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为何说中国文明不是西来的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中华读书报 陈民镇 参加讨论

    陶寺遗址所见彩绘龙盘(左)与二里头遗址所见绿松石龙形器。我们是“龙的传人”。
    编者按:前不久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期间,与习近平主席在故宫有一段关于中国文明源流的对话,激起了公众对此一问题的热烈关注。本报11月15日刊发陈民镇先生《中国文明是否是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一文,受到广泛关注,引发颇多讨论。限于篇幅,该文对一些问题论述较为简略,于是,有很多人提出疑问::中国是否有五千年文明史?中原腹心地带以外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可否算作中国文明?冶金术、马车等外来文化因素是否影响中国文明的原生性?……为此,我们邀约陈民镇先生撰写此文,对其观点作进一步的论证,以飨广大读者。
    中国文明正如孕育它的黄河与长江,波澜壮阔,绵延不绝。溯源而上,它的上游却茫昧不清。
    三皇五帝夏商周,这是传统的古史框架。殷墟的发现证实了商代历史的可信,然而在此之前的三皇五帝乃至夏朝,却招致不少质疑。
    中国近一个世纪以来的考古学发展,极大推进了我们对早期中国文明的认识。什么是中国文明、中国文明是否独立起源、中国文明如何起源、中国文明何以延续至今等等问题,都可以得到更合理的答案。
    正名:何谓中国文明
    1995年,巫鸿先生的《中国早期艺术和建筑中的纪念性》一书在美国出版,反响强烈,有赞誉,也有批评。
    贝格利先生是批评者之一。他数落了巫鸿的一些罪状,其中就包括:现在中国版图内的早期艺术,都是“中国”的么?四川的三星堆文化先民,他们说汉语么?江浙的良渚文化先民,他们说汉语么?他们能算是“中国人”吗?
    在贝格利参与撰写的《剑桥中国上古史》中,他对中国学者习称的“中国文明”多有指责:古代中国的研究长期被“中国文明”这个未能很好定义且立足于后世想象的概念所扭曲。
    正值科索沃事件爆发,李零先生撰文声援《中国早期艺术和建筑中的纪念性》,还将这一事件比作“学术科索沃”,意在批评某些西方学者的“学术霸权”。
    霸权主义是大帽子,西方学者肯定不乐意承受。
    民族主义也是顶大帽子,“中国文明”“夏朝”“中华上下五千年”“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等,往往被扣上民族主义的帽子,中国学者也不乐意承受。
    究竟什么是“中国”?什么是“中国文明”?“中国”是永恒的么?这是近年的热点话题。韩建业先生《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一书便直接受到“学术科索沃”的启发,李零、葛兆光、许宏、何驽、李新伟等先生也围绕何为“中国”展开了探讨。
    “中国”的概念是不断发展的,它的地理空间和文化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它也有不变之处。
    如果将“中国”理解为现今国土范围内的空间概念,“中国文明”的说法无可厚非,不过是为了指称方便罢了。
    当然它还有进一步的合理性:一者立足于中国文明的连续性,现今的中国文明与四五千年前的文明序幕的确有血脉的关联;二者立足于中国文明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多元一体,若不置诸广阔的空间背景,就无法理解中国文明的演进历程。
    苏秉琦先生将中国境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分为六大区系(分别是:1.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2.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3.以关中(陕西)、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4.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5.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6.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张光直先生曾提出“中国相互作用圈”。李新伟先生强调“中国史前社会上层远距离交流网”。六大区系间的“相互作用”与“远距离交流”,正是“中国文明”产生的重要背景。
    “中国”“华夏”“诸夏”之类的观念,虽有族群认同、地域认同,但更多的是文化认同。“中国文明”的成立,即建立于这一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
    中国文明的一些特质,在很早的时候便已确立。其中“礼”至为关键。
    钱穆先生有一句著名的话:“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
    “礼”是什么?它很抽象,它流淌于中国文明的血脉之中;它也很具体,具体到青铜器、玉器等实物之上。
    中国的“礼”通常被翻译作ritu⁃al,但二者很难对等。“礼”跟今天所说的礼仪、礼貌不是一回事,与风俗习惯也不是一回事。它贯彻于礼制,渗透于礼典,它与宗教息息相关,又参与了政治权力的实践。
    “礼”的核心是等级,它是社会复杂化的结果。礼不下庶人,它与老百姓没有直接关系。
    这样的“礼”,有人希望继承发扬,有人斥作“吃人的礼教”。无论如何,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明。
    卜工、陈剩勇等先生认为,中国文明起源的标志是“礼”,它在新石器时代已经萌生,确立了中国文明的基调。
    汉儒何休有云:“中国者,礼义之国也。”在古人心目中,“礼”是野蛮与文明的分野、四夷与华夏的分野。
    古书说舜出自东夷,禹出自西羌,周文王出自西夷,孔子“欲居九夷”,不管是否所谓“蛮夷”,只要接受“礼”,便可纳入“中国”。此所谓“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韩愈语),四夷皆可为“诸夏”,皆可为“中国”。
    至迟在距今4300年的“龙山时代”,中国境内不同族群和文化间的交融加剧,中国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已然确立。诸如牙璋、青铜礼器等反映精神文化的器物广泛分布于大江南北,可以看出中国境内诸文化同质性的加强。
    “中国”不在于血统,不在于地域,更多地在于文化传统。中国文明强大的向心力和向外辐射的影响力,均要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