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为人类的“爱”作了一个恰如其分的说明,她美的、纯粹的让人窒息,我们感受了一种凝重、明慧而本色真实的人生形式。在我看来朴素无华的语言也能体悟出一番哲理来。。“他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这世界有的事你们小伙子份上的一切,应当好好的干,日头不辜负你们,你们也莫辜负日头”。爷爷又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爷爷,谁是第一个做这个管子的人?”“一定是个最快乐的人,因为他分给人的也是许多快乐,可又像是个最不快乐的人,因为他同时也引起人的不快乐!”。。“日子平平的过了一个月,一切人心上的病痛,似乎都在那长长的白日下医治好了。”可见,沈从文先生将这些生命的哲理巧妙的镶嵌在语言中。边城给人以心灵的栖息地,而这些又给人以生命的启迪,可谓是一种现实意义。 正所谓“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边城》亦如此。这种清新的风格一部分来源于沈从文儿时的经历。他生于湖南省凤凰县,地处湘西,秀丽的自然风光给了他富于幻想的特质。而沈从文出生于行伍之家,身上流淌着汉苗土家族等民族的血液,少数民族长期被歧视的历史,又使他心灵上积淀着沉痛隐忧。他六岁入私塾,小学毕业后入伍,此后长达五年多的时间辗转于湘川黔边壤和沅水流域。他也曾说“拟将‘过去’和‘当前’对照,所谓民族品格的消逝与重造,可能从什么方面着手”(《<长河>题记》)。他用古朴的边城来映照那个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衣冠社会”。他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去审视和剖析人性。 美国的金介普在《凤凰之子---沈从文》中说,“沈从文的乡土文学作品表达了他对中国道德和文化财富的见解。他创造了童年时代就认识的湘西,用浪漫和理想主义的笔调在塑造它,塑造一个少年中国形象,而不是古老是中国形象。边区和部落人民能够引来典型的青春和活力,引来超越西方文化和中国旧知识阶层的佞妄的文明力量。”他为湘西民族和整个中华民族注入美德和活力。 其实,在《边城》中,也能看到这方面的印记。“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不曾为边城人民所感到”。 品读《边城》,寻找一份清新与宁静,去享受那份凝重与心的思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