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批评的三种模式(2)

http://www.newdu.com 2018-02-20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张清民 参加讨论

    第三种方式的批评,可以以刘西渭(李健吾)对三个中篇小说《脱缰的马》、《遥远的爱》、《饥饿的郭素娥》的评论来说明。[3]
    刘西渭在批评文章开头所说的几句话颇有意思,他说这三部作品虽然“面貌陌生,造诣不同,然而提供思维,使我回到过去读书的经验,几乎具有同一的吸力。他们加强我对于创作理论的认识”。这几句话可以说是道出了文学理论发展的真谛,因为文学理论并非理论家脱离实际闭门造车、苦思冥想的产物,而是在大量的批评实践的基础上的文学创作实际规律的总结,文学创作实践不仅是文学理论最初来源的活水,也是检验和修正既有的文学理论,并促使其向前发展的催化剂。脱离文学创作的发展实际,仅仅停留在对一些抽象概念或命题的背诵和理解上,并把这些理论当成万用万灵的金丹,套用于一切文学作品的分析,这固然会给一些思想懒汉带来一些工作上的方便,但它也会把研究者或批评者引入滥用名词概念的迷途上去,同时也会使理论失去它应有的对文学现实的阐释能力。这种结果当然是使理论自身走入死胡同,并最终被人们抛弃。
    刘西渭对郁如的小说《遥远的爱》的评论,是从浪漫主义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的。但他的分析并非从概念出发,机械地套用浪漫主义的理论,使所要分析的对象硬性地就范于所要运用的理论模式之下,而是以自己的体验和想象,欣赏和玩味作品中的浪漫情调。对女主人公被丈夫抛弃后的行为表现,他这样分析道:“她必须在山野解放她受打击的情感,在大自然中寻找慰贻,浪漫主义把我们带到非常境界,天地呼应人事,为之易色,如李耳王King Lear,暴风雨和她的狂飙似的‘报复’的观念(实际是被遗弃的反动的心情)在一起唱和,这是一段好东西,浪漫主义以孤独而获得崇高。”
    在这种分析的基础上,批评者提出了自己对于浪漫主义的理解和认识。他指出,“浪漫主义在这里成为一种气氛,一种表现主观的需求的方法。这正是二十世纪的美好所在,仿佛政治上的民主运动,历史上文学运动每次所标榜的理论,失去了既往的时代的战斗性,回到真挚的人性的禀赋,千紫万红,同在一座花园开放,除去有毒的,害人的,留下美好的,健康的,有益的,蔚成现代文学的奇观。”这里,批评者没有像通常人所理解的那样,仅仅把浪漫主义看成是19世纪在西方盛行的和现实主义相对的一种创作方法,而是从人性天生具有的情感流露和作家创作的主观表现出发,把它理解成为一种创作的内在需要和一种具有规律性质的创作方法。这种见解虽不同流俗,却也不是批评者故作惊人之语,以警世人之听,而是批评家在对作品赏析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真”的感悟。这种对文学作品理解式的批评与对文学范畴在批评基础上的理解,超越了一般文学理论教科书和理论家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二分的学术成规,也超越了普通学人只把它看成是一个即使在西方也是一个已经过了时的概念的看法,使浪漫主义成为一个具有普适性特征的文学概念,扩大了它的边界,拓展了文学基本理论的疆土。
    在对穗青的小说《脱缰的马》的评论中,批评者是从作品中对人物的观察和描写入手来理解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的。现实主义讲究客观地反映现实,但这种反映是能动地反映,而不是镜子似的描摹。批评者从主题选择这一面谈到了现实主义的这一特点。“我们的年轻的作家,如一个写生的画家,如福楼拜那样观察他的材料……这是现实主义,一种方法……然而艺术的客观观察,却不就是科学……一切为了主旨。主旨以外的东西必须割爱,不到艺术上需要的时候,轻易不去搬动。这不是别的,正是莫波桑所谓的选择”。他强调作家在艺术创作中的主观建构作用,指出这种建构必须以生活的真实为基础。“现实主义的观察不是照相机,一下子平平地摄入所有的现象。这是一个领路人,一步一步把我们带到他所需要我们去的地方。能够这样做的,能够这样有层次的,有凹凸地,在现实之上建立艺术的,无论是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统统属于最好的现实主义的传统。‘主观肇其始’,然而作家决不歪扭(缩减或者夸张)生活的真实”,“决不歪扭(缩减或者夸张)生活的真实”,这种认识可谓充分考虑到了现实主义反映论的基本特征。“在现实之上建立艺术的,无论是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统统属于最好的现实主义的传统”的看法,可谓一种“广现实主义”或者说“无边的现实主义”观的宣言。强调“在现实之上建立艺术”,是从艺术创作的规律和事实出发来理解理论,而不是从本本和既成的概念出发来理解理论。这种泛现实主义文学观打破了通常人们对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等几个概念之间的僵硬的区分,正是批评者看到了不同的认识方式之间的相通之处,看到了不同的创作方法在最终的目的上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即通过形象的方式来表现社会生活的真理。
    把来源于文学创作实践的文学理论,再应用到文学创作实践中去,是符合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的。批评家运用文学基本理论对文学文本的分析和阐释,既指导了文学创作实践的发展,又在这种批评实践中检验了文学理论自身的真理性和它的限度所在。这样,文学理论就不再是一堆僵硬的概念和教条,而是能够指导和规范文学创作实践,自身也具有再生能力的活的知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