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为己与为人——读叶嘉莹先生《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

http://www.newdu.com 2018-03-09 中华书局 汪梦川 参加讨论

http://www.wenming.cn/djw/ds/jtrds/djdp/201803/t20180307_4612660.shtml
    
    

叶嘉莹著《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 中华书局出版  
    以中国传统而言,学问与人生是不可分割的一体。昔孔子有云:“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大儒程颐解释道:“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通俗地说,“为己”就是为了有所得于心、提高自身修养;“为人”则是说做给别人看、为了得到别人的肯定。可知这里的“为己”与“为人”与今天一般的字面理解大不相同。一言以蔽之:古人为学,目的是安身立命,而今人则往往是为了外在的各种利益或光环。不过,现实中也并非没有尚古齐贤者,如叶嘉莹先生就可谓典型。从其新著《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中华书局,2017),读者就可以感受到这种“今之古人”的风范。
    本书的题名“沧海波澄”,取自叶先生一首律诗的颔联:“高丘望断悲无女,沧海波澄好种桑”。上句出自屈原《离骚》“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下句出自陶渊明《拟古》诗:“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柯叶自催折,根株浮沧海。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叶先生的这首诗作于1944年,当时先生不过双十之年,大学即将毕业,而北平沦陷已久。所以诗中表现了患难之中的痛苦与坚持,又对未来抱有美好的期盼。如今叶先生又以“沧海波澄”为书题,则不仅是对七十年来湖海人生的回顾,更包含了对清平之世文化复兴以及自己老有所为的欣慰之情。
    诗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萃。钟嵘曾说:“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然而中国自古也有“诗能穷人”之语,王国维先生更谓“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那么诗人到底应该如何自处?叶先生常说:人生总不免有这样那样的痛苦,如果你被痛苦击倒,那你的苦就白受了。叶先生正是以其持守的“弱德”,最终战胜了人生的苦难,而诗词恰恰是先生赖以破茧成蝶的生命力之源——通过诗词讲习,叶先生得以深探古仁人之心,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更进一步提出“兴发感动”之说,将诗词的这种生命力传递给无数的读者和学者。所以叶先生自言:“我首先是一个老师,其次是学者,最后才是诗人。”其七十年来的诗词教学,既是其生活所依托,更倾注了她毕生的心血。听过叶先生讲课、读过叶先生著作的人都知道,先生讲授诗词,最大的特色在于将诗词境界与人生感悟融为一炉,对古人有理解的同情,于自身更有深切的体会,从而发掘出诗词独有的“兴发感动”,传达一种穿越时空的生生不已的生命,展现诗词之美感与力量,这才真正是活的文学。
    当然,叶先生虽自谦“最后才是诗人”,但这更多的应该是就其所投注的精力而言,诗词创作对叶先生诚然只是劳生之中的“馀事”。然而即便只是“馀事”,先生的诗词创作,也可视为其苦难人生的全记录,更是其人生境界不断提升的印证,所以本书的副标题“我的诗词与人生”,又大有深意在焉。叶先生曾说:“最好的诗人都不是用文字写诗,而是用生命写诗”;又说“我的诗大多是自己‘跑’出来的”,所以先生虽不刻意为诗词,而诗词从未远离先生,可以说诗词就是叶先生的第二生命。通读先生的诗词曲,从早期的清才英气,到中岁的茹苦成甘,再到晚年的心动莲开,其诗词与人生之相契历历可见。故先生自言:“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感发生命与人生智慧,支持我度过了平生种种忧患与挫折。”反过来,先生的诗词创作也同样折射出自身的成长与修养。本书中自传式的叙述,诸如北平的生离死别、台湾的白色恐怖、海外的丧女之痛等等,其艰难困苦有为今人所不能想象者,读来真是令人心酸泪下,以视如今小儿女之所谓悲欢离合,相去真不可以道里计。叶先生有言“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境过乐观之生活”,这正是先生历尽劫难之后的人生境界。所以可以说,诗词不负叶先生,叶先生也不负诗词,以文字因缘而得安身立命之道,这不正是古人所孜孜以求的“为己”之学吗?
    另外要特别注意的是,本书附录了叶先生两篇颇具代表性的讲稿:一是读《史记·伯夷列传》,一是清末民初词人陈曾寿。叶先生的论学之作不可胜计,其中不乏淹博精深之鸿文巨著,何以先生独独选择这两篇?这当然也是别有深意的。盖伯夷叔齐兄弟反对武王“革命”,在很多人眼中是一种顽固不化的形象;而陈曾寿作为清代遗民,更有出仕伪满辅佐溥仪的历史污点,所以他们都是被大众所轻视乃至唾弃的人物。然而叶先生以诗词为立足点,出文入史,上下纵横,从伯夷叔齐讲到陶渊明、苏轼、辛弃疾,从陈曾寿讲到李安的《色戒》,所触发的思考已经远远超出文学本身,可知历史与人性之复杂,非可简单论定。有人曾说叶先生是“穿裙子的‘士’”,真是目光如炬。何谓“士”?以天下为己任者是。叶先生在其持守的“弱德”之中,更有一种深广的家国情怀与人文关怀。所以常在文字与文学之外,深刻剖析人性与人生,善读书者当于此等处用心。
    叶先生曾说:“我的人生道路都不是自己选择的”,更坦言从来没有立志做诗人或学者。然而读者要知道,叶先生这种“不争”的弱德背后,是多少年来的辛苦与持守。所以书中描述的苦难人生,固然是叶先生的“夫子自道”,却并非叶先生所要展示的重点。正所谓“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先生以九十四岁高龄,不辞现身说法,当然希望读者能够认识到诗词之特美,然而读者倘能以诗词为津梁,从叶先生的苦难和解脱之中,进而感悟到人生之真谛,寻得自己的安身立命之道,想必更是叶先生所乐于见到的。然则本书之作,或者也可以说是“为人”——为他人、为读者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