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北京阅读季调研走访中,记者发现,随着全民阅读活动的广泛开展,阅读人群的细分化已经成为趋势,北京市各区图书馆、阅读空间正在满足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年龄层次,乃至特殊人群的个性化阅读需求。 针对低幼儿群体,各区注重家庭亲子阅读体验和推广。石景山区“绘本馆”不仅为学前儿童提供多彩的绘本图书,还举办亲子故事会、手工制作等,在2016全国少儿阅读峰会上被评为“2016年全国最美绘本馆”。东城区阅读伴成长低幼亲子阅读品牌,已经建立包括“天天故事会”“绘本之旅”“父母课堂”等线下活动及线上“和东小布一起听故事”“精彩活动回顾”等立体式的全民阅读服务内容。 针对青少年群体,多区开展符合青少年成长需要的阅读活动。平谷区先后举办红领巾讲故事比赛、“家庭情景剧比赛”、“我的藏书票”设计比赛、《童眼看京城》电子书制作、“读书小状元”评比活动等。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赛事,激发青少年对阅读的兴趣,充分发挥图书馆校外教育基地和社会大课堂图书资源联盟单位的作用。 针对老年人群体,各区也纷纷开展有关健康、书法等讲座。包括通州、昌平、丰台、房山、朝阳、海淀等各区的15个社区图书室,都开展了针对中老年人群的阅读活动,其中丰台区图书馆每年以“老年读者电脑培训班”为服务品牌,指导老年读者学习网络知识。 针对残障人士,各区持续完善特殊人群阅读服务平台。西城区第一图书馆、海淀图书馆、朝阳图书馆专门设有盲人阅览室。作为中国盲文图书馆通州区支馆,内设视障阅览室,专门服务于弱势群体。视觉障碍人士可语音控制电脑,通过“盲人数字图书馆”获得与普通读者一样的数字信息资源,还可免费收听有声读物、音乐欣赏、在线讲座等丰富多彩的特色资源。今年,门头沟区图书馆联合首都图书馆与熙旺影院合作,为残疾读者带来无障碍影片,受到了读者的欢迎。 在此次全民阅读基层调研中,记者感受最深的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设施建设的速度与给百姓带来的便利。2015年,朝阳区43个街乡共有500多家文化中心和图书馆。基于全市的“通借通还”体系,朝阳区从2011年引进24小时自助图书馆,到2017年共投放使用138台,方便读者随时借书还书。远郊的大兴区也于今年开放首家24小时城市书房。 本报记者 成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