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着鲁迅先生欢涩交杂的回忆,仿若品一壶明前茶。叶儿经过了冬天的滋养,饱蕴天地精华,滋味清醇。舌尖的甜是独属于童年的那一抹欢欣;舌根的苦,是那抹欢欣中夹杂的丝丝愁绪。 自小引部分,就觉得先生的文字虽是淡的,却有滋味。回想起来,不禁低头咀嚼。细细嚼来,但觉余香满口。 《二十四孝图》,实在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先生对于孩子的爱,那份时时处处的关怀,实在是让人觉得又亲切又感动。 儿时的我,对于某些孝子的行为也是很不认同的,如“郭巨埋儿”、“哭竹生笋”。因此,小时候的我,在得知鲁迅先生也作了与我“英雄所见略同”的《二十四孝》后,顿感觅得知音,觉得先生越发亲切起来。 鲁迅先生可以为自己儿时的保姆作一篇文章,表达心里那份感激,让人十分敬佩,我对先生更是多了几分好感。我看到,先生那时候还是一个充满童真的孩子:爱听老人讲故事,还在那里一字一句地较真,以此说明自己不会做“小长毛”,不用惧惮长妈妈;因着自己珍爱的宠物,或者可以说伙伴的死,耿耿于怀,哀悼良久;也会为了一本期待的《山海经》欣喜若狂……欢欣得简单,也悲伤得简单,孩子的世界很简单。 读罢《狗。猫。鼠》,真的想为猫儿洗一下名声。猫在我眼里是独立的象征,它有些任性,我行我素,不像狗唯命是从,将主人视为君主。有时候,无论你怎么叫它,它都当没听见。猫和主人并不是主从关系,把它们看成平等的朋友关系会更好一些。也正是这种关系,才显得独具魅力。 游冶在先生的回忆里,也不时遥望一下以前的自己。《五猖会》常常让我想起父母的那句“先写完作业再去玩”;《藤野先生》常常让我回忆起小学高中的几任恩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羡慕先生在园子里度过的韶光。 “记得儿时好,跟随爹爹去吃茶。门前磨螺壳,巷口弄塘沙。而今人长大,心事乱如麻。”先生的儿时,尽管也不完全是自在时光,可到底,烙得最深的,是童年的那份美好。先生朝花夕拾,也许是在“心事乱如麻”时回忆起儿时的好与不好。美好有能打动人心的力量,在这本书里,我是更崇敬那份美好的。 至于先生在文集里始终没有忘却的,对旧文化、旧道德、旧制度的批判,作为21世纪已经开了蒙的人,先生的思想,早已渗进了我们的骨子里。先生对于开启民智的丰功伟绩,自然无需赘述。 如老师所讲,人在苦难时,或许是更容易读懂鲁迅的。我自然是还差些火候。不过,见惯了教科书上的鲁迅,我实在想倾诉一下我心中的鲁迅先生。翻开这本《朝花夕拾》,久久难以合卷。 朝花夕拾,意境盎然。从书中踏出,我仿佛看到先生穿着长衫,垂下的手里夹着烟,一个人踱在庭院里。夜风有些凌厉。先生身体行在风里,歌回荡在心里。岁月声声,余音袅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