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汉语让我找到了一份好工作”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副教授霭孙那檀学汉语已经20年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霭孙那檀刚上大学时,就有人劝他学汉语,理由很简单:中国的发展太快了,学好了汉语可以去中国做生意,可以发大财。“谁不想发大财呢?于是,我就开始学汉语了。”霭孙那檀美国式的坦率揭示了最近一二十年汉语热的重要原因。 在大学学了一年汉语后,霭孙那檀到了北京,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继续学习汉语。在北京留学期间,霭孙那檀住的是留学生宿舍,宿舍楼里住的有日本人、韩国人、德国人、澳大利亚人、法国人——简直就是一个“小联合国”。小时候,霭孙那檀住的城市人口不到5万人,他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是十分有限的。来到北京,不仅让霭孙那檀开始了解中国文化,也是他走向世界的开始。几年学习汉语的经历,带给了霭孙那檀一辈子的职业。回国后,霭孙那檀获得了一份很不错的工作——在大学教授汉语。 拥有类似经历的还有埃及明亚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讲师穆罕默德·谢赫。上个世纪90年代上高中时,穆罕默德·谢赫的老师就经常谈到中国,说中国不仅和埃及一样是文明古国,未来还将成为世界强国。高考时,老师极力劝说穆罕默德·谢赫一定要选汉语专业。可穆罕默德·谢赫选了当时最热的英语和德语。他的老师知道后十分生气,冲他发了火,批评他“没有远见”。后来,阴差阳错,穆罕默德·谢赫没有考上德语系,而被调剂到中文系。 歪打正着上了中文系,给穆罕默德·谢赫带来了“好运气”。大学毕业后,穆罕默德·谢赫于2001年来到北京——终于圆了儿时的梦想,并在北京语言大学一直读到博士毕业。回国后,穆罕默德·谢赫在埃及明亚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任教。除了教授学生汉语,他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研究中国何以能够迅速崛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个时候,会汉语的优势立刻显现出来。穆罕默德·谢赫用微信跟中国的朋友每天保持联系,时刻关注中国的最新变化。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穆罕默德·谢赫越来越明白会中文、懂中国文化的重要性,他感到自己的责任更大了,希望凭借自己所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功利目的”到文化认同 很多外国人尤其是青少年,最初学习汉语、研究汉学,大都抱着“功利性目的”,有的是为了到中国做生意方便,有的是为了谋一份好的职业。但随着对中国文化了解的深入,他们大都渐渐喜欢上了中国文化,甚至对中国文化表示认同。 霭孙那檀学习多年汉语后逐渐把“学好汉语到中国发大财”的愿望抛弃了,而将注意力转向研究中国文化和中西方文化沟通上。以前他更多把汉语当成一种交流沟通的工具,而如今作为一名教授中文和研究中国文化的大学老师,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他“时常感觉自己仍像个井底之蛙,所以只能在教学生的同时继续学”。孔子有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霭孙那檀现在经常用孔子的这句话来描述自己,“可能有些不谦虚”,但他的确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乐之者”。 自从23年前考上了贝尔格莱德大学汉语专业,约万诺维奇·安娜也跟中国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学习汉语为她打开了通向中国文学、历史、文化的大门。她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大学读的第一本中文小说是巴金的《家》。当时,18岁的约万诺维奇·安娜虽然身在塞尔维亚,但灵魂早已跑到了书中描述的那片“东方的土地”。约万诺维奇·安娜后来在中国留学工作了十年,她说去中国的任何地方——无论是曲阜、北京,还是西安、成都,都有回到故乡的感觉。如今,生活中的约万诺维奇·安娜,不仅普通话说得比很多中国人都好,而且养成了一些中国的饮食习惯,比如经常吃川菜。 虽然是外国人,约万诺维奇·安娜却说自己在中国有一种“归属感”。每次到北京,她都要去曾经留学的北京师范大学走一走,看一看。那里的每条小径,每个角落,都有她以往的脚印,都充满了难忘的回忆。现在,虽然常年在塞尔维亚,但无论在大学讲课、翻译作品、写学术文章,还是跟朋友聊天时,约万诺维奇·安娜都觉得自己的灵魂无时无刻不在中国,她甚至说,“热爱中国就是我生活的意义,如果有来生,我仍然会把研修汉语和热爱中国作为自己的生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