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新的形势,作协需要扩大工作领域、延长工作手臂,对于新兴文学和新兴文学群落给予高度关注。比如,我国网络文学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充满自发的活力,已经成为率先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学品种。据不完全统计,每天有数以百万计的外国读者跟踪阅读中国网络平台的更新作品,一个稳定的全球性阅读市场正在形成。中国网络文学有望最先实现超越式发展,应加大引导,使之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媒介。 重视作家队伍建设,运用我国渐成体系的各级作家培训机构,适应文学事业发展的需要,创新机制,培育更多优秀的创作人才,形成稳定合理的创作梯队。 中国文学夯实“高原”基础、逐步迈向“高峰”,离不开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为之付出持续努力。因此,文学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各级作协组织要努力探索新时代培养作家的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所属各级文学培训机构比如鲁迅文学院和各地文学院的作用,并且与宣传系统、教育机构等文学人才培养组织有机整合,建立起对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系统地开展培训的体系,培养他们“永远秉持一颗对文学的赤子之心,始终坚守文学信念,不改初心、孜孜以求” 。要积极采用新理念、新渠道和新模式,努力提升广大作家各方面素养和水平,夯实文学事业繁荣发展的人才基础,特别要鼓励作家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增强创新创造能力,跟世界潮流,领风气之先,努力创造出新的文学样式、文学表现手法和文学流派。 改革和完善中国文学的评奖体系,活跃和繁荣文学评论,更加充分地发挥文学评奖和文学评论对提高创作水平、催生并传播优秀作品的引领作用。 目前我国的文学类评奖存在着种类繁多、规模偏小、力量分散等诸多问题,除了茅盾文学奖等少数全国性奖项之外,各种评奖的权威性和客观性欠缺,影响力有限,一些评奖甚至陷入小圈子运作、自娱自乐的怪圈。有必要从有效发挥评奖对优秀文学作品创作引导作用的角度出发,汇聚力量创设并借鉴国际权威文学评奖的经验,运营好一批评奖项目,大力发挥国家层面或全国性评奖的引导评价作用,完善和健全评奖标准,形成彼此有机联系的评奖体系。 文学创作的进步与繁荣,离不开文学批评的推动。卢纳察尔斯基说,“历来的情况是:恰恰由于著名作家和卓有才华的批评家的通力合作,过去曾经产生过,今后将产生真正伟大的文学。” 作家和批评家是文学繁荣发展的鸟之双翼。伟大的作品需要被发现、被体认、被推介,为“高峰”的到来,批评家需要与时俱进,用世界文学发展高标准,热情地、科学地、有效地发现作家。 中国文学走向“高峰”的过程,也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和逐步扩大自己的文学话语权的过程。目前,国际性文学大奖,包括诺贝尔文学奖,都是在西方标准、西方价值观之下建立的,是西方在文学领域话语权的集中体现。这些奖项的评定,对中国文学既会带来期盼的掌声,也会形成极大的制约。因此,我们需要努力建立中国标准的世界文学评价模式,创设中国风格的高水平国际文学奖项,并依托这些奖项,建立起中国的文学话语权。应该在国家层面做出顶层设计和整体设计,集中培植中国式的国际性文学评奖。除文学奖项之外,办出高水平的面向世界的文学杂志,奠定文学交流交融的重要阵地,也是建立中国文学话语权的应有选项。 办好国际文学交流活动,通过“引进来”努力跟踪世界文学发展的潮流,及时学习、借鉴国外文学创作的先进经验。系统实施中国文学“走出去”工程,努力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中国文学作品,累积中国文学的国际声誉。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逐步加大,各种国际性的文学论坛、文学节庆、外国作家来华生活和写作的“驻市写作计划”等一系列“引进来”活动不断举办,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互动便捷,中国作家与世界同行对话频繁。近年来,一批国际诗歌节的举办令人瞩目,国际诗歌节邀请国外诗人来中国,积极地和中国诗人、读者现场互动,使中国诗人得以及时追踪国际文坛动态,在交流中提升创作质素,从而使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建立联系。 上海等地举办的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内的国外著名作家“驻市写作计划”、国际文学周活动,使中国作家得以了解国际文学界的动态,获得启迪,提升写作能力和思想水平。 能够很好地向各国传递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精神,也是检验“高峰”的一个标准。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以及建立起来的声誉,目前主要还是凭借几千年辉煌文化发展中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成果即便能够进入欧美发达国家,影响也多为点状和小众的,被译介的大家的作品,往往很难进入主流发行渠道。文学交流的“入超”现象,应该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对外影响力的提升,切实加以改变。而中国文学的国际输出,首先要过语言翻译的坎。目前,我国自身成熟的中译外人才十分稀缺,而仅仅通过自然的、市场化的途径,难以吸引国外的汉语人才自动地译介中国文学作品,因此,有必要借助政府间的文化交流途径和资源,加大对外译介中国作家及其作品的力度。这样的译介工作,需要有整体的规划和设计,需要发挥好国家和地方不同层面以及社会机构的积极作用。 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固然要高度重视欧美发达国家,也应十分关注量大面广的其他区域。面对欧美国家,由于意识形态壁垒森严、文化发展存在落差,中国文学的进入面临更加苛刻的条件。而发展中国家的天地广阔,中国文学可以伴随着中国经济元素的大量输入,相对容易地传播到这些地方,间接地也会“波及”发达国家。从这个角度看,中东欧国家、拉美国家以及“一带一路”国家、中国周边国家,可以作为中国文学推介、传播的现实重点。 加强文学基础建设,进一步厚植中国文学的“高原”基础,为中国文学持续繁荣发展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中国文学走向“高峰”,需要厚植其赖以支撑的“高原”基础,需要一个生机勃勃、尊崇文学的社会环境,一个良好的文学社会生态。包括民族语言和汉语互译、各民族母语创作、边疆文学创作,都是厚植高原、丰富高原的重要景色,都属于文学基础建设理应高度重视的内容。目前,全国多地在推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提出了创建“文学之城”的目标,并且依托各种文学活动平台、文学节庆、文学博览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其中,各地特别是大中型城市,涌现了一批文学社会传播的重要平台,例如:思南读书会,被称为上海的文学客厅、文化名片,创办至今已举办200多场文学论坛、文学讲座,先后有四位诺奖得主亮相会场,形成了稳定的较高文学欣赏水平的受众群。各地这方面成功的经验不少,可以在全国更大范围内交流推广,建设文学活动平台,为精英文学寻找大众,为大众文学提升水准。另外,目前全国各地文学馆、文学纪念馆的建设风起云涌,在优化文学氛围、培养文学受众等方面的作用无可替代,需要探索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 各级作协组织在做好作家工作、创造良好文学创作环境的同时,也承担着厚植文学社会基础的重要责任,需要在这方面发挥文学资源富集的优势,积极有所作为。 中国文学从“高原”走向“高峰”,并非一蹴而就的飞跃,而是一个需要中国文学界为之持续努力的过程。我们期盼“高峰”早日出现,成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繁荣、成为中国人民充满文化自信的一个有力象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