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图像”紫禁城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建筑艺术的关系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光明日报 李文儒 参加讨论

    编者按
    2017年11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陪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夫人梅拉尼娅参观故宫博物院。习近平向特朗普介绍了故宫的历史,指出故宫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窗口。两国元首夫妇沿故宫中轴线,依次参观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体会着三大殿中文名称中蕴含的“和”的中国文化传统。
    《故宫院长说故宫》一书的作者李文儒,以民主的、科学的价值观,还原、认识、评价紫禁城的历史。用理性解读与感性领悟的方法,思索、探寻政治文化与建筑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间的关系。
    紫禁城北面的景山,虽说是营建紫禁城的时候由人工专门为皇宫堆造出来的一座“靠山”,既不高,也不大,却是欣赏紫禁城的最佳位置。现在的人们从景山最高处的万春亭望下去,大概谁都会惊异于自己的突然发现:紫禁城原来是这么一幅大画卷啊!凝视着铺展在眼底的鲜艳夺目的紫禁城大图像,相信任何人的心中都会涌动着特别的感受。是啊,当皇宫——紫禁城——作为帝制时代统治核心的功能终结之后,当故宫——紫禁城——转型为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之后,当紫禁城——现在的故宫博物院——仅仅成为公众自由“观看”的对象之时,紫禁城便只留下了“图像”的意义。
    紫禁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皇权文化在建筑形态上的集中呈现
    作为使用了近500年的明清皇宫,紫禁城当然是按照皇帝的意志,按照供皇帝使用、为皇帝服务的意志建造和维护的。并且,由于紫禁城是中国的皇帝建造的最后的皇宫,由于至少有十几个世纪之久的可继承的传统和可吸取的经验,与以往的皇宫相比,紫禁城建造得无比恢宏无比壮美无比艳丽,同时也无比规范无比严谨无比标准。紫禁城因此具有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皇权文化在建筑形态上的集中呈现的特征,具有了中国皇权文化的立体化、符号化、图像化的特征,具有了中国皇权文化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高度统一甚至是完美统一的特征。
    在紫禁城落成近600年之际,走进紫禁城的人数连年超过1600万!如所有的帝王一样,建造紫禁城的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希望朱家的帝业承传万世。但他绝对想象不到,几百年之后,他的宫殿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中国皇宫建筑群,成了全世界参观人数最多的游览胜地。当这么多的当代人涌进昔日的皇家禁地——而今可以随意观看的“博物馆”的时候,当紫禁城成为公众视野中的“图像”的时候,有多少人是在现代理念观照下理性地解读他们观看着的古老的紫禁城?又有多少人在思索、探寻理性解读与感性领悟之间的碰撞与纠结?
    一个基本的事实是,紫禁城作为皇权统治核心功能的终结,是民主革命的结果;皇帝的旧宫殿转型为人民的博物馆,是民国时代的文化革新与文化建设的结果。在紫禁城这样一个空间不曾改动的“图像”中,随着时间的流动,演绎着皇朝与民国、君主与民主、集权与公权的对峙与交替。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我所指的理性解读,是指以民主的科学的价值观,还原、认识、评价紫禁城的历史,即透过紫禁城的显性图像,身临其境地认识紫禁城与帝制时代的体制制度、礼仪规范,与皇帝的执政行政,与皇家的宫庭生活,及其与历史发展、国家命运、民众生活的关系。我所指的感性领悟,是指在感受着紫禁城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时,仔细体味紫禁城建筑的美不胜收。我所指的思索、探寻理性解读与感性领悟之间的关系,是指进一步追问政治文化与建筑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
    从建筑的原创理念和实际功能看,紫禁城其实是一个“主题先行”的艺术结晶,即中国帝王意志、统治思想、传统文化的艺术结晶;紫禁城不是在建筑美学的指引下完成的,而是在帝制、宗法、礼教理念的指引下完成的;或者说是古老文化、政治体制、社会结构、礼制理念左右了建筑审美取向。这正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审美的独特性、根柢性所在。宏大的建筑源于深厚的文化。找到了这个文化之本、文化之根,也就找到了面对紫禁城宏大建筑群之时,我们为什么总是被建筑政治理念与建筑艺术审美二者之间竟能如此完美地统一而震惊的根本原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