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阳翰笙剧作集》阅读札记(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文艺报 孙卓 参加讨论

    冲突错置——个人命运与时代命运的重构
    《两面人》和《三人行》是作者两部意味深长的作品。这里的数字所指向的意涵很值得玩味。“两面人”指的是抗战时期民族资本家祝茗斋,他一方面痛恨日本侵略者的压迫,支持抗战,一方面舍不得自己的万亩茶园,私下里与亲敌分子商贸往来。在两面逢迎中,他疲惫不堪,吃尽苦头,最终放下包袱,走向革命。这里的“两面”背后的实质实际上是“家族伦理”所支持的财产保障、务实政治主张,与“革命伦理”的矛盾。而《三人行》创作于1958年,记录的是土地改革期间三位地质学者的思想冲突、成长变化。赵文浒所代表的“革命伦理”最终战胜了落后分子石人俊的“家族伦理”,阶级情感战胜了血缘亲情,也带动了在中间阶段摇摆的吴思贤的蜕变与成长。两部作品的主人公身份——民族资本家、高级知识分子都颇有深意,他们正是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熏陶、家族伦理秩序的拥趸者,现实的冲突、残酷的代价让他们获得觉醒,从而明白个人命运与时代命运的紧密联系,获悉革命的意义所在。
    阳翰笙剧作在展现鲜明的时代特色的同时,也注重对地域风貌的挖掘,塞外风光、巴山蜀水赋予作品独特的审美体验。而这些异域风景更重要的作用在于,作者借这些山水所孕育的那些叛逆、勇敢的美丽女性之口,展现了当地民俗的开放与自由,这一方面应和了人性解放的启蒙精神,一方面拓展了“家族伦理”与“革命伦理”的探讨半径。
    《塞上风云》的金花儿是一位美丽泼辣的蒙古族姑娘。她和她的蒙古族同胞们,“风来了不怕,雪来了硬挡,野狼来了就要去追打,黄羊来了也要去捉捕”。在追求爱情上,她大胆勇敢,热情表白,被人拒绝了也并不气馁难过,与传统意义上的“娇滴滴”的女性形象截然不同。但就是这样一个女性也受到了“家族伦理”的束缚。她的母亲面对天灾人祸,只会一味求佛,上了由日本兵假扮的佛爷的当。每当金花儿对此提出质疑,对日本兵的侵略行径、对王爷的压榨迫害表现出不满时,母亲难过的目光和担心的面容、悠久的宗教传统都让她妥协与让步。最后,金花儿死在了日本侵略者的手中,她的热血也终于惊醒了被日本安抚政策蒙骗的蒙古族同胞。剧中主人公丁世雄在面对灾祸时的感慨极富号召力,“他妈的!这还成一个世界吗!咱们要是再不起来,是休想活下去了。” 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梁漱溟语), “家族伦理”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在生存的主题下,“家族伦理”必须让位于“革命伦理”。
    与敢爱敢恨的金花儿异曲同工,《天国春秋》中的太平天国女将洪宣娇也是一位浓墨重彩、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作为悲剧故事的重要推动者,她的嫉妒、偏执和轻信间接导致了天国的内乱。但作者显然对她一直心存怜悯,她爽朗活泼的性格、打仗时“不顾死活地冲在男人前头”的英勇事迹,和她的犹疑与忏悔都令读者与观众很难对她生出憎恶之情。洪宣娇犯下弥天大错的深层原因在于她个人情感与民族大义之间的纠缠错位。她对杨秀清的手足之情令她无法容忍杨对“外人”傅善祥的倚重赞美,“家族伦理”错置于“革命伦理”之上,最后导致了悲剧的诞生。
    在看过《草莽英雄》后,郭沫若等人都对罗选青、罗大嫂这两个典型人物的塑造高度评价。作为四川保路同志会的会长夫妇,他们一副柔肠侠骨,热情、能干,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很多贡献。两人的性格与山区的独特民俗风情相映成辉。保路会成员朱九一出场,手中就“拿着一张紧卷着的虎皮”。陈三妹颇为潇洒的对革命者唐彬贤介绍当地的风俗,“那有什么怕头呢!老虎、豹子要是一碰到我们这儿的人,那它可就休想活了!”唐将此地人的特别气质形容为“豪气、义气、英雄气”。他们快意恩仇的性格虽似突破了儒家传统的“家族伦理”,但其对个人恩情的不成熟处理方式,仍是“仁”“孝”观念在社会层面的体现。放走因一直对罗选青心存忌惮而屡屡伸出援手的清朝官员王云路,是保路运动失败的导火索,也是导致罗选青被杀害的主要原因。保路运动的局限性即在于他们的出发点仍是一时一地的权益、个人化的恩怨情仇,容易盲目轻信。革命者唐彬贤与他们的不同就在于,拥有“革命伦理”的“浩然正气”,这使他们显示出更冷静的忧患意识,更理性的全局眼光。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1927年的国共分裂到1950年的土地改革,从反映高层政治矛盾到普及民间教育,《阳翰笙剧作集》以敏锐的时代目光见证了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在多个重大历史节点中做出了自己的政治判断,为聚拢民心、推动共识,发挥了重要的文学社会功用。“每天日夜两场,连续演出七十多场,盛况不衰”,“观众席中立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在作品集的后记中,阳翰笙对每场戏剧在观众中的热烈反响做了详细的记录。由于特殊的创作背景,剧作集中的多部作品都有鲜明的政治映射。而剥离开这层政治外衣, “家族伦理”与“革命伦理”的冲突融合则成为贯穿其中的思想主线。它推动了情节发展,带来矛盾、冲突,也带来情感与故事的高潮。对这一线索的理解与体悟,将有助于我们对这一时代文学创作的价值产生新的思考,也为我们理解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带来启发。
    (作者单位:《民族文学》杂志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