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人民的积极参与,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繁荣的根本。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艺,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文艺。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除了专业的文艺创作者之外,还需要全体人民积极参与共同努力。这就要求作家艺术家调动人民的参与热情,进一步改变自己的创作态度,不仅要为人民创作,更要把自己视为人民的一员来进行创作。要把人民视为社会主义文艺的同路者,调动人民主动积极地与艺术家一起进行艺术思考。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是当代最鲜活的诗意栖居,最杰出的诗意创造。作家艺术家从人民生活整体的多层次性出发,才能让文艺创造与人民生活的创造,形成同源、共生、相互激荡的良性生态,才能让文艺活动实实在在地变成人民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而形成人民参与文艺活动、尊重文艺工作、热爱文艺生活的良好生态,为文艺繁荣奠定广泛扎实的基础。 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艺的创造主体。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必须发扬“艺术民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艺术创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今社会,现代传媒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文艺资源的大众分配,它使得更多的人有条件参与到文艺创作和传播活动中。社会各阶层的人通过手机、网络等现代媒体表达自我,表现生活,大大激发了民众文艺创作的热情。20世纪末以来,中国网络文艺在极短的时间内呈现井喷式发展,主要得益于现代传媒技术带来的创作便利,它也证明了人民群众具有强劲的创造潜能。可以想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必将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艺术创作中来,从而使文艺创作的队伍更加多样、更有活力。 三 繁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首要目的,就是要创造民族审美共同体,形成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既积极引领和践行中国现代的审美观念,又忠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学精神。它首先具有高度的民族美学自信,坚信民族美学能繁荣兴盛,坚信艺术繁荣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休戚与共。孔子认为“诗可以群”,坚信文艺能在人与人之间缔结情感的共通性。马克思主义者坚信,文艺能够“团结人民”。繁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就是要让文艺深深地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扎根于民族文艺精品的体系,不断挖掘民众日常生活的创造性潜能,把积极建构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情感认同的审美共同体,作为文艺创作的基本追求。 繁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就是要创造“以人民为中心”的人类审美共同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艺。它要向世界文艺贡献中国的艺术智慧,建构跨民族跨文化的审美共同体。费孝通先生关于人类审美共同体的理念,“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十六个字,是中国人民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理解与包容的美好愿景的认知,也是对建构“以人民为中心”的人类审美共同体的基本认知。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创造了表达他们独特生命体验的艺术形式,只要这种艺术形式表达了他们民族的“民心”,发挥了“诗可以群”的社会作用,我们都要用“美人之美”的态度来理解和肯定,并积极吸收借鉴其优点,融入社会主义文艺实践,最终让社会主义文艺,在包容消化各民族优秀文艺成果的基础之上,构建跨民族、跨文化的人类审美共同体。 (作者:段建军,系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