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融会贯通式的叙事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8-02-20 文艺报 何向阳 参加讨论

    
    《从文本到叙事》是一部厚重的学术著作。该书是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工程项目的一项成果。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工程从2004年开始启动,至今已经14年了,有1000多部项目获得资助,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理论等,其中理论一项是慎之又慎,宁缺毋滥的,在这些理论评论扶持项目中,专著更是少而精,王彬的《从文本到叙事》就是其中一部。
    王彬在这部书中,治学态度严谨从容,因袭了他在鲁迅文学院教书育人的学者风范。文章不写一句空,引文观点都有来处。更为可贵的是,他的行文又非常从容,娓娓道来,一派儒雅之风,而非紧张的、焦灼的、剑拔弩张式的写作,行文始终呈现出一种学人状态。他以一种非常从容的心态对待研究,带着学者的优雅与讲古的耐心,专著的面貌也因之呈现出一种古典性,而且对于治学的阐述,多是从文本、叙事与细节出发。此前许多理论书很容易写成高头讲章式的,作者浮躁地对待自己所掌握的材料,或者拿着西方的一些理论套进来,其实就是两层皮。但《从文本到叙事》一书,则是王彬坐冷板凳得来的,从准备到写作长达16年之久,最后成书20万字,非常扎实。我们在文学理论当中倡导“讲格调”、“讲品位”、“讲责任”,这不是一句空话,是必须落实到文学写作与理论研究中去的,这一点在《从文本到叙事》中都有所体现,让读者不禁心存敬意。
    《从文本到叙事》作为理论专著,其可贵之处在于有一种学术趣味于其中。许多学术书为何让人打不起精神?就是它有一种僵硬感,没有生趣,更谈不上生机。但是王彬在该书中一方面保持严谨,另一方面也讲趣味性,他将中国古典文学和西方经典文学当中的一些细节呈现出来,这也是作者本人一以贯之的风格。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指出,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从文本到叙事》一书恰是从学术的角度让这些压在古籍中的文化活起来的一种努力,作者从《红楼梦》的叙事中、从鲁迅作品的叙事中、从《水浒传》的叙事中,一点一滴地做着提炼,让那些史册古籍中被尘封的文字焕发出新的生命。
    该书还是一种有文化性灵的写作。叙事学是一种西方学术理论,这种外来的理论如何同本土话语融合,是一种学术上的挑战。例如在古典文学当中,能否找到某种对接,而非生硬地拿来;再如在讲中国故事时,怎样能够得到理论上的提升与补充。在这方面,《从文本到叙事》做到了一种超越,一种融会贯通,作者将西学理论中有价值的部分,与本土化的文本与叙事相融合,完成了西方学术理论在中国的创造性转化。
    我们现代的文艺理论,在80年代之后,更多地是“拿来”,我们的创造力或者说原创力相比于“拿来”而言还是不够的,从理论的角度来说,我们如何把这种叙事学、心理学等学科中人类最先进的学术成果与我们的文本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框架、新的理论、新的言说,也就是说形成中国的本土话语,确实是一代学人的文化责任。而把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部分,进行现代的解读和阐释,就更是一代学人的使命。
    以上三点,一个治学态度,一个学术趣味,一个文化性灵。尤其是第三点,这部著作确实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性灵,它不是拿西方理论剪裁中国人的审美,它不是生硬的、生吞活剥式的,它是一种融会贯通式的,它有着本土文化的深深烙印。这三点是我拜读这部书的突出印象。此外,本书的附录中收录有一篇关于鲁迅小说的论文,也是令读者耳目一新的,他从鲁迅先生的25部小说中总结提炼出有13部是第一人称写作,并把叙述姿态和叙述身份进行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比较,这种从第一人称出发来研究鲁迅本身,亦有浓厚的学术趣味充盈其中。这种学术趣味不是那种为有趣而有趣的戏说,而是一种有较高的学术含量的智慧结晶。这部书还提出了“漫溢话语”、“作家的场”等概念,这些在融会贯通式的研究之上而出现的自己的新的学术语言更为难得。
    (《从文本到叙事》,王彬著,人民出版社2017年5月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