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湖畔寻思录(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文汇报 唐小兵 参加讨论

    
    现代人对于社交生活有一种狂热
    的爱好,从无数他人的生命中步履匆匆,却从未能留下一鳞半爪的印迹,与此同时又在哀叹生命的孤独,时刻陷溺在一种躁动不安四面突围的情绪之中。法国作家莫迪亚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解释为何他的作品都聚焦在“家庭”、“回忆”、“二战”和“自我”等主题:“因为生活的偶然性……还有一种恒定不变性,那就是你看待事物的眼光。我常常会感受到我那一代人与上一代人相比,专心能力下降了。我想到了普鲁斯特或劳伦斯·迪雷勒以及他的《亚历山大四重奏》。他们生活在一个能够更加集中精力思考的时代里,而我们这一代人,只能是支离破碎的。”而在加拿大哲学家泰勒的笔下,随着世俗时代的兴起,消费主义大行其道,基于传统共同体的道德视野日益弱化,个人便陷溺在一种“可悲的自我专注”之中。泰勒认为,“这种个人主义导致以自我为中心,以及随之而来的对那些更大的、自我之外的问题和事务的漠然,无论这些问题和事务是宗教的、政治的,还是历史的。其后果是,生活被狭隘化和平庸化。”前者认为这个时代的个人已经丧失了“自我专注的能力”,生活变得支离破碎,而后者认为当代人过于关心自己,缺乏更多的价值资源来反省自己,从而从更长远的道德和文化传统来看,就显得极为可悲可怜。
    《瓦尔登湖》所展现的就是一种既超越了“可悲的自我专注”,又不是“支离破碎”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那是一种完整意义的个人的生命和心灵的展现,是在探索自然奥秘的同时,与自然和解,向自然致敬。在日常生活上,梭罗信奉的做减法的极简主义,在精神生活上,梭罗展现的是做加法的完美主义。瓦尔登湖畔的生活,让劳作回归到了它的本意,不再是异化与剥削,而是人在安顿自己的生命时展开的形式。劳作是辛苦的,但也是喜悦的,直接劳动者是具有尊严的。劳动不是在扼杀思想,劳动反而是在激发思想的可能,让身体的感性在自然的怀抱中释放和安顿。天地之间,手舞足蹈的个人,特立独行的个人,沉思默想的个人,都具有一种放荡不羁的野性与自然。自然不是等待被超克的对象,自然也不是人类审美的客体,万物齐一,天人合一,它是内在于人类生命的精神性存在。这也是从文先生在反思现代都市文明时所念兹在兹的“野蛮的活力”。毫无疑问,在一百七十多年前的湖畔生活的梭罗,肯定会面临诸多日常生活的困局乃至绝境,也会有来自暴风雪天气的压迫,他也许也会有一些紧张乃至焦虑,但从哈佛毕业博览群书的他,拥有极为丰厚的人文思想资源,更有强韧而敏感的精神世界,这从《瓦尔登湖》极为广泛的知识趣味可管窥一斑,让他足以应对自然和人生的挑战。这让我想起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所塑造的美国个人主义的形象,也想起了诗人顾城在新西兰激流岛上的生命悲剧。二者似乎都是有一点悲情的抗争者形象,而《瓦尔登湖》所展现的更多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知相守的景象,孤独却并不寂寞。
    梭罗曾说,“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否学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我不希望度过非生活的生活,生活是这样的可爱;我却也不愿意去修行过隐逸的生活,除非是万不得已。我要生活得深深地把生命的精髓都吸到,要生活得稳稳当当,生活得斯巴达式的,以便根除一切非生活的东西,划出一块刈割的面积来,细细地刈割或修剪,把生活压缩到一个角隅里去,把它缩小到最低的条件中,如果它被证明是卑微的,那末就把那真正的卑微全部认识到,并把它的卑微之处公布于世界;或者,如果它是崇高的,就用切身的经历来体会它,在我下一次远游时,也可以作出一个真实的报道。”这多像一个宣称有意义的人生不一定是要过得最美好,而是要生活得最丰盛的存在主义者的形象啊,却又没有存在主义的虚无与荒诞。即此而言,梭罗不朽。
    (今年是梭罗诞生200周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