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笔记 >

《四人帮兴亡》读书笔记3000字(文章二)(2)

http://www.newdu.com 2018-02-27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从文革看老一辈领导人
    虽然《四人帮兴亡》的主角是作恶多端的四人帮,但是与之作不懈抗争的老一辈领导人们同样引人注意,他们对四人帮的坚决反抗实在受人敬佩。
    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处境十分艰难,一方面他要与四人帮作斗争,尽力保护受迫害的领导人、老革命家、爱国民主人士、爱国华侨以及各民族各阶层的干部和群众,另一方面他也要拥护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人位置,审时度势。因此,作为国家总理的他不仅要维持国家的经济、政治等工作的正常进行秩序,也不能全盘否定由毛泽东主席发动的文化大革命,其复杂而沉重的心境可见一斑。四人帮的猖狂让周总理心力交瘁,但本着对新中国的忠诚、对毛泽东的赤诚以及对众多老革命家们的真诚,周恩来不得不站在这一政治风暴的风口浪尖上,承担起那千钧重担。那一份在紧急时写下的保护名单让人不禁再次心生对周总理的敬爱之情,那一句为保护陈毅而喊出的“谁要敢带走陈老总,就先从我身上踏过去”让人深深感叹他的大义凌然、至情至性,而那因为最终无力保全贺龙夫妇而落下的泪、因为陈老总的含冤离世而心生的悲痛……更让人叹惋总理在这个特殊时期的艰难和坚忍。
    如果说周总理是对抗四人帮的厚重的盾牌,那么叶剑英元帅就是带领华国锋等人挫败四人帮阴谋的利剑。自文化大革命爆发以来,叶帅一直在执着地坚持对四人帮的抗争,无论是在“大闹京西宾馆”时的拍案而起,还是在智擒四人帮时的果断决绝,无论是他的“坚决拥护华国锋主席的领导”,还是之后全力支持邓小平的复出,都展现了叶帅的英勇果决、正直机智。
    无论四人帮如何兴风作浪,只要有如此为新中国殚精竭虑的总理在,只要有如此为国家、为人民毅然抗争的元帅在,只要还有许多像他们这样的领导人在,居心叵测的四人帮是绝不会阴谋得逞的。
    我看《四人帮兴亡》的作者
    感谢《四人帮兴亡》的作者叶永烈为我们呈现了如此优秀的一部著作。因为他的历时二十年的采访、撰写、修改,才为我们还原了如此真实而震撼人心的一段历史,而在这段历史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是那样地震撼人心,甚至于骇人听闻,同时,王张江姚四人的发迹史也让人不得不瞠目结舌。也许是因为文化大革命这段历史太过特殊而敏感了吧,曾经的教科书上都未详细地记录这一个时期,因此一度在我们这一代80年代出生的人的眼中,文革是神秘的,四人帮也是朦胧的。然而,毕竟历史是可观存在的,它不会因为人为的回避而消失不见,每一段历史都有它的影响和作用,因此我们也需要正视文化大革命、了解四人帮兴亡。在某种程度上,《四人帮兴亡》弥补了历史教科书的缺憾,让读者看到了那一段真实的历史,以及历史的由来。
    同时,“以史为鉴”,了解四人帮兴亡、了解文化大革命始末并不是只为了单纯地看到过去,而是为了在未来不再重蹈覆辙,不让悲剧再次重演。因此,只有全面正视了文革以及看清四人帮,以此为鉴,才能创造新中国更美好的未来。
    此外,作者为完成这部著作而不顾艰辛多次、多处进行采访的精神也不禁让我深深感动。文化大革命牵涉极广,许多当事人已辞世,或者年迈难寻,所以要忠实地记录四人帮兴亡,尤其是四人帮分别在登上历史舞台之前的情况是十分困难的。然而作者克服种种困难,采访众多当事人,搜集许多证据,终于历时二十年,将此部巨著完成了。这样坚持不懈的毅力实在让人敬佩。
    文化大革命带给新中国的损失难以估量,它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而四人帮的罪恶也罄竹难书,他们制造了大量祸国殃民的罪恶。《四人帮兴亡》正是揭示了四人帮兴亡的历史教训的鸿篇巨作,作者以极强的历史使命感,历时二十年,经过广泛采访终于完成这篇巨著,让如今的世人能够全面而真正地了解那四个罪孽深重的、给新中国制造了空前浩劫的牛鬼蛇神,以及那个“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的黑暗重创的动乱年代。然而这一著作也告诉读者,尽管在文化大革命中,新中国遭到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破坏,但是中国人民最终战胜了他们,中国共产党、人民政权、人民军队和整个社会的性质都没有改变。历史再一次表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在中国人民共同建设下的新中国具有伟大而顽强的生命力。因受四人帮迫害而牺牲的刘少奇、彭德怀、贺龙等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其他一切党内外人士,都将永远被铭记在人民的心中。
    阅读书目:《四人帮兴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