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者曾借用热力学的概念,提出日本的文化是一个高度耗能的文化,同时也在消耗日本人的心理能量。深夜食堂就是这样一个让普通人能放松的场所,是一个承载喜怒哀乐的平台,也是平衡人际关系的纽带。 一直以来日本的文学和影视作品里,“吃”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主题。从进入我国中学课本的栗良平《一碗阳春面》,到安倍夜郎笔下被改编成多个版本的《深夜食堂》,以及久住昌之的畅销书《孤独的美食家》,食物是联系着日本各种人感情的一个重要纽带,通过饮食,尤其是日本独特的“深夜食堂”这个切入口,不仅可以对日本的文化有一定的认识,也能通过探究为何吃能成为文艺的主角,了解日本社会的发展变化。 有意思的是,《一碗阳春面》中描述的一家人分享一碗面的温暖色调,在当下的深夜食堂并不明显。随着日本社会独居人口的增多,以及上班族“忙碌才有价值”观念的根深蒂固,深夜食堂一方面成为许多人找到与人相处感觉的聊天室,另一方面也成为一些白领回家之前“装忙碌”磨时间的好去处。而对于后者而言,深夜食堂更像一个“壳”,能够把职场压力和家中的生活烦恼暂时忘却。 让孤独的人找到家的感觉 笔者在日本生活近20年,“深夜食堂”始终是一种陪伴。 我最先接触深夜食堂,是东京山手线的惠比寿车站站前商店街的一家饮食店,店名翻译过来是“令人吃惊的炸猪排”,大概是口感好,分量足到让人吃惊。我读书之余在里面打工。店比《深夜食堂》中店家大不了多少,一个长L型的柜台,四张四人桌。长L型柜台把厨房和用餐区分成两个区域,厨房的头是主厨,所有的人都听他的,连老板娘也很尊重他。有一种说法是最早为节约店内空间,所以设计成以柜台为主。但是深挖一下,其实另有门道,开放的柜台会带给客人透明和平等的感觉。厨师就像没有剧本的演员一样在舞台上即兴表演,这是最考验厨师功夫的地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让深夜食堂的主厨成为文艺作品中的穿线者的角色。 事实上,大多数深夜食堂并不适合大规模的聚会,一般是三两好友下班小聚或者是一人独自前来。有些老客的晚餐一般就在周围两三家小店解决,隔三差五就能在店里遇见。天长日久,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都成了朋友。还有些客人会把一家店当作自家厨房,几乎每天都来报到。对于很多独居的人来说,深夜食堂更是一个家,一个能让人找回家的感觉的地方。有一位老先生就几乎天天来“令人吃惊的炸猪排”,而且认准柜台前靠边的位子。他一个人住,辛劳了一天以后,晚上能在店里泡上三四个小时,和主厨聊聊天下大事,和老板娘聊聊里短家长。一盘料理,几杯小酒,把自己弄得晕晕乎乎的,完成整个一天中的社交仪式,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把日子过了。 从日本政府披露的数据来看,日本独居人口比例从上世纪80年代的不足5%不断上升,2010年之后,男性的独居比例已经超过20%,女性略低于男性。也就是这个阶段,服务业开始高度发展,深夜食堂等“场景消费”的日益壮大,带给不少人心理的慰藉和社交需求的满足。 有意思的是,许多独居男性并非影视剧中表现的那样衣冠不整,以这位老先生为例,他白天应该是在工地干活儿的,但下班之后基本都是身着一套破旧却十分干净的牛仔服。强调在不完美中发现美,是日本传统中时常被人称道的一面,整洁、不添麻烦、有序在老一代日本人身上体现得尤为显著。 (责任编辑:admin) |