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梦里乾坤大 书中意味长—品读冯其庸先生《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

http://www.newdu.com 2018-01-20 国学网 董建国 参加讨论

    
    《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冯其庸评批,青岛出版社出版
    冯其庸先生是红学研究的一座重镇,他积四十余年之功完成的《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集中体现了他的红学研究思想、方法和成果。冯先生以《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为底本,以甲戌、己卯、列藏、蒙府、戚序等本为校本,并参以时贤新校注本,作了审慎的校勘,汲取各本之长,保留了脂砚斋等的评语,在此基础上,加入了他独到的评批,以多样的方式、多维的角度,来解析《红楼梦》这部伟大的著作,先生的哲学思考和文学史观流露其间。细言之,可作如下几方面的叙说:
    一、以传统的评批方式解析微言大义
    评批,又称评点,是古代常用的文学批评方式。这种批评方式最大的优点就是灵活而有效。评批者可以就个别的字、词、句、段进行点评,可以就整节整章细密剖析;可以在文中作夹批,可以在天头地脚作眉批,可以在章节后作回后批。形式不一而足,而各有妙处。冯其庸先生灵活运用各种评批方式,以自己深邃的思考、独具的慧眼和如花妙笔,或点评《红楼梦》语言的妙处,或揭示《红楼梦》思想的微言大义,或评判前人的观点,将对《红楼梦》的解析做到极致。
    如在贾宝玉“游幻境指迷十二钗”时,针对贾宝玉看到的“金陵十二钗正册”之“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先生夹批道:
    此句引出后世多少聚讼文字,然以“凤”字之拆字法解之,“冷”“休”二字,似得其解,亦言其结局也。
    “凡”“鸟”组为“凤”,“二”“令”组为“冷”,“人”“木”组为“休”,以此剖析王熙凤的身世结局,良可信也。
    二、以严谨的考证理念贯穿评批始终
    冯其庸先生注重考证,不说无根据的话,不作无根据的判断,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只有在获得足够依凭的理据的情况下,才审慎地下断言。
    如在宝黛初会时,对林黛玉的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对此,先生在回后评里考证道:
    此两句各本歧义甚大,此处据列藏本校改。为便参考,兹将各本文字移录于下:庚辰本“两湾半蹙鹅眉,一对多情杏眼”。甲戌本“两湾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己卯本略同甲戌本,“笼”作“罥”,下句作“似笑非笑含露目”。杨本上句同己卯本,下句作“一双”“似目”。蒙府、戚序、戚宁本“罥”作“罩”,下句作“一双”“俊目”。舒序本作“眉湾似蹙而非蹙,目彩欲动而仍留”。程甲本同甲戌本,甲辰本同程甲本。从各本文字来看,列藏本是最准确的。
    先生在综合考察了各本的基础上,结合林黛玉的悲情性格,作出了列藏本“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的评判。
    三、以细微的剖析意趣渗透字里行间
    《红楼梦》字里行间都蕴含着丰富的意蕴,人物的微妙动作和表情,情节的起承转合之间,以及小细节、大关节处,处处隐含着耐人琢磨的无穷意趣,先生在这些地方及时地、以夹批的形式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点明,让读者注意到、领略到、欣赏到其中的韵味,引导读者去领会红楼世界的玄奥和深刻。
    如在贾宝玉出行身上带的饰品都被小厮们抢去,黛玉以为自己给宝玉的荷包也被送了人时,不禁恼怒起来,在宝玉将荷包“掷向她怀中便走”下,先生批道:
    宝玉亦是情真而至此也。双方俱怀一片真意痴意,至有此误会,愈是赌气,愈见其情之深也。
    此批后附脂批“怒之极,正是情之极”,细心解析出一对至情之人爱之切、恼之极、责之至的动人情态。
    四、以客观的评批态度揭示人物特色
    科学研究最讲究客观,不以自己的主观意愿和喜好加诸其上。冯其庸先生最讲究以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文学阅读和文学批评,他以自己多年考证的理据为依凭,审慎地对作品的意蕴作出剖析。
    如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家政等人一边游览一边对各处景色品评,同时让众人为此题名,其实是在考查宝玉的学识和才情。其中,针对贾政或严肃或怜爱的语气姿态,先生多有评批:
    贾政何曾通此道?特设此一情节,是后文欲写贾政之无才,以显宝玉之才思耳。
    写宝玉明知此意,更见宝玉洞明世事。
    人物性情如是,则其一言一行自必有其个人的特色,先生的解析细密如此。
    五、以多维的考察角度解密大观世界
    冯其庸先生对《红楼梦》的解读是多维度的,既有思想内容的揭示,也有艺术世界的探索,包括对人物塑造手法、风景描写方式、矛盾冲突构建等等,均作出细密的解读。这主要体现在回后评中。夹批和眉批,限于页面空间的狭小,只能作些画龙点睛的点拨式的评批,但是在每个章节之后,先生尽情地将他对于红楼梦艺术和思想的理解诉诸笔端,尽可能地向读者展示一个明晰的红楼世界。
     六、以思辨的哲学语言诠释红楼艺术
    冯其庸先生的语言是富有艺术性的,是富于思辨的。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回后评中,先生写道:
    省亲以大喜起,却以“哭得哽咽难言”结,中间又有多次呜咽对泣,此皆意想不到之笔。此回从表面文章来看,是花团锦簇,天恩浩荡;从深一层看,直是写“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也。此意何以知之?从元妃对贾政说“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之语知之。
    充满哲思和灵光的解析语言,让人回味。
    七、以科学的逻辑理论叙写故事脉络
    冯其庸先生以科学研究的态度,以科学的逻辑理论品读《红楼梦》,更以科学的逻辑叙写故事的发展,理清《红楼梦》的话语体系。《红楼梦》的叙事结构磅礴而又细密,头绪繁多而又条理分明,或者伏脉千里,或者一线贯穿,或者移步幻影,或者山重水复,冯先生以通观全局的眼光和缜密沉潜的思考,为我们打通了红楼世界的处处关隘。
    八、以博大的艺术胸襟涵容文学主题
    冯其庸先生的文学视野是博大的,他不把科学研究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而是走出书斋,到广阔的世界里,去探究,去追寻,去考证,以包容万物的情怀涵容文学主题。从而在更加广阔的维度里,在更加深厚的思考里,条分缕析出《红楼梦》含蕴的百般滋味。鲁迅说过,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在冯其庸先生眼中:
    《红楼梦》是历史,是社会,是人生,是艺术,而归根结底,它是人生的历史长卷。在这个长卷里,人们都可以各有取舍,各有所悟,各有会心。总之,能悟其大,得其要,斯为得矣。
    手捧一部沉甸甸的《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展卷之间,既得看《红楼梦》诸版本之精要,亦从字里行间得窥《红楼梦》的微言大义。冯其庸先生以如椽大笔,向读者展开了丰富、精美而又意蕴深邃的红楼画卷,让读者走入红楼,体味红楼,懂得红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