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存在哲学的诗意探讨——以杰罗姆·罗森堡的五首诗为例(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文艺报 郭伟 参加讨论

    
    “先是一个生日/随后就是墓穴”(《给》),这一“黯淡的命运”,谁也无法摆脱,因为“时间是故事的一半/死亡也是”(《我无法》)。另一方面,死亡具有不确定性和日常性的特点。它潜伏在平凡生活之中,诗人描述此情境颇为诙谐:“从你的口袋里/抽出一个小药瓶/嗅嗅它而死就在近旁”(《最后》)。人是如何存在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死亡的态度。要么超越死亡之畏,要么从死亡中“等待自己”。诗人采用了第一种途径:他“逃离阴影/为了躲开被/上帝逼疯的老人们”(《我无法》)。老人意味着渐渐逼近的死亡的阴影、禁欲、衰老和过度的理性,而这些有碍于对生命丰富的感知。所以,诗人要“逃离”,他逃入了梦境:“我跟随那些野兽/它们的眼睛/在夜里映着我的脸”。在此,“野兽”与老人相对,意味着丰沛的活力、感官之欲、非理性的世界。这句诗通过黑夜里野兽的眼睛这一意象暗示诗人潜意识里对生命的无限迷恋、对力与美的追求。他试图通过存在的丰满克服死亡带来的永恒的虚无。可是这种努力效果如何,是否能真的战胜虚无,尚存疑问。为此,诗人写道,“有人下命令/把死亡吃了。/我去找寻答案/但那些问题/始终没有到来。”(《最后》)
    死亡的虚无无法战胜,但我们可以通过肯定现实、确证存在。“我在睡梦中看见自己/我触到了我的手臂。/我庆祝/做爱的新花样。”(《我无法》)“你呼吸时/你的胸脯/那起伏的方式/就是一个明确的答案。”(《最后》)诗人真实清晰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他热爱日常生活,意在领会自身。另一方面,诗人探讨了个体存在与世界的关系:“我想得到某种保证:/即便在我死后/世界还将继续”(《最后》);“我的手指/从你的头发里掠过/我感到宇宙重又闭合”(《我们永远》)。个体存在离不开世界,但世界的运行并不因存在者的主观能动性而发生改变。因此,诗人才说:“我梦见螺旋线/和一列火车/驶离车站不再返回”(《给》)。世界在时间的轨道上前行,人类社会以螺旋的方式上升,人的存在的意义在绵邈深邃的宇宙思维面前得到了消解。
    诗人凭借广博的哲学经验写诗,他对存在哲学的诗意探讨尽管没有断语式的结论,但其丰富思考却引发我们更好地“去存在”,去领悟和追问存在的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