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古时“大寒”冷还是“小寒”冷

http://www.newdu.com 2018-01-20 北京晚报 倪方六 参加讨论

    后天就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了。 冬季的这六个节气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可以分为三组:立冬、小雪一组,在阳历11月;大雪、冬至一组,在12月;小寒、大寒一组,在阳历新年1月,相当于阴历的12月,即腊月。从温度的变化来看,三组节气一组比一组冷,这与现代气候观测结果是一致的。但具体到小寒与大寒,哪个节气更冷呢?古时为什么有“小寒胜大寒”的说法?
    “大寒”与“小寒”有什么不同?
    《授时通考》:“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也”
    古人认为,大寒“最冷”。清鄂尔泰《授时通考·天时》“十二月”条引《三礼仪宗》称:“十二月小寒为节者,亦形于大寒,故谓之‘小’,言时寒气犹未是极也;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自十一月一阳爻初起,至此始彻,阴气出,地方尽,寒气并在上,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也。”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小寒之所以叫“小寒”,因为还没到极为寒冷的时候,而大寒之所以叫“大寒”,因为天气最寒冷。所以,东汉郑玄注《易纬稽览图》称:“冬至之后三十日,极寒。”
    但古人这一解读与现代气候观测结果却有些矛盾。据中国气象局数据中心的统计数据,中国大陆65年(1951-2015)里,最寒冷天气出现在小寒最多,其次是冬至,大寒列第三,立春第四;如果仅比较小寒与大寒,小寒时出现极冷天气的年份也远比大寒多,应验了“小寒胜大寒”的说法。
    古人是不是把“小寒”与“大寒”弄错了?应如何理解古人眼里小寒的“气犹未是极也”和大寒的“寒气之逆极”?其实,极低气温与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感觉和表现并不一致,也就是说,气象学上气温最冷的时候人们并不一定感觉最冷。人们感觉“最冷”的时候,往往是积累起来的低温天,小寒后的连续低温到大寒时已“冷得不行了”,这就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道理。更重要的是,从冬至后便开始的“数九天”给人类带来的“冷”累积到大寒时节最为严重,相对于小寒自然就是“大寒”了。可见,“小”与“大”的关系是成长和积累的关系,而不是用温度绝对值来衡量和评判的,这与小暑与大暑是一回事。因此,东汉班固《白虎通义》“谏诤”条称:“夏至阴始起,反大热何?阴气始起,阳气推而上,故大热也。冬至阳始起,阴气推而上,故大寒也。”
    古代阴阳家则是从“阴阳”变化的角度,来论证“小寒”与“大寒”之关系的。汉代儒士所编的《孝经纬》中有这样的说法:“小寒后十五日斗指丑,为大寒,至此栗烈极矣。律大吕,吕者,拒也,言阳气欲出,阴气拒之也。”意思是说,大寒时阴气与阳气激烈交锋,阴气反应相当大。而过了大寒就是立春,阳气将渐占上风,也就是说温度持续上升,寒气渐远。
    “大寒三候”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逸周书》:“鸡始乳”“鸷鸟厉疾”“泽腹坚”
    与其他节气一样,古人也找出了大寒时节动物反应和自然变化的典型特征,即“大寒三候”。《逸周书·时训解》称:“大寒之日,鸡始乳。又五日,鸷鸟厉疾。又五日,泽腹坚。”意思是说,到了大寒节气,歇冬的母鸡就开始产蛋,可以孵小鸡了;再过5天,鹰隼凌空盘旋捕食更猛烈;又过5天,连河塘中央都会结起坚硬的冰层。
    古人根据这些现象和特征总结出来的“大寒三候”如果出现反常,会被认为是不好的兆头。如“鸡不始乳”则“淫女乱男”,寓社会指风气变坏;“鸷鸟不厉”则“国不除兵”,暗示社会不安定;“水泽不腹”则“坚言乃不从”,表明言论不畅、政令不通。当然,这些说法并不科学,但却透露出古人对大寒节气的“较真”态度——须严肃对待和处理大寒节气到来后的反常气候现象。大寒正是举行一年中最重要的“岁终大祭”的月份,《逸周书》“大寒三候”的说法意在提醒人们,大寒时正是数九寒冬,又恰逢岁末,快要过年了,要敬天畏神恤人。
    古代“恤人”最常见的做法是“大寒送温暖”,如北宋淳化四年(公元993年)腊月初四正好是大寒节气,宋太宗赵光义便做了件载入史册的“赐高年帛”。《宋史·太守本纪二》记载:“召赐京城高年帛,百岁者一人加赐涂金带。是日,雨雪,大寒,再遗中使赐孤老贫穷人千钱、米炭。”在雨雪纷飞的大寒节气“送温暖”,宋太宗的举动感动了京城孤老穷人,成语“雪中送炭”就是从这个大寒典故中来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