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匣子思维》 (英)马修·萨伊德 江西人民出版社 37岁的伊莱恩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当她躺在手术台上时,绝没想过她将这样结束生命——因为只是一次很小的手术,主刀大夫经验丰富,失败的可能性低到可以无视。 然而,在麻醉中,伊莱恩的呼吸出了问题,大夫怎么也无法为她戴上呼吸面罩。伊莱恩血液含氧量迅速下降,如及时切开气管,也许还能挽回。当护士怯生生提出意见时,经验丰富的主刀大夫表示:时间来得及,我再试试。 20分钟后,主刀大夫不得不实施切开气管术,但伊莱恩的大脑因缺氧已被彻底破坏。主刀大夫难以置信:为什么时间已过了20分钟! 面对逝者家属,主刀大夫充满歉意地说:对不起,我们尽力了,但这就是医学。 是的,医学有不确定性,人类还无法彻底避免因麻醉造成的死亡。 1978年,美国联合航空173航班即将着陆,让机长惊讶的是,他明明放下了起落架,可显示灯却没全亮,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机械师提醒他,只剩5%的油了,但机长是资深飞行员,他说:我们还能飞15分钟。飞机在机场上空一遍遍盘旋,机长反复思考着,结果,飞机坠毁在一片荒地上。 两件事有非常相似的一面: 其一,飞行也是不可控的,在当时,飞行被认为是最不安全的交通方式。 其二,操作者经验丰富,似乎不可能犯错误。 但两件事也有非常不同的一面,那就是飞机上必须安装两个黑匣子,飞行员没法对乘客说:对不起,我们尽力了,这就是飞行。 黑匣子会将一切失误都记录下来,然后寻求解决方案。173航班的调查结果是:机长过于强势,使他忽略了机械师的意见,除了增加沟通培训外,航空公司设置了四步报警法。 套用到手术中,则第一步是提醒,护士对主刀医生说:“有没有别的解决方案?”;第二步是提警报,“病人状况恶化,也许该实施气管切开术”;第三步是挑战,“再不切开气管,病人会死亡”;第四步是严重警告,“我要叫急救队来切开气管了”。 如果早有这个规章,伊莱恩的生命是否会被挽救呢? 遗憾的是,绝大多数医生会说:“人体很复杂,你这套行不通。” 上世纪40年代时,美国空军死亡率超50%,但航空界一直在改变,随着制度不断完善,如今飞行竟成了非常安全的交通方式。但在美国,每天因医疗事故死亡的人数,已相当于1至2次大型空难! 医生真的比飞行员愚蠢吗?当然不是,而是他们陷入了“黑暗的高尔夫球场效应”中:练习高尔夫球时,总是先打出去,看看效果,然后再调整,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如果高尔夫球场一片漆黑,打出去的球情况如何,你压根就不知道,那么就算练上20年,你依然是菜鸟。 科学最伟大的价值在于它的反馈机制,正因不断主动修复、自我完善,人类才能从刀耕火种发展到今天,才能用200年实现过去几万年都无法完成的生产力。可问题是,我们的文化、制度、思维习惯等也要同步进化,否则必然是反馈机制好的进步快,反馈机制差的进步慢。 也许,医疗事故注定会比飞行事故多得多,然而,只有先打开高尔夫球场的灯光,我们才能下判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