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后感 >

于此看见——柴静著作《看见》读后感

http://www.newdu.com 2018-02-26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于此看见——柴静著作看见读后感:
    我从未想过两年前的一次无意翻阅,在自己的灵魂深处,种下了一颗种子。两年间,我渐渐成长,通过自己的步伐,或是互联网去接触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接触得越多,心中的疑惑也越多。而种子在慢慢发芽。
    两年后重新打开它犹如老友相逢,每一个字里都散发着说不了的亲切。许多问题的答案渗透在字里行间,而自己的灵魂,早已满是它的烙印。《看见》这位老朋友,带着在这个“后真相”时代,看见社会,看见自己。
    一、无对错,但有真假
    被联名举报的陈坤志,在镜头前洋洋得意地承认自己操控土地买卖的确令人大跌眼镜,尽管他后面被判了死缓,但一句话却意味深长“这件事中没有人是正义的,别打着这个旗号,大家都是为了利益而已。”
    一查,果然,带头举报的和其他人私卖设备,赶走厂长,等陈控制拍卖成交后拒不交地,反而是租了出去,钱也没流进他们的腰包。
    整件事中有的只是黑吃黑,没有黑与白。
    反观整个社会,其实许许多多事情都一样,无法简单地去下一个“对”与“错”的定义。你说的高考固化人性,只教“应试”,但它却是广大寒门学子打破阶级固化最好用的一块敲门砖。
    你说素质培养个性、释放人性,但却忘了在教育资源极其不平衡的今天,它使孩子们的起跑线越发不公平。“对”与“错”始终争不出头绪,但“真”与“假”却被晾在一边,这不得不说是本末倒置。“看到真相”远比“看到对的”重要。
    
    二、真相往往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几十万粉丝,几个模棱两可的证据,一长串煽动性语言,这几乎就是微博年度大戏的标准配置。
    接下来的标准套路要么就是铺天盖地的一边倒的舆论,要么是另一方以相同手法应伴迶着双方粉丝的想到谩骂。
    当然整件事情的结束要么就是被遗忘,要么就是出人意料。
    暑假那件“地铁大妈大骂CCSER”这件事我可谓记忆犹新,刚出来时网上对大妈的批判好不热闹,“封建”、“老古董”早该进棺材之类云云不绝于耳。
    我当时就看戏,想着老人家嘛,理解不理解正常。
    后面的事情才令人拍案叫绝,有人放出了当事双方的友好合照,一切的证据都表明是一项商业炒作而已。书中写的是“真相在滴泪交加中消失”,那这就叫“直相在义愤填膺”中消逝。这样的事还不少,书中记忆犹新的例子就是采访一位辞职带脑瘫儿童的教师,形象还很高尚,稿子写得特感人,但一闻味道不对,再一打听,例来收费,挣得比职业教师还多。
    首先盖住真相的不是其它,往往是强烈的情感,这与“不转不是中国人”是一个道理。
    三、眼前的生活是最浓的雾
    我们都认为大多数人的生活就是我自己的生活,平平淡淡,学习、生活、波涵不惊。
    所以某一天看到统计覆盖安装率最高的软件是快手时,我还是比较震惊的。
    怀着膨胀的好奇心,我打开它,发现里面都不过是农村青年或打工者们录的小视频。
    在农村覆盖可真高啊!我心里这样想,转头去刷知乎。
    但TIMELINE上这家伙可谓“阴魂不散‘我把目光投向第一个问题。
    “如何评价快手上某十四岁主播怀孕获最大点赞?”
    一开始的目光注意在了“十四岁”和“怀孕”上,毕竟法律规定了十四岁以下要犯法(不明说十四岁都快当妈了,于法于情何忍啊?
    再审读一篇问题,注意到“快手”“大量点赞”
    连忙打开软件切到那个视频,底下的评论大多数都是祝福,还有很多人纷纷表示要,心头一阵不寒而粟,“十四岁准妈妈”这个命题在快手的主流用户看来,丝毫不,快手用户主体是什么?农村人口与流动人口。
    一切法与理看来,不可容忍的事情,在他们看来,却是如此司空见惯。
    我们认为理所应当的生活,在他们看来无法想象;他们看起来司空见惯的事情,我们看来却不可理喻。
    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而替我们遮住他们的,是生活这团迷雾。
    生活这团迷雾遮住了我们的眼睛,只容我们看见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而大部份社会都笼罩在这团迷雾之中,也包括他们
    ——我们叫他们“沉默的大多数”。
    四、尖叫的沉默
    他们才是主流,但他们的声音常常被“主流”淹没,因为他们保持沉默。
    他们数量巨大,巨大到可以被轻易忽略,因为他们保持沉默。
    少数群体不断欺侮他们,损害他们的利益,因为他们保持沉默。
    沉默啊,不在沉默中暴发,就在沉默死亡。
    于是他们有的被告遗忘;有的站出来发出自己的声音。
    于是有了英国脱欧、川普上台,欧洲右翼政党复兴。
    一切的一切告诉我们,“沉默的大多数”,永远不应该被忽略。作者:丁嘉仪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