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走向《白鹿原》的重要过渡——略论陈忠实的中篇小说创作

http://www.newdu.com 2018-01-24 文艺学 白烨 参加讨论

    从陈忠实自认为1965年发表散文处女作《夜过流沙沟》(有研究专家认为陈忠实的处女作应是发表于1958年的诗歌《钢、粮颂》)起,到1992年完成长篇小说《白鹿原》,这中间间隔了整整27年。这27年,从社会生活看,他走过了“十七年”、“文革”和“新时期”,经历了当代中国社会前所少有的剧烈变动与巨大转型;从文学创作看,无论是早期的诗歌、散文写作,还是之后的短篇小说创作,在顺应时势变异的追求中着力显现个人的切实感受,尽力跟上生活的脚步与时代的潮流,大概是陈忠实这一时期生活与创作的基本路数。
    粉碎“四人帮”之后的新时期,对于许多作家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对于陈忠实而言,也是意义非凡。他在这一时期接续上被中断了的文学创作,也在这一时期走出了长期束裹自己的写作桎梏,还在这一时期实现了从观念到写法的逐步蜕变,最终摸索到新的创作路向,写出了堪称经典之作的《白鹿原》,走向了他小说创作的制高点。这样的过程是如何漫长,这样的蜕变是如何艰难,陈忠实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创作手记〉》里,都有精要的叙说与细致的自述。可以说,那是思潮的激荡带来观念的冲撞,观念的冲撞带来精神的涅槃,精神的涅槃带来写作的新变。
    从一个时期活跃不羁又茫无头绪的状况,到不懈不怠地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最终进入长篇小说《白鹿原》的写作,蕴含了多个方面的因素,也涉及了从写作到阅读,从吸收到借鉴,从思索到反省的诸多环节,但最为重要也较为直接的,是在中篇小说写作中的寻索与实践,经由中篇小说的写作磨练,陈忠实不仅在艺术上演练了一些写法,积累了一些经验,特别是由“写什么”与“怎么写”的内在结合上,把握更长的历史阶段,负载更大的生活容量,凝结更深的人生思考,都有坚实的进取与明显的长进,使他在文学目标上距离《白鹿原》更近了,写作实力上也大为增强了,这就为《白鹿原》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坚定的自信。
    1981年到1985年,陈忠实把时间与精力主要集中于中篇小说的创作,先后创作了《初夏》《康家小院》《梆子老太》《蓝袍先生》。之后,还有《十八岁的哥哥》《四妹子》《夭折》《最后一次收获》《地窖》等相继问世。这些作品的写作,一次有一次的进取,一作有一作的风貌,这在他的小说创作上,是一段集中的历练,也是一个必要的蓄势。近10个中篇小说中,前边提到的4部作品都有不同程度的突破,在陈忠实的中篇小说创作上,更具分量,也更为重要。
    最早着手写作的中篇小说《初夏》,因为要“用较大的篇幅来概括我所经过的和正在经历着的农村生活”(陈忠实《关于中篇小说〈初夏〉的通信》),写的艰难而辛苦,甚至接近于难产。从1981年完成初稿,到1983年最终定稿,用去了约三年的时间。这不只是因为初写中篇,文体尚不熟练,而在于他想由这部中篇的写作,超越写短篇的自己。作品描写父亲冯京藩通过“走后门”让儿子进城当司机,而儿子冯马驹却放弃进城的机会回村办厂,带领大家“共同富裕”。在父与子的观念冲突中,一方面鞭挞小农意识和个人主义,一方面歌吟变革精神和集体主义,是作品显而易见的价值取向。这个作品与陈忠实之前的短篇小说的相似之处,是镜头依然瞄准当下农村的现实状况,写两代人的思想分野与观念冲突,不同之处则在于,不同观念的两代人,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中更注重心理世界的挖掘,先进者与落后者,都因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示,显得既形象生动,又性格饱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