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陈映真“白色恐怖三部曲”:话语的重构与历史的再叙述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文艺报 陈美霞 参加讨论

    《铃珰花》《山路》《赵南栋》是陈映真上世纪80年代反省台湾白色恐怖历史的介入式写作,也是陈映真作为社会主义统一派的话语实践。陈映真对50年代肃清历史的再叙述,并不是停留在清算某党某派,他始终通过文字孜孜不倦地清理白色恐怖的历史创伤,通过分断时代的历史记忆,呈现了内在于中国革命进程的台湾故事。不管是日据时期参与大陆抗日运动,还是光复初期的文化重建、50年代前后对红色中国的向往与追求,都显示了台湾与大陆在探寻新中国现代性方面的连接,显示了内在于中国历史进程的台湾脉动。陈映真以白色恐怖历史的再叙述为国家分断、民族离散进行疗伤与救赎,并重建“左翼社会主义”与“中国认同”的历史观与价值观。
    文学如何抵抗遗忘:白色恐怖创伤书写
    白色恐怖历史叙述意味着什么?陈映真坦言:“我看过德国关于纳粹集中营的很多艺术作品,这样的苦难除非变成一种艺术作品去升华去反省,我们共同的受伤害的历史,才能够得到疗愈。”陈映真的视野并非在自身,而是始终关注“我们”,关注整个共同体。他意识到单纯的苦难书写或者控诉无助于创伤疗愈,只有超越一己经验,用艺术升华的方式去反省,才能疗愈“我们共同”的创伤,才能有益于历史与人民。因此,他对白色恐怖的书写,重点并非揭露与控诉,而是召唤记忆抵抗遗忘,通过历史的再叙述以期疗愈“内战-冷战”结构下民族分断的伤痕。曾为政治犯的陈映真对国民党暴力机器的残暴冷酷自是不会陌生,但他几乎没有正面写及这部分内容。恰恰相反,陈映真小说中浓墨重彩的部分是左翼青年、台共党人胸怀中国、关心民族前途、关爱底层群众而不惜自我吃苦、自我牺牲的精神光辉与生动细节。从《铃珰花》《山路》到《赵南栋》,文本对白色恐怖的呈现越发明朗,进步革命志士的形象越发光明伟俊。
    《铃珰花》通过军警驻校、沉默耳语呈现白色恐怖的氛围,“放牛班”学生口中的“枪口对外、齐步向前、不打内战、不打自己”暗示了高东茂向往红色中国的左翼情怀。高东茂是作为背景或者说精神符号出现的,小说表面的主角是小学生阿顺与阿助。陈映真着重塑造50年代台湾“反共肃清”的社会氛围,逃亡中的高东茂不是“高大全”的革命者形象,而是一个“仓惶”“愁苦”的普通人。
    陈映真不同时期的写作手法、形象塑造,不仅取决于自身的艺术准备,更与写作环境息息相关。《山路》以回溯叙事带出50年代李国坤、黄贞柏的理想信念,侧写台共党人。国坤死于刑场的“痛伤”,借着蔡千惠的自我吃苦,形成巨大力量驱迫弟弟李国木“力求出世”、“读书上进”。《山路》除了简单交代革命者的勇敢赴死、半生囚禁,着笔重点是受难者家属的生活形态与社会风气。“反共肃清”的残酷性造成戒严时期台湾民众禁锢沉默、理想主义失落。
    相比《铃珰花》的隐晦模糊和《山路》的侧面塑造,发表于解严当年的《赵南栋》对白色恐怖政治受难者的刻画直接鲜明,有点类似近年关于50年代台湾的纪录片、回忆录、访谈录、报导文学。《赵南栋》通过叶春美、赵庆云的回忆,大量呈现受难者的生活形态、临刑神态与狱友们关于民族国家、社会历史、国际形势的讨论。读者可以管窥诸多台共党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林添福和蔡宗义临刑前依然关心国际形势,极富洞见。林添福一直保持着不可思议的朗笑,临刑前他用日语仿佛无限惊喜地喊“哇!有月亮呢!”陈映真笔下的左翼青年、台共党人是光明伟俊的,之后蓝博洲的报道文学继承发扬了《赵南栋》中左翼革命志士的形象塑造方式。
    文学如何抵抗遗忘?白色恐怖的历史创伤并不会因为遗忘就被疗愈,恰恰相反,只有不断的重返历史现场,通过创伤记忆的再叙述,才可能抚平个人心灵的褶皱,连接社会历史的断裂,从而达到救赎的可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