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17年,报告文学创作在各方扶持奖掖政策的助推下取得了丰厚收获。随着我们国家向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不断迈进,报告文学的创作视野及天地必将得到进一步扩展,其在文学序列中的重要地位亦将得到巩固与提升。 值得关注的是,当下报告文学创作中存在着类似困境:视野比较狭窄,视角比较单一,手法比较单调。这是作家们在创作中急需思考解决的新问题。 报告文学是直面时代的文学创作。及时真实地记录时代风云,报告时代变迁,思考历史发展走向,抒写人民心声,是报告文学的初心与使命、责任与担当。 时代报告和主题创作成就显著 中国梦是当今中国发展的主题与主线。2017年报告文学作家在中国梦和迎庆党的十九大主题创作方面频频发力,推出了一批有影响的作品。何建明的《那山,那水》生动描绘了十几年来浙江余村和安吉县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思想指导下,坚定不移地走生态立村立县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为中国乡村改革发展及未来走向提供了一份新样本、一个新路标。纪红建的《乡村国是》全景式地反映脱贫攻坚战的生动画卷,以令人信服的讲述表现中国扶贫脱贫、向贫困总决战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彭学明反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脱贫思想的地方——湘西十八洞村脱贫情况的《人间正是艳阳天》,将国家发展的战略思想与老百姓内心的渴求向往结合起来书写,别具特色。刘裕国的《通江水暖》则反映了大巴山腹地革命老区的脱贫决战。此外,《国家书房》讲述了农家书屋工程全面实施10年来在推进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改变农民精神面貌方面所取得的可喜成就;《香港,你的明天更美好》描写了回归祖国20年后香港社会今日的面貌。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日期的日益临近,许多作者纷纷投入到采访创作扶贫、脱贫主题的报告文学创作,一些作品出现了同质化、模式化、缺乏可读性和感染力的倾向。不少中国梦主题创作亦存在着类似困境:视野比较狭窄,视角比较单一,手法比较单调。这是作家们在创作中急需思考解决的新问题。 另一个现象是,在书写中国梦主题的报告文学中,许多作家纷纷聚焦科技创新主题,出现了一批描写和反映中国高铁、载人航天、海洋深潜、超级计算机、机器人、大飞机等主题的报告文学。宁肯的《中关村笔记》,王雄的《中国速度——中国高铁发展纪实》,王鸿鹏、马娜的《中国机器人》,刘斌的《中国之翼——C919大型客机纪事》,李鸣生的《抢占太空通信权——“东方红2号”通信卫星发射记》是2017年度此类题材创作的新收获。这些作品因涉及尖端前沿科技,容易引起读者关注,但其可读性和艺术性还可进一步加强。 作家是时代的书记员,是民族心灵秘密的探索者。文学可以也应当直面现实,记录和思考时代,自觉承担起时代的先行者、先觉者、先倡者的责任。李英的《第三种权力》发现了全国第一个成立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浙江武义县后陈村这个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典型,在深入采访当事人的基础上,认真探析农村公共权力有序依法运行的新途径,深入阐释了“第三种权力”的新鲜概念。由此可以看出,报告文学通过自觉记录和思考时代重要发展课题,可以积极介入现实参与现实变革。 更加关注人物形象塑造 文学的一项基本功能是塑造典型人物。人物报告在报告文学创作中向来占据重要地位。聚焦人物尤其是时代脊梁和英雄楷模更是报告文学创作一贯的坚定选择。2017年度人物报告和人物传记方面涌现出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宗璞的《向历史诉说——我的父亲冯友兰》,张子影的《试飞英雄》,谌虹颖的《放歌天地间——艺坛将星阎肃》,岳南的《大学与大师:清华校长梅贻琦传》,许晨的《一个男人的海洋》,李延国、许晨的《无衔将军——优秀军转干部王福波的命运创新》,范小青等的《两岸家园——二十二个台湾人》,丁晓平的《铁汉丹心:国企党员干部好榜样张进纪事》,徐富敏的《永远的李保国》,彭雁华的《阳光大姐的故事》等一批作品。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关于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陕西延川县梁家河大队插队生活的口述实录体作品,由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采写编著。采写者采访了当年同习近平一块下乡、共同生活和劳动过的知青、房东、梁家河和赵家河的干部群众等,力图从知青、村民和其他各界人士的视角比较全面、准确、深入地还原习近平在梁家河的成长、生活、劳动等场景和相关事迹。这些口述追忆真实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少年时代的精神成长史。张子影的《试飞英雄》是她多年采访创作试飞员题材之集大成,深入而详尽地披露了我国空军试飞员群体的日常工作、训练及生活。这是一部为英雄立传的书,作者刻画试飞英雄着重描写其所经受的生死考验与血火检阅,展现英雄如何面对生死关,如何看待生死。《放歌天地间——艺坛将星阎肃》通过对阎肃有关新闻报道、传记材料和创作历程等情况的深入梳理,用大量真实可信的资料,描述了阎肃的成长过程、创作经历,特别是在音乐领域的创造创新以及取得的成就。《两岸家园》生动记录22位台湾企业家在江苏省投资建厂、创办企业的历程,多层面、多角度地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宏阔历程,也是一部献给推动两岸和平统一、齐心共筑中国梦的作品。 小说的“逆袭”与报告文学艺术的新探索 报告文学是一种非虚构创作。近年来部分报告文学和非虚构作品,一直都在尝试,冒犯甚至违背各种文体的限定性,试图打破所谓的创作铁律或边界。报告文学也在尝试思辨体等种种新样式,杨黎光的“中国现代化三部曲”即属此类。与之相对应的是,报告文学非虚构创作手法也“逆袭”了小说创作。 非虚构的漫溢现象成为文坛关注的一大热点。传统的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和戏剧的文学分类遭遇挑战,全媒体时代究竟“何为文学”、“文学为何”成为了新的课题。丁捷的《追问》以非虚构的、纪实的手法,采取多人经历的混合杂糅,加以大量的艺术想象与艺术加工,重新捏塑而成一部生动好读的反腐纪实,影响很大。但是,如何定位这部作品,究竟将其归入何种文体,还需辨析和探讨。此外,对于传记和传记文学,有人提出应予以区分,传记文学可以虚构,等同于传记小说、纪实小说。三是传播的泛滥。新兴传播方式使传统传播方式的优势几乎荡然无存,打破了文学的传统格局。 事实上,小说与纪实、虚构与非虚构的交织混用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传统。当下许多非虚构作品很难被简单地归入报告文学乃至广义的大报告文学范畴,也无法简单地将其纳入小说领域。所谓的非虚构作品或许是一种杂交的、杂糅的文学样式或类别、创作手法或技巧。非虚构似乎已经漫溢和淹没、摧毁并重建了纪实创作。换言之,它有可能正在引发文学创作上的一次思想解放,引导作家重新思考以往的文学定式、成见或各种固有的、看似为金科铁律的“律法”、定理和限制,从而找到文学创作新的可能性、新的生长点。普玄的《疼痛吧指头》就是这样一部值得关注的作品。作者讲述了自己十几年里在照料患有孤独症儿子过程中所体验到的百般滋味,用心塑造了孩子奶奶坚毅顽强慈爱的形象。在孙子被确诊为孤独症后,她勇敢面对,倾力帮助儿子共同迎抗不幸命运。在这巨大的苦难面前,也有些许的悲悯拯救,有爱的光芒照亮。聂昱冰描写孤独症群体及社会关爱救助的作品《守望星星的孩子》与此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关于精神心理疾患群体的生动记录。 文学尖兵功能日益凸显 短篇报告文学雄风犹在,报章报告文学广受关注,值得特别点赞。李春雷追溯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先进事迹的短篇纪实《初心——“新时期党员、干部的楷模”廖俊波纪事》尤其引人关注。李青松反映塞罕坝生态建设成就的短篇报告《塞罕坝时间》,也引起了较大反响。这提示我们,报告文学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作为文学轻骑兵的优势,在短篇创作上更多用力。短篇创作对文字表达的要求更高,也有利于作者精益求精锤炼作品,发展短篇报告文学将对报告文学的创作风气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记忆文学持续成为创作热点。特别是个人叙事史的书写,将个人命运同时代和历史风云勾连,凸显大时代背景下个人、家庭或家族的命运,极易引发特定群体的强烈共鸣,如杜鹃的《我在新西兰当保姆》、矫健的《我们的车队》等。 生态文学勃兴引人瞩目 2017年8月以来,塞罕坝突然成为社会公众和许多作家关注的焦点,出现了一批反映塞罕坝林场建设卓越成就、表现生态主题的报告文学。除了李青松的《塞罕坝时间》,郭香玉的《塞罕坝,京城绿色屏障的前世今生》、蒋巍的《塞罕坝的意义》、张秀超的《塞罕坝,这样走来》等,都使生态报告文学成为2017年度文坛的一大热点。 生态文学的勃兴,是当前报告文学创作领域不容小视的重要现象。生态文学的兴盛是中国现实发展的呼唤与内在需要。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报告文学更是时代最忠实的追随者与记录者。在反映和体现全新的发展理念和时代变迁方面,生态报告文学一马当先一枝独秀,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生态报告文学同样注重表现人类的活动与生态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生态制约着人类,人类改变着生态。在这个矛盾运动过程中,存在着最高的自然法则、生态法则以及人类利益法则,即人类的一切活动需要且必须遵从与遵循自然规律。违反这一铁律,人类便会受到自然生态的惩罚,遵循了这一规律,人与生态便能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生态就能为人类造福。生态报告文学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是生态本身,而依旧是人自身。以生态及其开发建设为主题的生态文学,在推动自然环境保护建设、促进人对自然的情义、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营造美丽乡村绿色中国、践行新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方面都可以发挥自己独特的积极作用。因此,优秀的生态报告文学是一种有现实指向性和长远意义的行动文学。 今天,生态报告文学创作的视野与面向正在逐步打开、拓展。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植物、动物、水、土壤、大气、自然生态、环境等全方位地进入生态文学创作领域。生态意识、正面与反面、全面与立体、局部与总体、植物与动物、生物与人类,都成为了生态文学切入的各种视角、角度和方面。与此同时,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也对生态报告文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势必影响并改变生态文学的创新和发展。 创作题材艺术队伍等需要提升 应该看到,报告文学的现实题材创作存在短板和不足,在倡导鼓励和引导方面还要重点发力。报告文学在创作上也存在着一些亟需提升的问题。报告文学作家必须正确处理好全部真实与局部真实、新闻真实与艺术真实、主观真实与客观真实的关系。问题报告始终是创作的热点,尤应强调立场和价值取向,要注重从劝善、劝上、正向价值入手。要正确看待普遍存在的邀约写作之得失,虽然客观上为报告文学创作创造了便利和条件,创作对象题材重要、人物典型,但有些作家也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为稿费、为获奖写作的倾向。这些命题作文式的订制作品在思想性、艺术性的打磨上可能更易存在欠缺或不足。如何保持作家在创作上的独立性和自由选择裁量权显得至关重要。全媒体思维、互联网+时代,对于报告文学这种源自新闻与文学联姻的文体是一种严峻挑战。如何进行互联网+,如何推广传播等,都值得深入研讨。 与此同时,报告文学创作队伍问题依旧存在。2012年以来,中国作协和中国报告文学学会通过举办报告文学作家班、全国报告文学创作会等方式,培养了一批青年报告文学作家,使队伍青黄不接的状况有所好转。丁晓平、余艳、马娜、高艳国、张子影、程雪莉、李琭璐等一批作家都陆续有不错的新作发表出版。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和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召开了2017年全国报告文学创作会,共有2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报告文学作者参加交流和培训。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群体是60岁以上的实力派作家。杨黎光、蒋巍、王宏甲、张雅文、黄传会、李迪、梅洁、李鸣生、董保存、陈廷一等都不断取得新成就,令人刮目。 探索扩大社会影响力的新路 新世纪以来,报告文学似乎正在逐渐远去,每年受到读者欢迎和喜爱的作品都相当有限。如何扩大报告文学的社会影响力,如何更好地将优秀的作品推向需要它们的读者,成为报告文学作家、编辑和出版人亟需认真考虑的重要课题。令人欣喜的是,2017年报告文学向少儿读者的传播成为了一个新的增长点,如李鸣生的《中国人是怎么上天的》,李炳银主编的“我们的故事·中国精神”丛书、“中国创造故事”丛书等。这是报告文学扩大传播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创新,值得借鉴、推广。 除了向少儿读者进行推广外,报告文学还可以在影视改编、影像化推广等方面进行拓展,充分利用全媒体的优势,运用互联网+,不断增加作品的附加值,扩大作品的社会效益总值,拓展报告文学的生存发展空间。 通过评选年度作品排行榜,也是推介优秀作品的一种有效方式。每年度《北京文学》杂志都要对当年报刊发表的报告文学推出一个优秀作品排行榜。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也组织全国十余位专家评选年度报告文学排行榜,产生了良好影响。 回顾2017年,报告文学创作在各方扶持奖掖政策的助推下取得了丰厚收获。随着我们国家向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不断迈进,报告文学的创作视野及天地必将得到进一步扩展,其在文学序列中的重要地位亦将得到巩固与提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