此感兴趣而且有话可说的话题,便足以让人绞尽脑汁;另一方面,对话围绕文学又不囿于文学,聚焦视点又不重叠视角,思想碰撞又不思维崩裂,话题要进得去出得来,更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
    于我而言,出版这些对话更重要的意义,还是纪念与这些作家的友情。他们中的好几位,都是我交往30余年的老朋友。韩少功与残雪,我在读研究生时便撰文评论过,在他们当年蜗居的老房子里,不止一次激情澎湃地谈论文学,那时节,在我们眼中文学便是世界的轴心。至于张炜,1986年秋天我们在一场关于《古船》的研讨会上相识,之后彼此惦记了30多年。王跃文和阎真,与我栖居在同一座城里,不期而遇的相聚和始终如一的守望,让我们在不同的圈子里不舍不弃。与余秋雨虽相识稍晚,然银川一席对谈,可谓一见如故。李修文与我,似乎都具有楚人那种悲天悯人的生命体察、悲壮慷慨的审美情愫,相晤几次,即成忘年兄弟……
    之所以在对话之外收入一些早年的评论,一是因为对话篇幅不够,二是希望构成某种文本对照,即文学人与经济人的话语对照,专业评论与非专业观察的视角对照。一个专业的评论家如何演变为一个非专业的观察者,一个非专业的观察者又如何与职业作家探讨专业话题,这中间的时代隔膜、角色反串和视角错位,或许正是这本集子耐人寻味的地方。
    (《一个经济学人的文学观察》 龚曙光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年3月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