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你是一个替代不了的人吗?(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北京晚报 张玉瑶 参加讨论

    
    人工智能的情感什么样?
    人和机器人的差别有哪些?相信多数人都不会忽略一个答案:情感。在亲子之情、恋人之情、朋友之情、同胞之情的灌溉下,我们才成为了活生生、有情有义的人。但人工智能的领军人物雷·库兹韦尔曾预测,到2030年机器人会产生意识和情感。这种情形会出现吗?如果有,它们的情感会是什么样的?
    在郝景芳的故事里,人工智能的面孔总是温和、彬彬有礼的,尽职尽责做好服务,永远不会生气。郝景芳将这一点,作为了人的互异面,也作为故事冲突的生发点:再先进的“分身”也比不上真实的陪伴,再全能的机器管家也理解不了家庭成员争吵之下的深层情感联系,再智慧的AI也搞不懂孩子究竟在想什么,再完美的宇宙秩序也不如一个个情绪满涨、拥有真情实感的人。
    并非是要将人和机器刻意对立起来,只是郝景芳对机器人情感的本质依然存有一些疑问。如果算法足够强大、编程足够精细,人工智能可以做到识别出人的情绪,表现出它对人的关心和喜欢,但这等同于人类那种发自内心的“爱”吗?机器就真的喜欢你吗?输入完成爱的指令是简单的,但人的心理机制无疑是更复杂的。郝景芳在书中打趣说,人工智能之间或许是像哲人之间的关系,即以交流思想为主的柏拉图式情感。
    刘宇昆则打了个比方说,人与机器之间的情感,或许能类比于人与宠物之间的关系。人工智能可能会有情感,但是和人的情感不一样的情感。与郝景芳有些不同的是,他更倾向于去揣摩人工智能可能的情感形态,甚至“人工智能的爱情小说是什么样的”。“它们或许能提供一种全新视野,让我们理解什么是感情,什么是跨物种的情感。这些连我们都不能够定义为“情感”的情感,是我最想看到的”。
    刘宇昆的确喜欢写情感生活。甚至可以说,在当代科幻作家群中,很少见到像他这样喜欢写情感生活画面的,夫妻之间的爱,父母孩子之间的隔阂,总是萦绕着浓浓的家庭氛围,譬如最有名的《折纸动物园》,讲述的便是美国孩子和华裔妈妈之间从龃龉到理解的奇幻故事。郝景芳将他的写作称之为“爱的写作”,事实上刘宇昆本人也是这样的人,喜欢情感因素多一点的小说,爱家庭胜过工作,最近更是为了更好陪伴家人,辞去了收入丰厚的法律咨询一职,专职写作。
    情感在人工智能那里,可能会以怎样的形式存在?在《世外桃源》中,他设想奇点时代后,数字化的人重新回到旧世界,看到莽莽榛榛的大自然和伟大城市的废墟,涌现出一种陌生的新奇和怀想。而在《爱的算法》一篇中,他讨论了爱能否被计算的问题。被人设计出的智能娃娃的爱基于语料库和算法,但它真能如设计者所愿,代替那些夭折的孩子,成为母亲的安慰吗?而人的思维呢,其实也是日复一日遵循某种算法吗,脑细胞也是沿着某些轨道查找信号吗?在这些故事中,人和人工智能结成了新的情感联系,之间的鸿沟或许并没有那么难以逾越,这形成了新的人类边界。因而在刘宇昆看来,技术只是一个背景、一种工具,是人性的试金石,可以放大人善的一面,也可以放大恶的一面。
    人工智能时代,人该怎么办?
    在各行各业都在被机器人“抢夺”工作岗位、威胁人类“饭碗”的今天,人们难免会忧惧地追问:到底还有没有人工智能干不了的?
    在郝景芳看来,答案是肯定的。机器学习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学习能力超群,但学的都是现有的事情和规则,能“从有到有”、“从有到多”,却没办法“无中生有”,不能够做真正原创性的工作。
    前段时间,微软机器人“小冰”出了一本诗集,看起来像模像样,有些几能乱真,一度引人惊叹。但郝景芳认为,这是一种“伪创造力”,其本质依然是模仿和组装,机器也不懂得它们自己创造了什么。因而虽然对人工智能科研有意义,但本身却不是有意义的创造。“真正的创新,是从人本身、从人对自然真正的主观感受出发的,这是现在人最核心的能力。未来真正有原创性的艺术作品之所以不可取代,是因为它挖掘了人主观的感受,人能够不断从0到1进行创新。”
    郝景芳在《人之彼岸》中预测,未来的工作需求将是两极分化的,在人工智能可以取代的工作领域,工作机会会越来越少,收入也会越来越低,但在人工智能无法取代或全新的就业岗位上,人才会越来越抢手,收入也越来越高。
    她举例说,人工智能老师未来可能会大显身手,能够用丰富的知识、准确的测评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来进行个性化教学,但这些不能解决孩子学习的动力问题。“我为什么要学习?”的疑问还需要人类老师用心与心的沟通来解答,用关爱和鼓励来唤醒自觉。在人工智能时代,人若希求自己不被机器替代、还能有一条“生路”,就必须掌握一定的“绝杀”技能,建立和升级自己的常识系统和整体世界观,保持着对世界的审美性、冒险精神和创造力。
    “我不太担心人工智能和人类的全面对抗,但是我担心人类越来越不重视自身的情感化特征,将自己的一切都划归到数字世界,将自己彻底数字化……如果是那样,将不是人工智能像人,而是人像人工智能。”她在《人之岛》一篇中就描绘了这样一幅“人像人工智能”的异世图景,人们压抑情绪和本我,听命于人工智能,浑浑噩噩,丧失生命力。“没有任何物种能毁灭我们的精神世界,除非我们自己放弃。这是有关未来我唯一忧虑的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