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上所作的报告,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论断,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李克强总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进而提出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区域发展政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使人人都有公平发展机会,让居民生活得方便、舒心”等施政目标。 在社会发展的诸多不平衡中,文化事业发展的不平衡与文化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事业的落后,文化资源的匮乏,在一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表现得尤其突出,一部分人民群众所能够享受到的文化产品十分有限。 我们注意到,近些年来,党和政府针对文化事业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结合乡村振兴计划、扶贫攻坚计划、新型城镇化等工作的开展,想出了许多对策,以农村为重点的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室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等等,对于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上述工作的重点,在于解决文化产品向农村的流通渠道问题。当许多农村地区的文化馆、文化站、图书馆、图书室建立起来时,却很少有人光顾。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能够为广大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比较缺乏。而让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群众享受到文化事业发展的成果,享受到适合自己的文化产品,恐怕是文化事业实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要这一目标的最重要的体现。从这个角度看,文化事业在满足人民精神需要方面确实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文化工作者也需要像《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我们的那样,“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以不畏艰难的勇气、坚忍不拔的意志,尽心竭力做好工作,”才能够“不负人民重托!” 当然,在一个社会中,文化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也是多种多样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文化工作的论述,短短一段话中,包含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文艺创作的繁荣、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新型文化业态的培育等诸多内容。实际上,强调文化产品要满足底层人民的文化需要,与打造文化精品,繁荣文艺创作的要求并不矛盾;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与新型文化业态的培育也可以共同推进;而传统文化的弘扬,本身就是对新的时代广大人民群众提升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展现民族自豪感这一精神需求的回应。因此,我们要认真领会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以“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这句话统领文化工作的深刻含义,自觉地从满足人民精神需要的角度理解新时代文化事业的发展,把我们的文化事业,真正办成人民满意的事业。 (作者系山东大学威海校区文化传播学院院长、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