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刘海粟先生的鼓励我历历在目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北京晚报 陈履生 参加讨论

    “沧海一粟——刘海粟艺术展” 11月3日至11月26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101件书画作品反映了这位伟大的画家曾经为20世纪中国美术事业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第一次见到刘海粟先生和夏伊乔师母是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复出之后的海老精神矍铄,大师风范有着难以言喻的震慑人的力量,令我们这些学子佩服和敬仰。海老为师生作画示范或高谈阔论时,师母不离左右,不紧不慢,此时见不到他们曾经的沧桑和抱怨。而在春风得意时,也不见师母的傲慢和孤高,其亲和的莞尔一笑,表现出了长者的亲情和涵养。
    看了我的文章
    海老说要见这个学生
    1978年,南京艺术学院恢复招生之后,我幸运成为南京艺术学院的第一届学生,亲眼见证了海老复出重回南京艺术学院任上的那段美好的光景。那时候,因为海老不是经常来学校,所以,每次到学校来都是学校里的盛况。他给我们示范,我们在画室里把他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有的同学都站到课桌上看海老画画。
    大学三年级的一天,教务处长李国杰老师告诉我,海老看到我写的文章,说很好。那时候我是南京艺术学院历史上第一个在学报上发表文章的学生。此前一年,海老在江苏美术馆办了一个很大规模的展览。我看了展览之后除了至今都余波未平的震撼,还对海老的题跋特别感兴趣。尽管当时写海老文章的人很多,但都没有提到他题画的问题。在温肇桐教授的指导下,我写了一篇《刘海粟先生题画艺术浅识》,并在南艺学报上发表(《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期刊,1980年1月)。海老看了我的文章以后就说说要见见这个学生。海老就把我叫到西康路省委招待所,跟我谈了很多,都是鼓励的话,至今历历在目。
    对刘海粟的研究深度还不够
    刘海粟的一生是可以用许多故事串联起来的历史,事业、艺术、生活、爱情、交友、性情等等,其中的每一段故事都关乎到国家的历史和艺术的发展。正因为他是这样一位故事性极强的艺术家,以至于今天的人们往往把这些历史的故事变成了闲谈的故事,人们热议漫谈之中经常忽视了他的艺术以及他的艺术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独特的表现。
    关于海老先生的艺术成就,以及他的为人、为师的风格特点,很多人都研究过。当然,对海老研究的论文数量很多,累积起来的文字也是非常多,但我认为对海老研究的深度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我们对海老几十年的研究,基本上重点都是在史料收集方面,如何转移到对于他艺术本体的核心问题上去研究,仍然是一个问题。因为这一代艺术家的很多问题是非常复杂的,和社会的发展有着紧密的关联。在很长一段时间有禁区,老时代有老的禁区,新时代有新的不便。如何突破禁区去挖掘深层的内容,以反映刘海粟先生这一代艺术家对于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的贡献。
    我认为对于刘海粟先生的研究并不是指向他一个人的艺术和艺术发展,以及艺术成就,而是指向了整个20世纪中国发展的整体。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不管是艺术教育,还是艺术创作;不管是作为画家,还是作为美术教育家,刘海粟先生所走过的道路,正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的一段历史。在这段历程中,研究的空白点还很多。上个月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百年巨匠”展览,展出了海老1955年的一件手卷《洞庭渔村图卷》(33.5×407.8cm),这件作品过去没看到过,出版物里面也没有,也没有谁提到过。恰恰是这一手卷对于我们研究海老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的创作具有无比的重要性。通过这件作品,我们了解到海老没有脱离这个社会,他没有完全真空在这个社会之外,他反映新中国新题材的作品也曾经在美术舞台上出现,但是,他的表现不突出,他没有得到新中国主流美术的重视,或者新中国在艺术选择中并没有选择刘海粟,包括像林风眠这样的画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