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西方文论和西方思潮话语体系的长期激荡和侵蚀,在一些学者那里,中国古代文论一度得了“失语症”,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也一度受到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新时代的重振与创新,也使中国古代文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增添了丰厚的中国意蕴和中国底色。可以说,习近平文艺思想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次壮丽日出,它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把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时代化、实践化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和新的境界。 以树立文化自信为中心,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新时代中国化进程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关键词。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七部分的标题就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给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四点希望,其中第一点就是“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他深刻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可以说,树立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中心内容,也是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一把钥匙。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那么,对于我国的文艺创作来说,其具体环境和具体特点是什么呢?毋庸置疑,我们的文艺创作是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但在这巨大成就之中,包含的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是不少作品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西化倾向,甚至是一些在技术上比较优秀的作品,西方文化、西方思想、西方创作方法、西方价值取向的烙印也是非常明显的,这严重损害了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独立性。在国际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们迫切需要在精神文化领域实现一次新的民族解放,树立起中华民族鲜明的精神独立性和文化主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跟我国的这一文化实际、文艺实际相结合,提出树立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的命题和任务,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新时代的一次重大创新。这在中国思想史乃至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思想文化领域的西化问题不仅是中国一国的问题,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甚至在一些相对发达的国家,也普遍地存在着这一问题。上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萨义德提出的“东方主义”概念就为我们揭示了存在于文化领域的这一殖民倾向,这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树立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维度和方面。这是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杰出贡献。事实有力地表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中国化”,并不是指这个理论成果只对中国有意义,其世界性意义和价值也正日益凸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