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笔记 >

《朗读者》读书笔记3000字(3)

http://www.newdu.com 2018-02-27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也许我们太多人不会把文盲与自尊牵扯上太大的联系,但每个人的自尊容量是不一样的。在汉娜那里,文盲身份是她的自尊心所不能容忍的。所以我们不难明白,汉娜为什么选择自尊,而放弃自由。
    法律
    ——以正义的名义还是以统治意志的名义审判?
    对汉娜的审判,用战时的的法律来看,汉娜仅在于履行职责,她是无罪的,但战后的法律却不这么认为,因此,让汉娜以战后的法律来承担罪责成了德国的每个人减轻自己不作为罪责与良心谴责的最好结局,汉娜是有罪的,但同时汉娜在更大意义上也替许多人做了替罪的羔羊,包括审判她的法官。
    然而不这样做还能如何呢?若宣告汉娜无罪,将如何成就大家对战后德国的宽恕?判决全体德国人有罪,这是正义能承受之重吗?
    宽恕?
    ——也许只有时间可以做到这一点
    犹太人当然不能遗忘大屠杀、种族灭绝,忘记历史等于背叛。但德国人渴望能得到他们的原谅,所以德国总理下跪了,德国人一次又一次地表达歉意和反省。我不知道犹太人是否满怀悲伤地宽恕了那个有罪的国家,我所看到的是《朗读者》里那个教堂大火幸存的小姑娘,即使步入老年后,对作过认真反省的汉娜捐出来的钱说的话得决绝:"这些钱我不能拿来做什么,如果我把钱给了随便跟什么清扫犹太人有关的东西,对我来说,那就是赦免,而这正是我所不能给予的。"
    我理解这个幸存者的感受和决定,不要指望从被害者那里是那么容易获得宽恕的,即使永不宽恕也不是被害者的错误。加害者永远不应当是带着得到宽恕的想法去反省,否则反省就是功利的。
    某专栏作者曾这样评价《朗读者》:"这震撼不像《辛德勒名单》或《钢琴教师》那样直接,而是通过绵密的:伤感,在人性最薄弱的部位慢慢渗透、裂变。"是的,《朗读者》就是这样一部极具穿透力的作品,它迫使你竭力剖开人性的最深处进行反思,而在反思中,你获得了"情感上的升华和精神上、人性上的升华"。由此,《朗读者》不仅只是作者单纯的"令人难以置信的一生忏悔",更是我们观照爱情、道德、自尊等方面而做的一场人生忏悔!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