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出版4000部却鲜有力作 文学创作 莫患“长篇崇拜症”
岁末年初,各种文学盘点相继出炉。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近几年平均每年出版长篇小说4000多部,且这个数字每年都在大幅增长,明显超过了中短篇所占的比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引起广泛关注的长篇小说却很少,更不要说有一纸风行的长篇巨制了。近年来,很多作家热衷于“史诗式”创作,一窝蜂地奔向长篇小说,甚至于患上了“长篇崇拜症”,结果是,长篇小说“产能”严重过剩,不少小说出版后被束之高阁或很快回炉。这既是作家文学才华的浪费,也对整个文学生态造成了不良影响。 不可否认,长篇小说因为结构宏伟、人物复杂、情节跌宕、思想厚重而成为文学成就的重要标志,不过,在文学百花园中,中短篇小说因为结构精巧、艺术浓缩、意味悠长,同样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一个小说作家来说,适合于创作何种体量的小说,一定要有自知之明,没必要一哄而上,更不要厚此薄彼。事实上,中外很多文学巨匠,正是以中短篇小说名世,如鲁迅、契诃夫、卡夫卡、果戈里、莫泊桑、毛姆等,他们创作的很多中短篇小说,超越了同时代著名作家的长篇小说。同样,也有不少作家在中短篇小说上的成就,远远超过了自己在长篇小说上的成就。 这些年来,长篇小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雷同、重复、注水、拖沓等情况日益严重,作家写起来勉为其难,读者读起来也是味同嚼蜡。很多素材明明就是一个中短篇容量,偏偏要拉成一部长篇。研究中国文学40多年的德国汉学家顾彬曾指出,当下国内的长篇小说“太简单了”,从语言、形式、思想到故事都存在问题,“如果作家真想写长篇,应该多学习钱锺书的《围城》。” 业内人士指出,长篇小说创作更多依赖于作者的社会意识、思想深度、个人的经验积累等因素,但一些作家为了追求“史诗”品质,一味钻进故纸堆,造成了对当下社会现实的遮蔽。很多热衷于创作长篇小说的作家,其实对社会、人生、人性的关注与理解,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深入与升华,甚至于更加流于浅薄与表面,不但不利于自己文学创作水平的提高,而且对整个文学创作的生态造成了不利影响。 如今,片面追求长度反映出文学界的浮躁心态、理念错位和机制失范。一些文学奖项在价值评价上,有意无意地向长篇小说倾斜,客观上鼓励了作家盲目的“长篇冲动”,因为一旦成功,往往意味着名利双收。与此同时,很多作家也片面认为,长篇小说被影视改编的可能性更大,甚至于可以成为超级IP,从而挣得盆满钵满。事实上,好的作品不取决于长短,而取决于质量,文学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审美上的高度与人性挖掘的深度。任何一种体裁的写作,都可以证明作家的才华。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