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文学至今已有近40年历史,其逻辑起点在哪里?发表园地、传播渠道都有哪些?深圳文学创作的可能性还有哪些?篇目遴选和文献的数字建设有什么有益的做法?日前,“深圳文学的发展机制研究”学术沙龙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深职院”)举行。来自北京、香港、深圳等地的多位作家、学者、媒体人深入探讨了深圳文学的发展机制,把脉深圳文学的发展前景。 每十年都有代表性作品 深圳文学至今已有将近40年的历史,深圳文学创作的可能性有哪些?著名作家邓一光认为,深圳有文学、文学批评、文学报道,以及大量的阅读者。但整体上来讲,学界对深圳文学的研究比较欠缺。他用奥维德的《变形记》做类比,认为深圳文学到现在还处于启蒙期。 南方科技大学人文中心主任陈跃红则认为,对“深圳文学的发展机制”的研究很有价值,因为深圳文学已经到了要总结的时候,需要在总结中发现不足,比较优劣。 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周思明认为,深圳文学的每个十年都有一些代表性作品出现。上世纪80年代刘西鸿的《你不可改变我》、上世纪90年代杨黎光的报告文学非常有南方特色。后来,南翔、邓一光、杨争光、蔡东的小说,最近还有以陈诗歌为代表的儿童作家群体异军突起。 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洪霞则认为,深圳文学有三个模式化写作:一是底层文学的写作,二是城市农村的对照,三是“欲望化的写作”。 建文献中心却资料难寻 深职院深圳文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17年,是深圳第一个集深圳文学文献收集与整理、学术交流与研讨、创意写作开发与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学术研究平台。《民治·新城市文学》前执行主编裴亚红认为,该中心的成立意义深远。深圳文学创作喜人,但文学研究一直跟不上,这需要有相关学者开展梳理工作,该平台可以整合很多资源。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杨谈到在研究深圳文学过程中遇到的“资料难寻”问题,并期望深圳学者也能参与“深圳文学大系”的编写工作。他认为深圳文学文献资料的整理应该是由文学研究驱动的,通过一个个的文学专题研究,从而把资料找齐全。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副教授、香港文学研究中心主任黄念欣认为,深圳可以效仿香港文学的研究模式,以学院力量带动深圳文学的课程设置与研究。香港学者陈国球教授正在编选“香港文学大系”,香港每年还出版年度小说选。黄念欣说:“要认识一个地方的文学,先看小说选。要有好的小说选,就可以建设很好的资料库;等资料库准备好以后,就要把资源输入为电子版,也就是电子化储存的过程。” 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华文国际传媒总经理、《书都》杂志常务副社长魏甫华补充说,深圳文学的数字化建设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文学研究必须依赖于IT技术、大数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