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非虚构写什么:最重要的还是好故事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澎湃新闻 newdu 参加讨论

    “非虚构”一词直译于英文的non-fiction,是与虚构作品(即小说)相对的,对于报告或描述事实的作品的统称。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以来,非虚构写作在中国掀起热潮,《中国在梁庄》等非虚构作品涌入大众视野,屡屡引起热议。非虚构的影响不仅限于文学,更与历史学、新闻学、社会学、人类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在这个新媒体的时代,非虚构也参与塑造了转型中的中国媒体生态。
    在全社会都开始关注和探讨非虚构写作的背景下,12月8日至10日,澎湃新闻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主办了首期“非虚构工作坊”,百名新闻媒体从业者、新闻传播院校师生以及非虚构写作者齐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为期三天的课程里,与王安忆、李辉、南香红、袁凌、卫毅、从玉华等知名作家和媒体人一道,针对非虚构写作的理念、方法论与现状展开了精彩的讨论。
        何为“非虚构”?
    有关非虚构写作的讨论,从非虚构本身的定义开始。
    据《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总监卫毅介绍,非虚构作为一种文体,在中国经历了漫长的被认识过程。过去人们所称颂的报告文学名篇,放在今天就是非虚构杰作;约翰·赫西的《广岛》被美国人评价为过去100年最好的非虚构作品,但它在中国一度被认为是小说;而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其实也是一部非虚构作品,却被叫作调查体小说。
    “严格按照事实去写的报告文学,我觉得就是非虚构作品。而如果自称的非虚构作品有不实之处,也不能称为‘非虚构’。”卫毅说。非虚构这个词本身也有所争议,在界定某一类作品时,它不说它“是什么”,却说它“不是什么”,令人费解。卫毅指出,《寻路中国》《江城》作者何伟的老师麦克菲曾称呼这一形式为事实性写作,正是为了弥补“非虚构”一词本身的不足。
    在新闻业界,非虚构作品长期被称为特稿,与调查报道相区别。不同于呈现事实、追逐真相的调查报道,非虚构的意义在于挖掘事实背后的人性,在文学的范畴里,展现比事实更大的复杂现实。“调查报道还原了事实,而非虚构的研究对象则是人性,它的目的在于对生命的真实传达,保留下生命的气息。”曾任调查记者的非虚构写作者袁凌说。而曾在多家媒体任职的著名非虚构写作践行者南香红则进一步指出,特稿的兴起正是出于深度报道的衰落。
    此外,曾任《人民日报》文艺部副刊编辑的李辉颇具创造性地指出,非虚构不仅仅限于文字,纪录片也是非虚构的一种形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