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英国首相如何成了“梅姨”?

http://www.newdu.com 2018-02-20 中国社会科学网 刘丹青 参加讨论

    近日,英国首相特蕾莎·梅(Theresa May)首次访华,网络上流传已久的她的外号“梅姨”被一些国内媒体用在比较非正式的报道评论中,就连央视记者水均益在采访梅首相时也用这个“梗”作为开头:
    水均益先是问特雷莎·梅:“那么你在武汉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你有一个中国外号?”So, when you were in Wuhan, did you realise that you’ve got a Chinese nickname?
    在梅姨回答“没发现”之后,水均益又继续追问:“很多中国人会亲切地叫你‘梅姨’。你成了大家庭的一员,你喜欢这个称号吗?”A lot of Chinese people would affectionately call you, in Chinese, ‘Auntie May’. You’re one of the members of the family. Do you like that?
    梅姨的回复连说了三次“谢谢”:“哦,谢谢。真的,太谢谢了。我觉得非常荣幸,谢谢。”Oh, thank you. Thank you very much indeed. I’m honoured by that, thank you.
    据中国观察家网报道,许多英国媒体对这个外号进行了解读,有的还以为是这次访华刚获得这个外号。英国BBC说“这个亲切的称呼通常都是用于北京的关键盟友”,“这个称呼意味着特蕾莎·梅在中国受到极大的尊敬”。 《泰晤士报》则说这个绰号代表了中国人民对特蕾莎·梅的喜爱。《独立报》还在标题上写着《 特蕾莎·梅访华期间,中国人开始称她“梅姨”》。观察家网同时指出,英国首相还是卡梅伦的时候,特蕾莎·梅的这一称号(指“梅姨”)差不多就广为流传了。当时她是内政部长。
    虽然有些中国媒体指出了英国媒体的一些夸张解读,但是并没有说明特蕾莎·梅是如何获得这一外号的。因为在世界上,或仅仅在西方,女政治家就有很多,但是被中国民间称为“姨”或其他亲属称呼的,绝无仅有。仅从意思上推寻,确实不可思议。难怪《每日电讯报》就此用“疯了”(go crazy)来形容这一称呼的使用。
    这个外号的获得和流行,也许有多重原因,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恰恰只是一个语言学上的原因——在现代汉语中,单音节难以成为外国人的姓氏或名字。
    吕叔湘先生在《汉语单双音节初探》(1963)一文中就注意到,在人名地名数词等方面,“单音节的活动远不及双音节自由,不但单说受限制,在句子里也受些限制”。吕先生举例说:
    汉人的姓有单音的,有双音的。比如有一个人姓张,人家问他“贵姓?”他可以回答“姓张”,也可以回答“张”。要是人家问他“你姓什么?”他多半得回答“姓张”或是“我姓张”,不大能够只回答“张”一个字。可是如果这个人姓欧阳,他大概就回答“欧阳”,不必再带上个“姓”字。熟人中间打招呼,常常听到的是“老张!”“小王!”“欧阳!”,不会听见“张!”“王!”,更不会听见“老欧阳!”别人在说话中间提到他们也是如此,单音的姓要在姓上加个“老”或“小”,否则就连姓带名说,可是双音的姓就可以光说姓。
    用名字来称呼的时候,如果一个人是双名,比如说叫“张子平”,一般都叫他“子平同志”,只有陌生人才会叫他“张子平同志”。可是如果他单名一个“平”字,人家没法儿叫他“平同志”,多熟的人也只能连姓带名叫他“张平同志”。
    外国人的姓,一般译出来不止一个字,称说的时候光用姓就够了,比如“高尔基”(仿佛姓高名尔基似的)。也有译出来只一个字的,就不得不连名字一块儿说,比如“萧伯讷”(这可真是姓萧名伯讷)。要不就给他加个“氏”字,管他叫“萧氏”。
    拙文《词类与词长的相关性──汉语语法的“语音平面”丛论之二》,将这一问题概括为现代汉语词类和词长的相关性问题。汉语主要词类都有其明显的长度特征,典型的名词词长两到三个音节,不足两个音节的名词功能上受很多限制。动词的典型词长是一到两个音节,以单音节动词为最典型的动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