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式开发 持续升级 数据库的开发向来都耗费“巨资”,这对于出版社来说不仅需要有魄力更需要有滚动式开发和运营的能力。 一般来说,出版社在进行古籍数据库开发时都会申请相关项目支持,如上海交大社的《中国地方历史文献数据库》就入选了2013~2015年度新闻出版改革项目库,中华书局的“中华经典古籍库”也利用财政投入不断发展,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申请到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经费等。但是,这些投入只能作为启动资金,数据库的建立和完善仍让大部分出版社为之苦恼。上海交大社副社长宗德宝回忆,为了解资金之急,上海交大社与上海交大历史系和地方文献中心协商延迟支付版权费用并共享未来收益。同样,资源平整、修复、扫描等也需要大笔资金,出版社与上海交大图书馆协商,由图书馆从馆藏数字化角度出发,先期招标扫描,费用由其承担或垫付,数据库建成后图书馆可免费使用,同样也可享有未来收益。出版社自筹资金开发数据库系统,并通过对合作公司的智力支持减少系统开发的投入。同时,通过边运营、边建设的模式带来一定的现金流。陕西师大社则采用与专家学者捆绑式合作,单独核算,独立运作,出版社提供最大化政策支持来保障数字产品的落地。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将产品与项目紧密结合,把握出版节奏,注重效率,控制成本,先出可以销售的产品,逐步实现盈利后再扩大生产,使出版社增加新的利益增长点,顺利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在李强辉看来,古籍的数字化并不一定要走开发数据库之路,当下,陕西师大社正在尝试开发一部古籍工具书的数字化产品,从小投资项目入手开发古籍数字化产品。 岳麓书社“古典名著数字化工程”的首款产品——“四大名著”名家演播版可以说是当下数字化成功产品的典型代表。“四大名著”(名家演播版)并不是单纯地把“四大名著”的文字进行数字化转换,不是简单的“新瓶装旧酒”,而是利用二维码技术,在现有文本的基础上加入了大量的音频和视频,有艺术成就相当高的播音主持界专家的演播,也有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的专业讲解和赏析,拓宽了“四大名著”的内涵和外延,非常适合当下的听书潮流和微视频潮流。 或许现在看来演播版的形式并不新鲜,但是对于出版社来说,这种尝试难能可贵。比起建立大型数据库或者数字平台,通过对纸书内容进行有效数字转化,这种投入相对较低、成效相对较快的尝试似乎更适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